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
第一发展阶段:1917-1936年(上海时期)
从中国流行音乐先躯黎锦晖先生从事音乐活动算起,中间以其反封建的明月歌剧社为线索,先以儿童歌舞剧如《三蝴蝶》、《麻雀与小孩》歌舞表演《可怜的秋香》、《寒衣曲》等开始,继而创作了中国第一批家庭爱情歌曲,即流行歌曲《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本期终止于明月歌剧社音乐团体的解散,众歌星大都进入电影界为止。
第二发展阶段:
前期:1937-1949年(上海时期)
本期从周璇进入电影界后,在影片《马路天使》中所演唱的两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传遍全国。由她开创一代歌风影响整个中国歌坛。
此期歌坛整个情况是没有歌舞表演团体表演。专门靠灌唱片和电台播音来演唱的歌星是少数,大多数歌星都以拍电影为主,演唱电影插曲的影歌双栖形式出现。本期到共和国成立后,大部分主要代表歌星都转移到香港发展为止。
后期:1950-1969年(香港时期)
本期从姚敏、姚莉兄妹为首,很多主要代表歌星都转移到香港发展开始。最初还是以影歌双栖为主,随时间推移,靠演唱和录制唱片的歌星比例有所增高。影片中不是由演员本人唱插曲,请专业歌星配唱的情况也多起来,但仍无明显有影响的歌舞团体表演。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国语流行歌曲在香港渐趋衰落,粤语歌曲中兴,在歌坛上占据主导位置。主要代表人物是许冠杰。
第三发展阶段:1970-1981(台湾时期)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台湾的流行音乐逐步发展起来。取代了国语流行歌曲渐趋衰落的香港歌坛的位置。其标志是谢雷的《曼丽》红遍东南亚,奠定了台湾流行歌坛的领先地位。
之前,台湾歌坛所演唱的歌曲有汉族及各少数民族民歌(包括闽南语歌曲);上海时期和香港时期的国语流行歌曲;以及受日本影响的创作歌曲。后来逐步创作出处于上海时期流行歌曲与现代城市流行歌曲之间具有自己特点的时代曲。这种风格的歌曲,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渐趋衰落,而被新城市流行歌曲所取代。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台湾曾出现过著名的校园民歌运动。由学生首先发起创作、演唱,影响深远,以至波及到香港及内地歌坛。直到八十年代前期,才汇入了流行音乐,融合在一起发展,为流行音乐注入了新鲜血液。
第四发展阶段:1982年以后(重心多元化时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台湾的国语流行歌曲开始衰落,由于罗大佑一张《之乎者也》专辑,紧跟着苏芮一张《搭错车》专辑,改变了台湾歌坛的风格,奠定了新城市流行歌曲的基础。
本期歌曲风格远离了中国原有的传统,受欧美影响更深,以台湾为首的华语流行音乐发展迅速。因为在此期间随科学不断发展,高科技手段应用到音乐制作中,加之商业化趋向更为明显,这都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出现华语流行歌曲在世界上遍地开花的景象。加上内地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政策,流行音乐也有所发展。这样其市场更加广阔,形成了重心多元化格局。
在此期间听众有明显的分化现象,流行音乐几乎成为年青人的专利,多数老年听众不能接受。这与上海时期的流行音乐同民间音乐、严肃音乐都没有很严格的界限,形成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情况截然不同。
商业性的中文流行音乐是与留声机同步出现的,后者最早是由法国人Labansat带至上海西藏路的。百代是创建华语流行音乐工业的最早的唱片公司之一。
20世纪20年代,华语流行音乐被称为时代歌曲。它们被视作华语流行音乐的原型。从地域上说,上海是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被视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的黎锦晖是该种音乐体裁的创始者。他创作于1920年代的作品《毛毛雨》被视为最早的中文流行音乐。
20世纪30、40年代,在上海,一大批真正意义上的华语流行音乐作品涌现了出来,众多音乐人成长了起来。借助唱片、电影、歌舞、播音等传播媒介,在当时的中国乃至远东地区掀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式的歌曲传唱热潮。有专家认为那个年代的上海老歌已经彰显出一种现代性。
中华民国时期最初的“七大歌星”奠定了华语流行音乐在亚洲社会中的地位。这些歌星在演唱中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小曲、日语流行音乐等的演唱技巧,其演唱风格与之前任何中文音乐均不尽相同。此时,处于襁褓之中的中国电影工业正在成长,并网罗歌手担当电影演员或电影歌曲配唱工作。
由于其成功的歌唱和电影表演生涯,周璇被视为这一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华语流行音乐明星。这一代人见证了女歌手在舆论中从“歌女”一跃成为“明星”的历程。她们甜美的歌声也通过位于各大城市的广播电台传到家家户户的收音机里,而唱片则在唱片公司的包装下成为极具吸引力的娱乐商品。该时代由于中国抗日战争中日本军队占领上海而遭到干扰,但最终仍延续至1940年代末期。
扩展资料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从奠基人黎锦晖先生从事音乐活动算起,至今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根据歌曲风格的变化和发展重心的转移,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二发展分阶段中间出现了重心的转移分为前后两期,加上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前的学堂乐歌,这样共有六个部分。
在流行音乐出现之前,只有在学校里学生演唱的学堂乐歌。先在学生中演唱,后来也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可以说是没有出现流行歌曲之前的流行歌曲。主要词曲作家代表为李淑同(弘一法师)、赵元任和沈心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华语流行音乐
华语流行音乐泛指华语歌曲、国语歌曲、普通话歌曲,是泛指用华语、国语、普通话或其他北方方言演唱的流行歌曲。它是中文流行音乐中商业性中文音乐类型之一。
主要流行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其他通用华语的社区,且在华人社区外如韩国、日本等地也有一定影响力。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内地出现流行音乐 ,1949年以后转到港台地区发展。1977年起,随着对外开放的先声,港台流行音乐开始进入内地 ,并逐渐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核心。21世纪形成了港、台、东南亚和内地的华语流行音乐呈现一种融合、渗透、互相影响的状态。
华语流行音乐亦催生了如邓丽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流行音乐明星。
在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中存在缺乏原创力、法律不健全、盗版猖獗、音乐格调低俗等现象。同时音乐的价值取向也逐渐趋向商业化,以追求利益为目标而缺乏了艺术价值 。同时欧美、日韩流行音乐也对华语流行音乐的市场有较大冲击 ,包括在曲风上也出现了盲目模仿 。有一定数量的音乐人正探索着民族文化与现代音乐的结合,发展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并尽力向全世界推广 。
华语流行音乐是一项具有巨大商业利润的音乐工业,涵盖了亚洲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地区的服装设计、舞蹈编舞、电视、包装和积极的市场营销等,对上述各行业的发展趋势均起著引导作用。
扩展资料
华语流行音乐流行文化:
选秀
“选秀”被湖南卫视成功地用于“超级女声”之后,就产生了令人不可思议的轰动效应,和巨大的经济效益。选秀活动虽然已经受到各方面批评和遏制,仍然大有蔓延之势。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所谓的海选歌手也给歌坛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
2012年的《中国好声音》出现后中国大陆各媒体纷纷在2013年推出《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中国好歌曲》等。
网络传播
随着一些网络软件的出现与兴起,降低了歌曲创作的模式,扩宽了创作群体的范围,使音乐创作不在具有局限性,使流行音乐的发展更加平民化,大量流行歌曲被翻唱 [1] 。 《最炫民族风》、《小苹果》、《忐忑》都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式效应,但也遭遇巨大质疑。
在流行音乐出现之前,只有在学校里学生演唱的学堂乐歌。先在学生中演唱,后来也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可以说是没有出现流行歌曲之前的流行歌曲。主要词曲作家代表为李淑同(弘一法师)、赵元任和沈心工。
第一发展阶段:1917-1936年(上海时期)
从中国流行音乐先躯黎锦晖先生从事音乐活动算起,中间以其反封建的明月歌剧社为线索,先以儿童歌舞剧如《三蝴蝶》、《麻雀与小孩;歌舞表演曲如《可怜的秋香》、《寒衣曲》等开始,继而创作了中国第一批家庭爱情歌曲,即流行歌曲《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本期终止于明月歌剧社音乐团体的解散,众歌星大都进入电影界为止。
此期的演唱风格不甚优美,常用类声喊叫的唱法。
代表歌星有黎明辉、王人美、黎莉莉、薛玲仙、胡笳、严斐、英茵、徐粲莺、蔡一鸣、钱钟秀、张仙琳等。
作曲家有黎锦晖、严工上、许如辉、任光等。
词作家有黎锦晖、高天栖、安娥、王乾白、魏如晦等。
第二发展阶段:
前期:1937-1949年(上海时期)
本期从周璇进入电影界后,在影片《马路天使》中所演唱的两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传遍全国。由她开创一代歌风影响整个中国歌坛,这种风格可形容成婉转、轻柔、松弛、甜美。但音量、力度都不大。
此期歌坛整个情况是没有歌舞表演团体表演。专门靠灌唱片和电台播音来演唱的歌星是少数,大多数歌星都以拍电影为主,演唱电影插曲的影歌双栖形式出现。本期到共和国成立后,大部分主要代表歌星都转移到香港发展为止。
代表歌星有周璇、白虹、龚秋霞、姚莉、严华、姚敏、张翠红、李丽华、白光、李香兰、张帆、黄飞然、黄源尹、吴莺音、欧阳飞莺、梁萍、逸敏、屈云云、金溢、白云、邓白英、佩妮、张伊雯、韩菁清等。
作曲家有黎锦光、陈歌辛、姚敏、严华、李厚襄、严折西、严个凡、梁乐音、陈瑞祯、刘如曾、严工上、刘雪庵、贺绿汀、张簧、张昊等。
词作家有吴村、陈栋荪、李隽青、范烟桥、田汉、叶逸芳、张准、鲁旭、包乙等。
后期:1950-1969年(香港时期)
本期从姚敏、姚莉兄妹为首,很多主要代表歌星都转移到香港发展开始。最初还是以影歌双栖为主,随时间推移,靠演唱和录制唱片的歌星比例有所增高。影片中不是由演员本人唱插曲,请专业歌星配唱的情况也多起来,但仍无明显有影响的歌舞团体表演。
演唱风格无太大变化,轻柔曼妙的特点有所减少,趋向于自然、平淡。另外由于白光的影响,以低音域演唱,具有中音特色的歌星增多;用西洋传统发声方法演唱或更多借用西洋传统发声技巧的歌星也增多了,这是受到李香兰的影响。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国语流行歌曲在香港渐趋衰落,粤语歌曲中兴,在歌坛上占据主导位置。主要代表人物是许冠杰。
本期主要代表歌星潘秀琼、崔萍、张露、葛兰、刘韵、顾媚、席静婷、潘迪华、董佩佩、蓓蕾、夏梦、石慧、江岩、杨光、石林等。
作曲家有黎平、杨龙、励鸣、王福龄、周蓝萍、顾嘉辉、黄露、夏端龄(日本作曲大师服部良一)、江适、叶纯之、草田、于粼等。
词曲家陈蝶衣、陶秦、易文、卢一方、司经明等。
第三发展阶段:1970-1981(台湾时期)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台湾的流行音乐逐步发展起来。取代了国语流行歌曲渐趋衰落的香港歌坛的位置。其标志是谢雷一曲《曼丽》、姚苏蓉一曲《今天不回家》红遍东南亚,奠定了台湾流行歌坛的领先地位。
之前,台湾歌坛所演唱的歌曲有汉族及各少数民族民歌(包括闽南语歌曲);上海时期和香港时期的国语流行歌曲;以及受日本影响的创作歌曲。后来逐步创作出处于上海时期流行歌曲与现代城市流行歌曲之间具有自己特点的时代曲。这种风格的歌曲,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渐趋衰落,而被新城市流行歌曲所取代。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台湾曾出现过著名的校园民歌运动。由学生首先发起创作、演唱,影响深远,以至波及到香港及内地歌坛。直到八十年代前期,才汇入了流行音乐,融合在一起发展,为流行音乐注入了新鲜血液。
代表歌星谢雷、青山、刘家昌、万沙浪、孙情、李逸、刘文正、费玉清、潘安邦、姚苏蓉、杨小萍、龙雅、凤飞飞、邓丽君、龙飘飘、崔苔青、黄晓君、陈淑桦、蔡琴、蔡幸娟等。
作曲家有骆明通、刘家昌、古月(左宏元)、汤尼(翁清溪)、李俊雄、黄仁清等。
词作家有慎芝、庄奴、孙仪、林煌坤等。
第四发展阶段:1982年以后(重心多元化时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台湾的国语流行歌曲开始衰落,由于罗大佑一张《之乎者也》专辑,紧跟着苏芮一张《搭错车》专辑,改变了台湾歌坛的风格,奠定了新城市流行歌曲的基础。
本期歌曲风格远离了中国原有的传统,受欧美影响更深,以台湾为首的华语流行音乐发展迅速。因为在此期间随科学不断发展,高科技手段应用到音乐制作中,加之商业化趋向更为明显,这都对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出现华语流行歌曲在世界上遍地开花的景象。加上内地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政策,流行音乐也有所发展。这样其市场更加广阔,形成了重心多元化格局。
在此期间听众有明显的分化现象,流行音乐几乎成为年青人的专利,多数老年听众不能接受。这与上海时期的流行音乐同民间音乐、严肃音乐都没有很严格的界限,形成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情况截然不同。
本期主要代表歌星及作曲家
1.台湾:
代表歌星:童安格、姜育恒、齐秦、王杰、张雨生、赵传、伍思凯、庾澄庆、高明骏、文章、李茂、张洪量、张镐哲、周华健、张信哲、邰正宵、郑智化、林志颖、金城武、张宇、任贤齐、王力宏、苏芮、黄莺莺(黄露仪)、杨林、林慧萍、高胜美、叶欢、张清芳、千百惠、潘美辰、潘越云、苏慧伦、陈明真、伊能静、娃娃、孟庭苇、辛晓琪、许茹云、范晓萱、李玟、张惠妹等。
作曲家:罗大佑、谭健常、李宗盛、小虫(陈焕章)、李子恒、陈志远、陈耀川、李泰祥、郭子、周治平、林隆璇、曹俊鸿、马兆骏、刘志宏、薛思铭等。
2.内地:
代表歌星:崔健、张伟进、屠洪刚、常宽、景岗山、张行、寥白威、刘欢、孙国庆、蔡国庆、解晓东、红豆、毛宁、高林生、黄格选、林依轮、满文军、罗中旭、孙楠、成方圆、程琳、胡月、张蕾、田震、段品章、范琳琳、李玲玉、毛阿敏、韦唯、杭天琪、朱桦、李娜、那英、杨钰莹、陈明、孙悦、戴娆、周艳泓、韩红等。
作曲家:谷建芬、付林、徐沛东、温中甲、李海鹰、张全复、解承强、李汉颖、毕晓世、陈小奇、三宝、郭峰、卞留念、冯晓泉、高晓松等。
3.香港
代表歌星:谭咏麟、许冠杰、林子祥、陈百强、张国荣、黄家驹、张学友、李克勤、吕方、郭富城、刘德华、黎明、许志安、古巨基、陈晓东、郑中基、谢霆锋、甄妮、叶丽仪、奚秀兰、徐小凤、叶倩文、陈慧娴、邝美云、林亿莲、王菲(王靖雯)、梁雁翎、周慧敏、陈慧琳、彭羚等。
作曲家:黄舒骏、林车松、涂惠元、叶良俊、陈光荣、戚小恋、徐嘉良等。
4.新加坡
代表歌星:岳雷、康乔、秦咏、翁淑英、韩宝仪、谢采云、许美静、蔡健雅、孙燕姿等。
作曲家:李伟松、李思松、黎拂挥等。
5.马来西亚
代表歌星:罗宾、庄学思、巫启贤、刘秋仪、张小英、蓝英、柯以敏等。
6.日本:欧阳菲菲、翁倩玉、陈美龄、璐璐
7.美国:洛城三兄弟组合。
七、早期中国流行音乐的生存条件
由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加之美国爵士音乐、百老汇、好莱坞歌舞的影响,在上海这个最早的开放城市出现了中国流行音乐。在中国流行音乐先躯黎锦晖的推动下,首先出现的是儿童歌舞剧和歌舞表演曲。到1927年他尝试家庭爱情歌曲(实则就是流行歌曲),第一直《毛毛雨》问世便翻开了中国流行音乐的起始篇章。这个阶段还是诞生不久,并不是很成熟。而到1937年抗战开始后,许多人为躲避日寇纷纷逃到上海,因为这里有欧美各国的租界,日本人尚不敢任意而为。这些人需要文化生活,于是后来在被日本人包围的孤岛上海,流行音乐和电影都出现了畸形的繁荣。加上从前一阶段出现的歌星、作曲家在艺术上均已成熟,所以在此时就形成了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个发展高潮。当时全国的大环境比较复杂,大部分为国民党统治的地区,其次是日本人占领的敌战区,只有少部分农村是共产党、八路军的根据地。流行音乐是一种产生于城市的音乐文化,主要是在城市中传播。中国早期流行音乐产生于上海,继而就在国民党统治地区的城市和日本敌战区的城市中很快的流传开来。当时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均有流行,有的地方最后也渗入到农村。
早期中国流行音乐虽产生在上海孤岛欧美各国租界,但这些作曲家、词作家都是我们的中国同胞。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中国流行音乐除去流传中的国际化,与国际接轨外,其中很主要一个组成成分是农业文化,即中国各地民歌。这些是中国各阶层都喜闻乐见的,当然也包括工人阶级。当年(1940年)周璇在国华公司主演《西厢记》,所演唱黎锦光作曲采取京韵大鼓等说唱形式的《拷红》和严华作曲民歌风格《月圆花好》,当时北京拉人力车的老工人都会哼唱。据乐评人金兆钧回忆,他在1984年找到一本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歌本,其中载有《雷梦娜》一曲,他很喜欢,便在院子里用吉它去弹唱。隔壁一位童工出身的老工人听了便从屋里跑出来,问他怎么会唱这首歌,并说多年没有听到,太好听了。可见城市市民以流行歌曲如何喜爱。当然,也包括这位童工出身的老工人。
上面提到当时全国的大环境比较复杂,虽处抗战期间,不可能大家全都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特别是在日本敌战区,老百姓若是公开唱《大刀进行曲》,恐怕鬼子的头未被砍掉,我们老百姓的头却被鬼子砍掉了。斗争要讲策略,那种情况只能是地下活动。另外,人还是需要抚慰心灵的文化艺术作品。早期流行歌曲中有不少歌唱亲情、友情、爱情、祖国大好河山、美丽风光的作品,人民很容易产生共鸣。在日寇铁蹄践踏下,人们盼望解放的一天早日到来,除能够在前线抗敌的之外,敌战区大部分人民在等待中,需要慰籍心灵的精神文化产口,流行歌曲就是这些有慰籍心灵作用的文化产品中重要的一种。
还是黑格尔那句话说得好: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里的合理不是狭义的人情道德上的合理,而是指广义符合事物客观发展规律,能够客观存在的事物。中国早期流行音乐就是这样一个有存在条件的客观事物。它的存在是文化历史客观存在,尽管可以持不同看法,但却是不能杀的。
八、认识早期中国流行歌曲
有人形容早期中国流行歌曲是瑕瑜互见。所指的是“瑕”,现今的流行歌曲也并不少见,无非指的是过于缠绵,爱得太多,颓废忧伤等;所说的“瑜”也是俯拾皆是,有的不啻已近于前些年的革命歌曲。只是因为时代不同,不可能直接讴歌党、领袖和社会主义罢了。
曾记得,1934年电通影片公司的影片《桃李劫》的插曲《毕业歌》,唤起青年的爱国热情,推动功不可没,直到如今人所共知。鲜为人知的是1947年周璇在香港大中华影片公司所拍的一部歌唱片《花外流莺》,其中一首插曲《桃李春风》,可谓《毕业歌》的姊妹篇。
独:亲爱真诚不知有沧桑,并肩携手不知有彷徨
合:我们的意气凌驾霄汉上,我们的思想皎如月光。
我们要刻苦修养,做新青年的榜样。
独:我们要奋发图强,做新中国的栋梁
合:亲爱真诚消除怅惘,并肩携手争取辉煌。
这首歌在抗战胜利后勉励青年向上建设新中国。与《毕业歌》可以相媲美。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青年起到了不同的鼓舞作用。1946年周璇在同地所拍《长相思》一片中的插曲《凯旋歌》、《童歌》、《花样的年华》则是反映出的内容。另如1942年周璇在上海国华影业公司所拍《恼人春色》插曲钟山春,歌唱南京钟山石头城呼唤。1939年在同地所拍《七重天》插曲《难民歌》,1941年在同地所拍《解语花》插曲《勉小学生歌》、《救济难民歌》、从歌名上一眼即看出其中的意义。
再一个典型是歌唱人民群众的,以歌唱农民的居多。如周璇所唱《解语花》插曲《家人忙》、《插秧曲》;李丽华在艺华影业公司所拍《复活》插曲《小山歌》(又名《农村情歌》);姚莉演唱的流行歌曲《好百姓在家乡》;严华演唱的流行歌曲《口哨的安慰》则是城市工人生活的艰辛。周璇1943年在华影所拍《渔家女》,其主题歌曲唱出渔民的勤劳。她1947年在国泰影业公司所拍进步影片《亿江南》插曲《人人都说西湖好》和《罗大嫂与王二姐》则唱出采茶女的辛酸。还有歌唱其他下层人民的,如周璇在影片《长相思》插曲中,唱出了歌女的无奈和觉醒。姚莉演唱的《金丝岛》唱出被束缚女性的苦恼,鼓励其争取自由。龚秋霞演唱的《卖报歌》讴歌的是报童。白光1949年在香港长城影片公司所拍《荡妇》(我国第三次重拍根据托尔斯泰名著《复活》改编的电影剧本,前面提到李丽华主演的《复活》是第二次重拍)演唱的插曲《叹十声》,则唱出烟花女子的伤心。
另一大类电影插曲,有的无明显的社会意义,是根据剧情需要而写。多为根据古典名著和民间传说改编的。如1940年周璇在国华公司所拍《三笑》插曲《点秋香》、《心愿》等。同年所拍《西厢记》插曲《拷红》、《月圆花好》、《蝶儿曲》等。1944年她在华影新拍《红楼梦》插曲《葬花》和《悲秋》。还有1938年周璇在艺华公司所拍《三星伴月》插曲《何日君再来》。而其中另一首插曲《工场》则有生产国货抵制外货的意义。这些插曲群众都耳熟能详、家喻户晓。1937年周璇在明星公司所拍进步影片《马路天使》的两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歌中唱出日寇侵占我国东北,使人民流离失所,这更是尽人皆知。
还有一种类型就是民歌。中国歌坛后无来者的一代歌后周璇,一个突出的贡献便是把民歌带上了舞台。以前民歌小调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只有茶肆、酒楼卖唱。她演唱的民歌最多,如湖南民歌《采槟榔》、广东梅县民歌《卖杂货》、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绥远(今内蒙)民歌《送大哥》、上海民歌《尤华的桃花》、东北民歌《新对花》、湖北民歌《五更同心结》。《天涯歌女》、《四季歌》是苏州民歌、《知心客》、《哭七七》填词而成。还有一大批以民歌风格创作的歌曲如《送情郎》、《梦中梦》等。
又有一类是歌唱祖国大好河山、美丽的自然风光景色的。如姚莉演唱的《可爱的秋天》、《春满人间》、《马来风光》、《南海之晨》、《白兰香》。严斐演唱的《南岛傍晚》,周璇在影片《花外流莺》中演唱的主题歌《花外流莺》和插曲《高岗上》、《春之晨》也是这一类型的。
常见是歌唱爱情一类的情歌。有些风格清新,生活气息很浓。如姚莉演唱的《跟你开玩笑》,唱的是年青恋人在一起闹着玩的情景。她演唱的另一首《你要说明了》唱出女孩的细致敏感,让男友解释问题。还有不少歌唱亲情的,如姚莉演唱的《我爱妈妈》;龚秋霞在明星公司所拍《古塔奇案》的插曲《思母》,她在中联公司所拍《蔷薇处处开》的插曲《摇妈妈》;梅熹所演唱影片《胭脂泪》插曲《思母曲》等,都是歌唱母亲之伟大的。
其中除了具有明显社会甚至政治意义的,还有很多热情开朗积极向上,大都唱出人民群众的喜好,与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相贴切。人民群众喜欢春天、太阳、花朵、小草、流云、雪花、雨滴;更喜欢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间的美好情感。流行歌曲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在早期中国流行歌曲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其是当年歌坛无以替代的高潮结晶,我国流行音乐史中光辉篇章的特征。将其从长达半世纪的尘封中解脱出来。便其免于在漫长的隔绝中而被淹没。
流行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从音乐体系看,流行音乐是在叮砰巷音乐、布鲁斯、爵士乐、摇滚乐、索尔音乐等美国大众音乐架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其风格多样,形态丰富,可泛指Jazz、Rock、soul、Blues、Reggae、Rap、Hip-Hop、Disco、New Age等20世纪后诞生的都市化大众音乐。
华语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
上海传播
欧美流行音乐,随着殖民地的扩张传入上海。20世纪20年代初,唱片业就在上海兴起了。主营电影唱片的法国“百代”公司,在上海设立分公司,这便为欧美流行音乐的传播提供了最快捷的方式。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上海霞飞路上,醉人的爵士乐夜夜从道路两侧的咖啡馆和酒吧里传出来,可见当时的上海已经有了成型的爵士乐队。当时上海的“百乐门”便有“东方第一乐府”之称。
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是黎锦晖。当时的上海已经具备了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所以欧美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从这里流入内地。
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也开始了对流行音乐的需求,因此黎锦晖创作的流行音乐便在此种情况下应运而生。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去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地巡回演出, 《毛毛雨》等流行歌曲与他的儿童歌舞成为主要节目。此时他还在短期内创作了100多首流行歌曲,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16本歌集, 《桃花江》、《特别快车》等即成于此时。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
黎锦晖组建的“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团体。周璇、白虹、严华等成为中国第一代歌星,黎锦光、姚敏等成了著名的流行曲作家。“明月歌舞团”解散后,黎锦晖又在上海的“扬子饭店”舞厅组建了爵士乐队,将民歌、戏曲音乐改编成爵士化的舞曲。其中的“金嗓子”周璇也因演唱《天涯歌女》、《何日君再来》、《夜上海》、《花样年华》等歌曲,而久负盛名。这些歌曲也因此流传至今。可见,欧美流行音乐一开始传人中国,就在上海找到了市场,并为黎派音乐所接受。
港台传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解放初期苏联音乐的传人,内地流行音乐日益衰弱。而此时,欧美流行音乐对台湾音乐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台湾并没有自己的歌曲,一些广为流传的《秋水伊人》、《香格里拉》、《何日君再来》等歌曲,其实都是早年十里洋场上海滩头的陈蝶衣、刘雪庵等人的作品。直到60年代末,布鲁斯、爵士乐等西洋乐风的涌入,才使旧上海情调的音乐结束了它在台岛的流传。
20世纪60年代,“披头士”赴港演出对香港乐坛影响较大。一些学生组建乐队,竭力模仿他们的偶像的演绎方式,利用“披头士”的曲子唱出自己的情绪。
“披头士文化”、“占士邦文化”带给香港社会的“新感性”前所未有。整整60年代的香港乐坛基本上由欧美的摇滚乐、民歌占领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流行乐坛已进入黄金时期。列侬、“滚石”、迪伦轮番上场,把个西方社会唱得天旋地转。七十年代的港台流行音乐,不仅在音乐风格上受欧美风格影响,在演出风格上也效仿欧美风格,演出人员衣着华丽,演唱形式载歌载舞,唱腔多为原声,场面热烈,气氛火爆。
可见,欧美流行音乐不仅对黎派音乐影响至深,还在港台音乐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港台传向大陆
七十年代末,欧美流行音乐与港台流行音乐合流,再次传入内地。时隔30年,流行音乐被赶下大海后,又卷土重来了。先抢滩的是30年代的黎派音乐,《何日君再来》、《美酒加咖啡》等歌曲,随邓丽君的低吟浅唱传人千家万户。于是重唱当初被逐出内地的流行曲的歌手们便成了明星。
意想不到的是,日本的三洋录音机以及广州太平洋公司生产的盒式音带,把流行音乐的星星之火,烧成了燎原之势。崛起的新一代音乐人放开手脚,随心所欲地把目光投向欧美和日本乐坛,拼命地汲取着营养。他们重新编配30年代的流行曲,使之一头接上了久违的30年代的早期流行音乐,一头又开启了未来。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这时期的代表人物——邓丽君。正是她演唱的《何日君再来》、《小城故事》等歌曲,才使流行音乐传入了千家万户。也正是听过邓丽君的演唱后,人们才知道了什么是流行音乐,才懂得了流行音乐的发声、吐字、配器及词曲方面的知识等。
在广州,最早从事流行音乐录音的是著名的“老三剑客”金友中、丁家琳、司徒抗。当时很大的一个工作量是电视剧的音乐复制,这就需要“扒谱子”,有时需要把歌词翻译成中文,找歌手来演唱。扒带子”就成为早期中国音乐人学习流行音乐写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外融合创造
九十年代的音乐舞台,欢快的拉丁乐以及重金属乐,都相继在中国落下了脚。欧美流行音乐的演唱方法,如迈克尔·杰克逊、席琳狄翁、惠特尼休斯顿等演唱的歌曲,深深地打动了中国听众的心。在流行音乐的诸多演唱风格中,四大天王” 中的张学友,可以称得上兼多种演唱风格的杰出人物。庾澄庆也是个奇才,他的作品有爵士风格的《老实情歌》、拉丁风格的《我最摇摆》、蓝调风格的《似水年华》、乡村风格《情非得已》。杜德伟的曲风节奏明快,以劲歌狂舞风靡大陆。代表作品有《钟爱一生》、《天旋地转》等专集。
伴随经济改革的大潮,中国人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国外电影音乐如《人鬼情未了》的主题曲,《音乐之声》的童声合唱,《罗马假日》的主题曲,《出水芙蓉》的电影音乐等,都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21 世纪,由于欧美流行音乐对中国的进一步影响,使我国流行乐坛涌现出许多创作型的歌手,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周杰伦,他们创作出的许多歌曲都可以听出其中欧美音乐的曲风,然而值得称赞的是这些歌曲中显而易见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它把欧美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音乐元素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这也是当代中国音乐人的共性,就是他们不完全照搬欧美音乐了,有了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这是在音乐创作中值得提倡的。
在爵士乐的演唱方面,内地的谷峰是比较杰出的代表,他的演唱风格独具特色。在演唱形式方面,台湾的“蟑螂合唱团”,注重和声的运用,他们演唱的曲调风格与80年代的欧美合唱团的演唱风格类似。在RB风格上,也涌现出了许多新人,如阿杜、王珏、杨昆等。欧美蓝调风格比较突出的有陶器。演唱风格上带有台湾民歌色彩的有“动力火车”, 以及内地的地下摇滚等,都是我们深受欧美流行音乐影响并结合自身创造出来的流行音乐。
以上从欧美流行音乐在上海的传播、在港台的传播、港台流行音乐在内地的传播,以及21世纪的欧美风等方面,论述了欧美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其中涉及到了欧美流行音乐,从上海滩传人后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黎派音乐,所形成的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次高峰:80年代港台音乐传人内地后,所形成的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二次高峰,无一不与欧美流行音乐的影响息息相关。
从欧美的爵士乐、新民歌,到崔健所创作的摇滚;从80年代内地的通俗演唱,到外国电影音乐的流传等,都充分体现了欧美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之深刻,之久远。
欧美流行音乐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并占有领先地位。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一体化,随着中国流行音乐与欧美流行音乐的不断融合,不断创新,中国的流行音乐一定会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2024-05-26 · 明德精技,知行合一。
从中国流行音乐先躯黎锦晖先生从事音乐活动算起,中间以其反封建的明月歌剧社为线索,先以儿童歌舞剧如《三蝴蝶》、《麻雀与小孩》歌舞表演《可怜的秋香》、《寒衣曲》等开始,继而创作了中国第一批家庭爱情歌曲,即流行歌曲《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本期终止于明月歌剧社音乐团体的解散,众歌星大都进入电影界为止。
第二发展阶段:
前期:1937-1949年(上海时期)
本期从周璇进入电影界后,在影片《马路天使》中所演唱的两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传遍全国。由她开创一代歌风影响整个中国歌坛。
此期歌坛整个情况是没有歌舞表演团体表演。专门靠灌唱片和电台播音来演唱的歌星是少数,大多数歌星都以拍电影为主,演唱电影插曲的影歌双栖形式出现。本期到共和国成立后,大部分主要代表歌星都转移到香港发展为止。
后期:1950-1969年(香港时期)
本期从姚敏、姚莉兄妹为首,很多主要代表歌星都转移到香港发展开始。最初还是以影歌双栖为主,随时间推移,靠演唱和录制唱片的歌星比例有所增高。影片中不是由演员本人唱插曲,请专业歌星配唱的情况也多起来,但仍无明显有影响的歌舞团体表演。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国语流行歌曲在香港渐趋衰落,粤语歌曲中兴,在歌坛上占据主导位置。主要代表人物是许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