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展开全部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习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如果我们通过合作交流、合作探究的学数学的方式来学习数学,也就是说我们把课堂上的数学变成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促进他们成长。而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他们只要接受老师的答案或者结论就好了。虽说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无疑是一条捷径,但是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性就会被大大压抑,并逐渐磨灭。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势在必行。
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就把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重点,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为核心,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激发对数学的情感,在交流与实践中探索、发现与应用新知。如何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呢?
一、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色意识,营造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求教师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体,在课堂上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敞开思想,参与学习,教师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习中强调学生自主活动,学生学习主动,能有兴趣地探索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对他们的思想观点的尊重和鼓励,积极主动地参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
教师在探究学习中要把自己当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摆正教师地位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发现型的学习。给学生提供自主努力目标是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
小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小学生好动,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让学生自主参与,多给学生提供些直观教学活动,如,拼一拼、比一比、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画一画,以及操作实践,建立表象认识。这样一来,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以及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的知识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成学生的积极的自主参与。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让学生探索的内容难易适度,要选择让学生感兴趣并符合他们生活经验的。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效率高。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实践。
许多学生解题时,有十分好的想法,但就是缺少试一试的行动,延缓甚至失掉了一个良好解法的诞生。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如果将5放在一个两位数的右端,所得到的三位数比原来的两位数大311,求原来的两位数。当我看到这道题时,我还想了好一会不知如何下手,学生们马上说,老师应该这样做,我一看,这个方法确实好。可见,解题的成功常常伴随在试一试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一试,把想法变成行动。
4、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
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有的教师习惯于让学生按照事先备课的步骤,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两条长边一样长;再沿着宽边折一折,量一量,得出结论:两条宽边一样长。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教学中如果设计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学中如果教师扶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隋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
5、教师要把握学生探究的时机。
我认为,在探究学习中一般应当先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挫折与成功。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让学生体验挫折。当然,总是探究不出东西,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二、给学生提供探索学习和合作学习机会。
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些合作与交流让学生们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借此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这种思维与存在方式应当从小抓起,否则我们的教育就只能产生出一批批盲从、人云亦云,或独断、不宽容的观点,从而在理智上缺乏独立性、自主性、批判性。
1、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的不同,对问题的理解常常不同。学生在相互倾听中,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对各自的想法、思路,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在讨论中,学生之间相互质疑,深化各自的认识。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们:当有人发言时,其他人必须仔细地倾听;任何人都不许对他人的发言作好坏正误等评价;只要没有其他人发言,你可以随时发表任何见解。由于发言的学生不必考虑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否恰当,因此可以保证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完全自由的情境下,一个人所提出的哪怕是很不成熟的观点也可能激发其他的思维,产生一系列新的想法。
2、给学生提供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机会。
挑战性问题的复杂性使学生难于单独解决问题,这便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机会。探究性学习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从小组商讨,到小组分工合作搜集和整理资料,再到小组研讨,得出结论。研究表明:学生喜欢在小组中工作,而且,当他们共同工作、共同探究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他们会表现得更好。比如,我在教学思考题:写一个任意的三位数,在这个数后面加写这个三位数使它成为六位数,依次除以7,11,13,发现什么奥秘?由于此题计算复杂,一个学生独立完成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所以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不到一会儿工夫,学生们算的算,看的看,很快有好几个组发现了规律。看来有的时候小组合作还可以提高解题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我要说的是,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探究,如:什么时候指导是必要的,适时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了?要知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介入得过早,往往学生还没有充分地合作探究。少时间就进行指导,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以致学生们抱怨:“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有时则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盲目的状态,甚至误入歧途之中。更有时教师的指导常常根本不必要、不应该,以致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学生感到手足无措。以上这些还需要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来获得经验。
我相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积极采用探究性的新型学习方式,将会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将会使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发展,学生们在探究学习中会变得更加喜爱数学,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将继续实践探究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习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如果我们通过合作交流、合作探究的学数学的方式来学习数学,也就是说我们把课堂上的数学变成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促进他们成长。而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他们只要接受老师的答案或者结论就好了。虽说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无疑是一条捷径,但是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性就会被大大压抑,并逐渐磨灭。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势在必行。
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就把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重点,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为核心,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激发对数学的情感,在交流与实践中探索、发现与应用新知。如何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呢?
一、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色意识,营造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求教师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体,在课堂上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敞开思想,参与学习,教师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习中强调学生自主活动,学生学习主动,能有兴趣地探索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对他们的思想观点的尊重和鼓励,积极主动地参与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
教师在探究学习中要把自己当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摆正教师地位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发现型的学习。给学生提供自主努力目标是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
小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小学生好动,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让学生自主参与,多给学生提供些直观教学活动,如,拼一拼、比一比、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画一画,以及操作实践,建立表象认识。这样一来,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内容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以及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的知识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成学生的积极的自主参与。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让学生探索的内容难易适度,要选择让学生感兴趣并符合他们生活经验的。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效率高。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实践。
许多学生解题时,有十分好的想法,但就是缺少试一试的行动,延缓甚至失掉了一个良好解法的诞生。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如果将5放在一个两位数的右端,所得到的三位数比原来的两位数大311,求原来的两位数。当我看到这道题时,我还想了好一会不知如何下手,学生们马上说,老师应该这样做,我一看,这个方法确实好。可见,解题的成功常常伴随在试一试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一试,把想法变成行动。
4、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
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有的教师习惯于让学生按照事先备课的步骤,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两条长边一样长;再沿着宽边折一折,量一量,得出结论:两条宽边一样长。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教学中如果设计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学中如果教师扶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隋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
5、教师要把握学生探究的时机。
我认为,在探究学习中一般应当先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挫折与成功。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让学生体验挫折。当然,总是探究不出东西,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二、给学生提供探索学习和合作学习机会。
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些合作与交流让学生们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借此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这种思维与存在方式应当从小抓起,否则我们的教育就只能产生出一批批盲从、人云亦云,或独断、不宽容的观点,从而在理智上缺乏独立性、自主性、批判性。
1、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的不同,对问题的理解常常不同。学生在相互倾听中,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对各自的想法、思路,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在讨论中,学生之间相互质疑,深化各自的认识。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们:当有人发言时,其他人必须仔细地倾听;任何人都不许对他人的发言作好坏正误等评价;只要没有其他人发言,你可以随时发表任何见解。由于发言的学生不必考虑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否恰当,因此可以保证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完全自由的情境下,一个人所提出的哪怕是很不成熟的观点也可能激发其他的思维,产生一系列新的想法。
2、给学生提供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机会。
挑战性问题的复杂性使学生难于单独解决问题,这便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机会。探究性学习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从小组商讨,到小组分工合作搜集和整理资料,再到小组研讨,得出结论。研究表明:学生喜欢在小组中工作,而且,当他们共同工作、共同探究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他们会表现得更好。比如,我在教学思考题:写一个任意的三位数,在这个数后面加写这个三位数使它成为六位数,依次除以7,11,13,发现什么奥秘?由于此题计算复杂,一个学生独立完成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所以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不到一会儿工夫,学生们算的算,看的看,很快有好几个组发现了规律。看来有的时候小组合作还可以提高解题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我要说的是,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的探究,如:什么时候指导是必要的,适时的,怎样指导才算充分了?要知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介入得过早,往往学生还没有充分地合作探究。少时间就进行指导,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以致学生们抱怨:“差一点我们就要找到答案了!”有时则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盲目的状态,甚至误入歧途之中。更有时教师的指导常常根本不必要、不应该,以致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学生感到手足无措。以上这些还需要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来获得经验。
我相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积极采用探究性的新型学习方式,将会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将会使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发展,学生们在探究学习中会变得更加喜爱数学,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将继续实践探究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