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留有孝顺敦厚、勤俭节约的美名,他迫不得已杀死自己的舅舅薄昭,却在史书中记录很少,给后世留下诸多疑点。众所周知,有时候死人比活人有用,他杀舅无论是为了正法纪,还是为了安抚其他势力集团。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杀舅事件是汉文帝为了巩固皇权做出的妥协。
文帝刘恒自幼随母亲薄太后居于“代国”,而其舅舅薄昭则起着卫士与谋士的作用,在文帝的心中占重要地位。周勃等大臣铲除“吕后集团”,拥戴迎刘恒做皇帝。刘恒不知京城局势,就派舅舅薄昭打探虚实,并与周勃等人协商。可以说,薄昭在代王登基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文帝即位后,念及薄昭拥立之功,封他为车骑将军、万户侯。
史书记载,薄昭因功而骄横跋扈,大肆敛财,甚至杀死皇帝的使臣。最终,他被汉文帝赐死,他盼文帝回心转意,拒不自杀。文帝又派大臣去哭活丧,薄昭明白了他必死不可,引颈自杀。这种记载,树立了汉文帝秉公执法不徇私舞弊的公正形象。但也有许多疑点,薄昭这种权贵被处死,在是书上被一带而过,细节被隐藏起来,让人觉得难以理解。
或许,可以从权力斗争中理解这件事。汉文帝即位,是由于自己势力单薄,便于被“军功集团”控制。而后,朝中势力纷繁复杂,皇权、“军功集团”和三股势力互相竞争。为了扩张皇权,文帝需要与朝臣联合以控制诸侯,又要依靠“山东诸王”力量制衡大臣。“军功集团”对皇权的扩张有所忌惮,而薄昭是皇帝最倚重的人,故而成为“军功集团”攻击的对象,成为保全大局的牺牲品,达到“弃车保帅”的政治目的。但是,由于缺少史料,真实的情况已经不得而知了。
汉文帝时期,外戚势力得到控制,朝廷格局被自己掌握。或许,这与薄昭的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薄昭救了周薄,触发了薄太后和汉文帝的政见之争,非死不可
简要地说一下薄昭和汉文帝的故事。
汉高祖刘邦死了之后,与太后让薄姬去了儿子刘恒的封地代国。5年之后与吕太后被杀,皇帝位空,周薄,陈平等人拥立刘恒。而刘恒22岁在代国。他的舅舅薄昭身先士卒,先去了长安,详细的了解了方方面面的情况,然后刘恒放心当皇帝,并且薄昭妥善地安排了前前后后,接了薄太后进京。
与刘恒来讲,这个舅舅是他登上皇位的最贴身的保护人。封轵侯。
10年之后,也就是在刘恒32岁的时候,因为薄昭斩杀了文帝派来的使者,文帝让他自尽。
孝道与皇权
而文帝向来以孝道治天下。他对自己母亲的孝顺是可以垂范天下的。那么他的舅舅,同样是他的恩人和至亲,为什么没有谋反的证据,却要杀他呢?
第一:薄昭虽无异心,但因为薄昭可以通过薄太后,动摇文帝的决策
文帝之所以要杀周薄,并不是周薄真的谋反,而是周薄有谋反的能力和聚集在他身边的势力。而周薄通过贿赂薄昭,让太后指责文帝,文帝无法,恢复了周薄的爵位和封邑。这就是所谓的外戚干政,还干涉到了内廷。
第二:薄昭的存在,就会有攀附的人聚集在他周围
虽无结党之心,但有结党之迹。处理方式也和周薄一样,找个理由让他去死。
第三:薄昭的侄子犯法
按道理只用处罚他的侄子,但是据说年轻的大臣钟毓是这样奏的“皆因薄府为非作歹”。这个是将战线扩大化,但是这个大臣秉承的是谁的意思?薄昭盛怒之下杀来使,可以理解。因为如果传错了话,那是使者的不对。但显然薄昭没有意识到汉文帝是有倾向性的。
第四:薄昭非死不可
因为那个皇帝自从当了皇帝,就不再是他的外甥。薄昭一片忠心到死也不明白,但是汉文帝心里是清楚的,你从前是舅舅,但自从我登上王位,你就是臣民。从表面看薄昭并不是非死不可,将他侄子治罪,将他削爵圈禁都可,但是文帝却用了一招,叫他自己自杀。
至于薄太后的悲哀,无从究竟
薄太后为了救周薄,曾和儿子有过交锋,说当初周薄拥有军队都没反你,现在他身居在一个小县,反倒要谋反吗?但也许正是这句话,埋下了文帝的报复。是你薄太后的天下还是我的天下?薄昭因此不得不死。
坐上了皇帝的位子,那他就不是一个正常思维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