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不同意施琅攻打日本?
1、攻打条件并不成熟。日本孤悬海外远离本土,需要渡海作战,渡海作战就需要选择合适的登陆地点,但是日本长期闭关锁国,除了长崎之外并无其他可以接触到的地方,对日本并不熟悉,反而造成作战的失利。
2、清朝内部并不安定。其实在平定台湾问题时,准噶尔问题已经是很明显,需要大量的兵力和财力防患于未然,而且平定三藩结束不久,战争所花费的银两已不计其数。
3、日本对于清朝没有吸引力。当时的日本还视中国为天朝上国,每年都要按时来进贡。且康熙及清朝官僚阶层都认为日本是蛮荒之地、蕞尔小国,没有必要大动干戈。
扩展资料: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祖籍河南固始,明末清初军事家,清朝初期重要将领。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
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施琅建议康熙去攻打日本是有他的考虑的。当台湾被收复以后,施琅就面临这样一种危险,那就是兔死狗烹的危险。
再加上他是一个汉人,在当时的主流社会是不被信任的。所以施琅始终都有一种危机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施琅
施琅曾经向康熙提出要进攻日本,如果那是能除掉日本,现在的中国一定是另外一种样子。那么,康熙为什么没有同意呢?
首先,台湾是当时日本海外贸易不能绕开的中转站,这同样也是为什么荷兰、西班牙、日本、大明以及海盗们争夺台湾数百年的原因。
明清之际,由于大明海防水师几乎为零,以郑氏为代表的海盗们实力长期把持台湾海峡的贸易,这也是为什么依靠金厦据点的郑成功能够在十年间打造起数十万军队。当郑成功的数十万大军兵临南京的时候差点就扭转了历史,可惜的是养兵多年不战,一击即溃。这说明光靠钱是没用的。
郑成功金厦誓师,渡海收复台湾,此时才能算是台湾进入文明时代。但由于国姓爷的败家儿子在内斗中一把火烧了金厦,导致郑氏无法控制台湾海峡,中转贸易不再被控制。
然后,再说说施琅。
施琅不算郑氏的嫡系,并非水军出身。施琅也多次投降满清,在郑成功不在家的时候叛逃成功。但在郑成功活着的时候,甚至是郑成功兵败南京回来后,施琅在每一次交战中都战败,不仅水军全军覆没,连旗人统帅都战死,导致没有满人愿意来福建。
郑经时代就不说了,浑浑噩噩,甚至在三藩叛乱的时候也没有把握机会,反而和耿精忠内斗起来。
郑经死后,家族再次内斗。这给了施琅希望。果不其然,施琅冒险来到台湾,兵临城下,郑克爽这个小白脸立马投降。
这里就跑题一下。呵呵,小编也喜欢看鹿鼎记。不过不喜欢鹿鼎记里几个反历史,比如雪丐吴六奇。很多人知道吴六奇历史上是反复投降派,依靠击杀广东明军坐上广东水师提督,也参加了围剿郑成功水师的战役,不过他保存实力,远远躲在外海,一听说大清所有边防水师被一锅端后,立刻逃回广东,不敢下海了。这个查一下历史都能看到。
回到正题。
明清之际的汉人绿营施琅也和当时所有绿营好汉一样,保存实力,左右摇摆。
施琅攻入台湾后,台湾基本就是他的家天下。台湾近半良田都是施家所有,直到日本得到台湾。
所以,当施琅提议入侵日本的提议时,要知道这是个政治猫腻。
第一,施琅没有把握能够攻占日本,过往的战绩康熙很清楚。
第二,施琅提醒康熙,台湾是对外前线,不要撤我。于是施琅的六子施世骠,也就是所谓的施青天施世纶的弟弟,也做到福建水师提督。
第三,给了施家海外用兵的权力,这不就是造成了一个海外吴三桂的机会了吗?
第四,水师建造耗费太高,康熙自己四面用兵花钱如流水,怎么可能再去开个坑。要知道康熙一生最大的对手一个是吴三桂,一个是葛尔丹。吴三桂几乎毁了满人在顺治朝的武功大业,葛尔丹则差点重演蒙古与金的故事。
所以康熙否决施琅的提案,同时也重视了台湾的地位。而施琅也不是要真的去开疆扩土,做做样子,刷一下存在感。更何况施琅也不是那块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