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胡桢的学术探索
《地下洞室的结构设计》
在水利水电、铁道、煤炭系统等工程建设中,地下洞室的力学分析是最繁琐的工作,不仅费时,且易出错,是设计人员最感头痛的事,为此,汪胡桢撰写了《地下洞室的结构设计》一书。该书以地下洞室中最常用的圈门式结构为准,推导出力学分析中全部所需公式、载常数的一般算式,并用电子计算机算出上述常数的数值,列成计算表,供查用,大大加快了计算速度,提高了设计质量。此外,还撰写出版了《水工隧洞的设计理论和计算》;主编和编写了700余万字的《现代工程数学手册》。这是目前国内少有的大型工具书之一,它侧重于数学理论与方法在工程和科学中的应用,因此,它是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科学工作者所迫切需要的工具书之一,在工程科学技术人员和数学工作者之间也起到一定的桥梁作用。汪胡桢编著这些书时,已年逾八旬,身患糖尿病、腿部神经炎、白内障,走路艰难,左眼失明,右眼只有0.1的视力,看书、写字必须用高倍放大镜,每天伏案工作六七小时,甚至大年初一也不休息。
巨大贡献
修建长江三峡水库是世界瞩目的巨大工程,1984年,汪胡桢参加了三峡工程的可行性探讨,他激动不已,发出“只要国家一声令下,我还想背上行李去三峡工地大干一场”的坚强心声。然而毕竟年纪不饶人,力不从心了,于是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为三峡工程出谋划策上面。他先后发表了20多篇有关大坝选型、船闸设计与移民工作等重大科研课题的论文,提出了不少大胆独创的设计构思。例如三峡的船闸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程,水位差高达100多米,中国自己能不能不靠外援而自己设计呢?汪胡桢认为,中国几十年的水利建设,除三门峡外都是自己设计的。他谆谆告诫大家中国曾领先于欧美各国几个世纪,首先发明了船闸,今天没有理由妄自菲薄,于是他写出了高水位船闸设计的论文。水库淹没区的居民迁移问题,是建库工程中耗资巨大,且工作十分棘手的问题。过去由国家给移民迁移费自行解决,此办法遗留问题多,后来用移民费建设移民区,虽然克服了不少移民生活居住困难的问题,但生产资料、发展生产等问题还没有解决。汪胡桢写出开发性移民的论文,他提出应给移民营建经济林、建设水库渔业基地及兴办新工业区,使移民不但能在新地区居住生活,而且能从事生产,使移民费用变成企业投资,而后以生产税利形式再上缴给国家。他的这种开发性的思想,在经济还不太发展的1983年提出,是难能可贵的。当时得到部领导的重视,发展到现在,开发性移民政策已成为主要的移民政策。
光辉榜样
为水利事业已经做出那么多贡献的汪胡桢,仍自感不足。1989年9月,他得知有医术高明的苏联眼科专家来华的消息后,下决心要去做白内障摘除手术。平时他连抽血都害怕,但为了能重新笔耕,竟勇敢地去接受如此大的手术。谁知20多天后的1989年10月13日,他竟与世长辞,没有留下任何遗言。政协副主席、原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在追悼他的文章中写道:“他毋需留下更多的遗言,他留下的是毕生的事业,他给的是——一个中国科学家的光辉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