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1个回答
2018-01-10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含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思维品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际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呢?本文将参照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辅以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学“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时,15减9怎么算?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拿出15根小棒(1捆,加上5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9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5根中减9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几种不同的摆法:
⑴将1捆小棒全部打开为10根,与散开的5根结合起来是15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9根,剩下1根;再把这1根和5根合起来就是6根。
⑵从15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剩下10根,然后再去掉4根,最后就剩下6根。
⑶先把9根看成10根,从10根里去掉10根,剩下5根然后再加1根就是6根……
随后,在教师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拿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十几减几最合适的算法。
二、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
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1、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⑴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解决的问题;
⑵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
⑷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标述出来并参与讨论。
⑸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
2、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办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如教师可以适时地问:还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动手操作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即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数学教学的好帮手。在教学10的组成后,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让学生研究。选择1、2、3、4、6、7、8、9填()内,使等式()+()=()+()=()+()=()+()成立。每个数只能用一次。对于一年级学生说,要选择合适的数,确实是够“研究”一番的只有重视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才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绝不可固定在一个范围之中、一种形式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用自己的双手开拓灿烂的前景,描绘出美好的画面。然而动手能力的训练模式决不可能千篇一律,也是各有千秋的下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际,举例如下:
1、动手制作的能力
小学中现在都提倡学生高效发明、小制作,而且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动手制作小物品、小课件,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这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努力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善于思考积极动手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学生总是要走向社会,总是要参加工作的,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多联系实际,多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定期到工厂中、到农村去、到商场中,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手与脑的协调能力
小学生对什么都感兴趣,看到别人做,自己也想试一试,但是等自己亲手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反而显得笨拙。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就要多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做手操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一、 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形成学生动手操作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内在的心理需求。例如,在教学“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时,15减9怎么算?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拿出15根小棒(1捆,加上5根散开的),试着从里面拿走9根,想想该怎么拿?学生自己会发现从散开的5根中减9根不够减,通过动手操作找到几种不同的摆法:
⑴将1捆小棒全部打开为10根,与散开的5根结合起来是15根,从10根中直接拿走9根,剩下1根;再把这1根和5根合起来就是6根。
⑵从15根小棒中先去掉5根,剩下10根,然后再去掉4根,最后就剩下6根。
⑶先把9根看成10根,从10根里去掉10根,剩下5根然后再加1根就是6根……
随后,在教师引导下,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拿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然后请全班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教学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最后由教师将评议认为比较好的拿法示范一遍,讲出算理,推导出十几减几最合适的算法。
二、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具体操作
在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应该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1、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⑴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解决的问题;
⑵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
⑷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标述出来并参与讨论。
⑸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
2、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办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如教师可以适时地问:还没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中抽象出数学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应该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形象思维抽象为数学知识,再应用于实际,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经常让学生说说动手操作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一种思维向另一种思维转化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即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数学教学的好帮手。在教学10的组成后,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让学生研究。选择1、2、3、4、6、7、8、9填()内,使等式()+()=()+()=()+()=()+()成立。每个数只能用一次。对于一年级学生说,要选择合适的数,确实是够“研究”一番的只有重视了学生“做数学”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才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绝不可固定在一个范围之中、一种形式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用自己的双手开拓灿烂的前景,描绘出美好的画面。然而动手能力的训练模式决不可能千篇一律,也是各有千秋的下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际,举例如下:
1、动手制作的能力
小学中现在都提倡学生高效发明、小制作,而且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动手制作小物品、小课件,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这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努力引导,使学生从小养成善于思考积极动手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学生总是要走向社会,总是要参加工作的,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多联系实际,多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定期到工厂中、到农村去、到商场中,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手与脑的协调能力
小学生对什么都感兴趣,看到别人做,自己也想试一试,但是等自己亲手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反而显得笨拙。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就要多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做手操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