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横向对比分析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通过各地区标准剖面的层序地层分析,在此基础上,在不同地区挑选出几口比较典型的井,主要作了东西向的层序地层剖面横向对比分析工作。
一、肖6—肖9—唐1—唐6—临18—盘47井剖面对比分析
该剖面(图4-6)在地理位置上位于湖盆西缘,从对比剖面上也可看出从肖6井到唐6井在沉积特征上基本相似。说明这些井在湖盆中基本属于同一相带,只有临18井和盘47井水体深度可能相对较大。该剖面主要反映了层序Ⅱ的上部和层序Ⅲ的下部在西侧靠近湖盆边缘相带的沉积特征,从剖面上可以看出:
(1)层序Ⅱ的低水位体系域沉积以灰色粉砂岩夹紫红色泥岩为主,其顶界以红色地层基本消失为特征,电性曲线表现为自然电位曲线呈尖指状,电阻率较低,曲线呈齿状。
(2)层序Ⅱ的湖侵体系域在这些井上表现为沉积厚度薄,约20~30m,只是在盘47井厚度才略有增加。沉积特征以灰色粉细砂岩夹泥岩为特征,电性特征同下伏低水位体系域相似。
(3)层序Ⅱ的高水位体系域和下降体系域在此对比剖面上沉积厚度较大,且由肖6井(厚度53m)向盘47井(厚度232m)变厚,沉积以灰色粉砂岩、泥岩互层为特征,在肖6井、盘47井见有大量炭质泥岩,该体系域顶部在唐6井、盘47井出现紫红色泥岩,同时唐1井可能存在侵蚀现象,同上覆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4)层序Ⅲ的低水位体系域,厚度一般为40~60m,盘47井厚达70m以上,沉积上表现为大套粉砂岩夹薄层泥岩,自然电位曲线呈箱状,幅度差可达100mV以上。电阻率曲线低平,偶有尖齿,其值一般较小为2~4Ω·m。
(5)层序Ⅲ的湖侵体系域在此对比剖面上以细粒泥岩沉积为特征,偶夹薄层粉砂岩或油页岩,电性上也同下伏地层有明显差别,自然电位曲线靠近泥岩基线,电阻率曲线低平。
从整体上看,这一对比剖面主要反映出湖盆边缘的沉积特征和层序演化特征。层序Ⅱ湖侵体系域时期,湖盆内水体有限,大量陆源碎屑以冲积扇—网状河的形式进入湖盆,在大范围内形成了一套灰色砂泥混杂沉积。高水位体系域和下降体系域时,湖盆中水体相对较深,粗粒沉积物主要沉积在岸线附近。主要物源位置可能有大型三角洲向湖盆推进,此时在此对比剖面上沉积仍以较粗粒的砂岩与泥岩不等厚互层为特征,夹有大量反映近岸沉积的炭质泥岩、炭质页岩。进入层序Ⅲ低水位体系域时,由于水位的下降,岸线向湖盆退缩,导致在原沉积物表面形成大量冲刷河道,形成一套河道充填沉积。当再一次湖水快速增加时,进入湖侵体系域时期,在河道充填沉积之上,形成了滨浅湖—半深湖的泥岩、页岩夹少量粉砂岩的沉积地层。
二、临72—临101—临20—商6—商20—商95井剖面对比分析
该剖面(图4-7)也位于中央隆起带上,由西向东主要反映的是层序Ⅲ/Ⅳ界面附近地层的沉积特征,包括层序Ⅲ的高水位体系域的顶部和下降体系域、层序Ⅳ的低水位体系域和湖侵体系域的下部。由剖面可得出:
图4-6 肖6—肖9—唐1—唐6—临18—盘47井剖面对比图
图4-7 临72—临101—临20—商6—商95井剖面对比图
(1)层序Ⅲ的高水位体系域沉积以细粒泥岩、油页岩为主,沉积厚度大。在该体系域的顶部有少量砂岩沉积。在此对比剖面上,临72井和临101井都表现为泥岩、油页岩沉积,临20井和商6井下部的砂岩应属于基山浊积砂体的一部分,到东部商20井和商95井则夹有大套玄武岩地层。
(2)层序Ⅲ的下降体系域在地层特征上表现为由西向东沉积物粒度变细,由临72井、临101井的粉砂岩夹泥岩沉积相变为临20井、商6井的泥岩夹砂岩再到商20井和商95井的泥岩、油页岩,其沉积厚度较薄且有由西向东变薄的趋势,临72井厚65m→临101井厚41m→临20井厚37m→商6井厚24m→商20井厚18m→商95井厚16m,反映了主要物源方向由湖盆边缘向湖盆中央地层减薄的沉积特征。
(3)层序Ⅳ的低水位体系域沉积以砂岩发育为特征,由西向东都有砂岩层段。地层厚度也有由西向东变薄的趋势,其中临101井最厚120m,而西侧临72井相对较薄,厚72m,向东最薄处仅50m,而且砂岩分为上下两套。
(4)层序Ⅳ的湖侵体系域下部发育一套砂岩,厚度一般为10~20m,向上变为泥岩、油页岩沉积。
总体上看来,此剖面在沉积和构造演化继承了前一剖面的特征:地层由西向东沉积厚度变小,沉积粒度变细,沉降中心在临101、临20和商6井一带,沉积中心在商20井一带,层序Ⅲ/Ⅳ界面也由临72井1665m降低到临20井的2341m又抬升到商95井的2097m,同层序Ⅱ/Ⅲ界面变化相似。
通过对以上两个对比剖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惠民凹陷在中央隆起带上,由层序Ⅱ到层序Ⅳ,其总体沉积格局没有改变。物源主要来自两侧,沉降中心位于临101井、临20井、商6井和盘7井一带,沉积中心则在商河构造的商20井、商21井和商深1井附近,沉积厚度由西向东呈由薄变厚再变薄的分布特征,沉积粒度则有由西向东总体变细的趋势。同时由目前井深和沉积特征上也可看出中央隆起带在构造演化上也存在不均一性,活动强度具有分区性,西部盘1井、临72井抬升幅度较大,东部商20井、商21井、商深1井和商95井抬升幅度也比较大,而中部临20井、商6井一带构造活动相对较稳定,属于稳定沉降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