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初中生物概念教学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版)”)与《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明显不同之一是提出了50项生物学重要概念。在传统的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对概念的教学往往会“重结论,轻过程;重灌输,轻引导”,造成学生对生物学概念不理解只是死记硬背,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对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新课标下初中生物教师如何有效进行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学,谈几点认识与做法。
一、教师备课达成对重要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1.明确初中生物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以体现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所指的对象范围。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透彻地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使学生全面理解并正确地运用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能正确解读每一个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明确概念的教学目标。例如“光合作用”这一重要概念,教材给出的表述是: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教师应结合教材给出的表述引导学生理解它的内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这个概念的适用对象,也就是概念的外延主要是绿色植物,如果在其定义中减去“绿色植物”,则缩小了这一概念的内涵,而使其外延增加,结果是像细菌、真菌及动物等生物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概念的内涵往往很丰富,不可能一次或在一个阶段完全加以揭示。如细胞的分化,七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有步骤地安排教学,使得学生能逐步深入、全面地掌握和理解。如,在学习种子的萌发、根尖的生长、茎的形成等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巩固和强化这一概念,使学生能加深对它的理解。
2.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决定重要概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认识水平都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在落实生物学的重要概念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教授概念,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
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光合作用”,在初中和高中的生物课程中都有这个内容,它涉及的知识非常丰富,非常复杂。但初中阶段学习的光合作用,只涉及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它是能量的转换器、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了能量、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而不提及叶绿体的结构。到了高中阶段,光合作用的内容将会拓展与深化,如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叶绿体结构及参与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条件等。在这个重要概念的学习上,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所以,关于重要概念的学习,教师要回到学生认识的原点,回到课标的主题上,以课题为准绳,围绕、依据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重要概念的教学建议进行教学,不要盲目地扩充它,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具体的教学。
二、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形成科学概念
标准(2011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概念相抵触的错误概念,课堂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前概念),有的前概念是正确的,有的前概念可能是错误的。对于这些错误的概念,我们要把它纠正过来。实际上,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如果我们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从事实当中建立正确的概念,避免错误概念的形成,就能够在减少错误的过程中,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准确性。比如说我们习惯上称鲸为鲸鱼,但鲸鱼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我们常认为会飞的就是鸟类,蝙蝠、蚊子、苍蝇等会飞,但它们不是鸟。又如,关于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很多学生误以种子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为了纠正学生的这一错误前概念,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如果想进一步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现有实验基础上如何设计探究方案?实验的现象可能会怎样,最终的结论又是什么?经过探讨,学生提出了增设一组对照实验,增加一个满足“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分”这一外界条件的实验装置的方法,对它进行遮光处理,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容易引起学生错误的概念,一旦发现,我们要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要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正确又科学的生物概念。
三、比较重要概念之间的异同点,深化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相近或关系密切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并引导、启发学生找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明确各个概念之间的异同,可让重、难点知识迅速突破,让模棱两可、混淆不清的概念清晰明了。例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这一对重要概念,它们的化学过程看似互逆,但它们的作用、性质完全不一样,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原料、产物、能量转化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学生找出概念之间的异同,这才能有效地掌握生物学重要概念。
此外,教师在讲授新概念时应有针对性地复习旧概念,并注意强调新旧概念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概念组成体系。概念一旦形成体系,知识才能条理化、清晰化。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复习巩固了旧概念,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新概念。如七年级生物中的“血液循环的组成”,标准(2011版)指出:“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在教学时,要围绕血液循环来进行教学,但这个内容又不是孤立的,它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一定的联系。教师要将人体的其他相关系统的功能和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教学联系起来,以循环系统为中心进行教学,在有相关内容相衬托的情况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整体的知识,而不是片断的。 四、充分利用事实性知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概念是抽象的,是用语言文字叙述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丰富的事实性知识,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要让学生建立起“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操作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比较;通过展示的单细胞生物的图片、观察培养液中的草履虫、播放草履虫生物的视频等多种方式,构建“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重要概念,这样既符合概念形成的基本过程,又有利于重要概念的建立。
又如,在教学“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可先演示盆栽植物含羞草,让学生亲自触摸,观察含羞草叶的反应;让学生自己观察草履虫在显微镜下,滴加食盐溶液后的运动方向。待学生通过做实验亲自体验这两个现象后,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对概念下定义,这样能让学生从不懂到懂,深刻理解概念。
五、建立概念图,促进学生整体理解重要概念
概念图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教授等人提出,它是以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来展示概念间的层级结构的示意图。
在教学中,教师建立概念图引导学生将重要概念和次要概念的关系进行关联及系统归类,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使之纳入到认知结构的系统网络中去。教师利用概念图展示教学内容,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在传统的课堂上经常有教师自认为进行了一气呵成的几乎完美的讲解,而学生获得的却是零星的几个知识点。知识之间的关系学生很难把握,这让整体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概念图具有聚合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作用,概念图的呈现能让学生紧紧围绕概念主线提取课堂的有效信息,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能明显增强。
例如教学“蒸腾作用”,可采用以下概念图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概念图对蒸腾作用的概念、意义及作用等一目了然。概念图的绘制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主设计,并通过展示、汇总,师生点评归纳得出概念图。这样对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上面的概念图中能直观地反映出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派生关系,使学生联想到每个概念所蕴含的意义和内在知识,从而对整个知识点构建和多元知识产生完整的体系结构。
六、创设新情境应用重要概念,巩固概念
初中生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到应用,学会在新情境中应用概念解决相关问题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最终体现。教材中的课后练习的问答题、连线题、填空题等均围绕概念而设,设置练习的目的就是针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辨析、迁移、应用和拓展。
生物学的重要概念教学方法很多,形式多样。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继而实现能力培养,从而提高生物素养,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概念,能从不同的视角入手,选择适合的方式对生物重要概念进行有效教学。教师一方面不放松学习,借鉴他人教学先进理念,一方面在教学中感悟体验,注重自身积累,建立牢固的学科网络知识体系。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和阐述概念,学生才能很好地比较和区别不同的概念,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做到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汪忠主编.初中生物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一、教师备课达成对重要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1.明确初中生物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以体现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所指的对象范围。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透彻地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使学生全面理解并正确地运用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能正确解读每一个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明确概念的教学目标。例如“光合作用”这一重要概念,教材给出的表述是: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教师应结合教材给出的表述引导学生理解它的内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这个概念的适用对象,也就是概念的外延主要是绿色植物,如果在其定义中减去“绿色植物”,则缩小了这一概念的内涵,而使其外延增加,结果是像细菌、真菌及动物等生物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概念的内涵往往很丰富,不可能一次或在一个阶段完全加以揭示。如细胞的分化,七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有步骤地安排教学,使得学生能逐步深入、全面地掌握和理解。如,在学习种子的萌发、根尖的生长、茎的形成等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巩固和强化这一概念,使学生能加深对它的理解。
2.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决定重要概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认识水平都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在落实生物学的重要概念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用描述概念内涵的方式来教授概念,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实现重要概念的螺旋式发展。
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光合作用”,在初中和高中的生物课程中都有这个内容,它涉及的知识非常丰富,非常复杂。但初中阶段学习的光合作用,只涉及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它是能量的转换器、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储存了能量、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而不提及叶绿体的结构。到了高中阶段,光合作用的内容将会拓展与深化,如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叶绿体结构及参与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条件等。在这个重要概念的学习上,学生在初、高中阶段的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所以,关于重要概念的学习,教师要回到学生认识的原点,回到课标的主题上,以课题为准绳,围绕、依据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重要概念的教学建议进行教学,不要盲目地扩充它,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具体的教学。
二、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形成科学概念
标准(2011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概念相抵触的错误概念,课堂教学活动要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前概念),有的前概念是正确的,有的前概念可能是错误的。对于这些错误的概念,我们要把它纠正过来。实际上,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如果我们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从事实当中建立正确的概念,避免错误概念的形成,就能够在减少错误的过程中,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准确性。比如说我们习惯上称鲸为鲸鱼,但鲸鱼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我们常认为会飞的就是鸟类,蝙蝠、蚊子、苍蝇等会飞,但它们不是鸟。又如,关于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很多学生误以种子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为了纠正学生的这一错误前概念,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如果想进一步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现有实验基础上如何设计探究方案?实验的现象可能会怎样,最终的结论又是什么?经过探讨,学生提出了增设一组对照实验,增加一个满足“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分”这一外界条件的实验装置的方法,对它进行遮光处理,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这些容易引起学生错误的概念,一旦发现,我们要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要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正确又科学的生物概念。
三、比较重要概念之间的异同点,深化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相近或关系密切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并引导、启发学生找出概念的本质特征,明确各个概念之间的异同,可让重、难点知识迅速突破,让模棱两可、混淆不清的概念清晰明了。例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这一对重要概念,它们的化学过程看似互逆,但它们的作用、性质完全不一样,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原料、产物、能量转化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学生找出概念之间的异同,这才能有效地掌握生物学重要概念。
此外,教师在讲授新概念时应有针对性地复习旧概念,并注意强调新旧概念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已学过的概念组成体系。概念一旦形成体系,知识才能条理化、清晰化。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复习巩固了旧概念,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新概念。如七年级生物中的“血液循环的组成”,标准(2011版)指出:“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在教学时,要围绕血液循环来进行教学,但这个内容又不是孤立的,它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一定的联系。教师要将人体的其他相关系统的功能和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教学联系起来,以循环系统为中心进行教学,在有相关内容相衬托的情况进行教学,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整体的知识,而不是片断的。 四、充分利用事实性知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概念是抽象的,是用语言文字叙述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丰富的事实性知识,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例如,要让学生建立起“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重要概念,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操作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比较;通过展示的单细胞生物的图片、观察培养液中的草履虫、播放草履虫生物的视频等多种方式,构建“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重要概念,这样既符合概念形成的基本过程,又有利于重要概念的建立。
又如,在教学“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可先演示盆栽植物含羞草,让学生亲自触摸,观察含羞草叶的反应;让学生自己观察草履虫在显微镜下,滴加食盐溶液后的运动方向。待学生通过做实验亲自体验这两个现象后,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对概念下定义,这样能让学生从不懂到懂,深刻理解概念。
五、建立概念图,促进学生整体理解重要概念
概念图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教授等人提出,它是以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来展示概念间的层级结构的示意图。
在教学中,教师建立概念图引导学生将重要概念和次要概念的关系进行关联及系统归类,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使之纳入到认知结构的系统网络中去。教师利用概念图展示教学内容,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在传统的课堂上经常有教师自认为进行了一气呵成的几乎完美的讲解,而学生获得的却是零星的几个知识点。知识之间的关系学生很难把握,这让整体的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概念图具有聚合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作用,概念图的呈现能让学生紧紧围绕概念主线提取课堂的有效信息,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能明显增强。
例如教学“蒸腾作用”,可采用以下概念图进行教学。学生通过概念图对蒸腾作用的概念、意义及作用等一目了然。概念图的绘制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主设计,并通过展示、汇总,师生点评归纳得出概念图。这样对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上面的概念图中能直观地反映出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派生关系,使学生联想到每个概念所蕴含的意义和内在知识,从而对整个知识点构建和多元知识产生完整的体系结构。
六、创设新情境应用重要概念,巩固概念
初中生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到应用,学会在新情境中应用概念解决相关问题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最终体现。教材中的课后练习的问答题、连线题、填空题等均围绕概念而设,设置练习的目的就是针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辨析、迁移、应用和拓展。
生物学的重要概念教学方法很多,形式多样。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继而实现能力培养,从而提高生物素养,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概念,能从不同的视角入手,选择适合的方式对生物重要概念进行有效教学。教师一方面不放松学习,借鉴他人教学先进理念,一方面在教学中感悟体验,注重自身积累,建立牢固的学科网络知识体系。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和阐述概念,学生才能很好地比较和区别不同的概念,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做到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汪忠主编.初中生物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