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建国初期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的基本内容如下:
1、产业的选择,即重点产业和优先发展的产业、产业结构的类型及各种不同产业之间相互关系的确定和调整,比如发展的重点是选择轻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重工业、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是牺牲农业去发展工业,还是工农业协调发展等。
2、技术的选择,即工业发展中技术类型的采用,也就是选择高新技术还是一般适用技术;是运用多使用劳动力的技术,还是多使用资本的技术。
3、资本来源的选择,即通过什么方式或渠道筹集工业发展的资本,也就是来源于农业剩余的转移、对外掠夺,还是工业自身的积累、引进国外资本等。
4、发动方式的选择,即工业化进程是靠民间发动,还是由政府推动。
5、发展方式的选择,即工业发展是依靠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还是采用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6、实现机制的选择,即工业化的任务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去实现,还是由计划机制的作用来完成。
7、城市化模式的选择,即伴随工业化发展的是适度城市化、滞后城市化,还是过度城市化。
8、国际经济联系的选择,即工业化过程中是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还是闭关锁国,发展内向型经济。
扩展资料:
毛泽东对于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的探求,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1949年以前,1949至1956年,1957至1965年,1966至1976年。
1、1949年以前,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的追求和探索,主要围绕什么是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的政治前提和如何对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这两个问题,集中体现于他所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以及为这一革命制定的相关政策中。
2、1949年到1956年期间,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的追求和探索,主要围绕中国工业化的具体道路和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这两个问题,集中体现在他所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贯彻措施中。
3、1957年至1965年期间,这一时期是我们党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期,也是我们国家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
在此期间,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的追求探索,主要围绕加快经济建设速度和采用群众运动方法这两个问题,集中体现在他所提出的被称为“三面红旗”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以及一系纠“左”的努力和反复之中。
4、1966年至1976年期间是一个特殊时期,毛泽东在这个时期一方面把注意力转移到阶级斗争而导致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另一方面仍然希望国民经济能够尽快发展。
因此,这个时期他对工业化的追求和探索主要围绕工业化建设的所谓“路线”问题,集中体现在他提出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以及有关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些重大决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