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病因及表现是什么?
2019-03-04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慢性肺、胸廓或肺血管疾病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室肥大,伴有或不伴右心衰竭的一类心脏病。本病是我国常见病及多发病,据近年统计,平均患病率为0.47%左右,患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增高,男女无明显差异。寒冷、高原地区及农村患病率高,北方高于南方。冬季、早春及气候骤变时易急性发作,呼吸道感染为急性发作诱因。本病属中医“肺胀”、“水肿”等病证范畴。
【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痛因
(1)支气管、肺疾病:慢支并肺气肿为最常见病因,占80%~90%,其次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其他疾病如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重症肺结核,肺尘埃沉着病等。
(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严重的胸廓或脊柱畸形、脊椎结核、类风湿脊柱炎、胸膜广泛粘连、胸廓改形术、神经肌肉疾患(如脊髓灰质炎、肌营养不良)等均可致胸廓运动障碍,使支气管受压、扭曲、引流不畅,反复感染并发肺气肿,进而发生肺心病。
(3)肺血管疾病:很少见,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结节性肺动脉炎、多发性肺小动脉栓塞等,均可致肺血管狭窄或闭塞,循环阻力增加,形成肺动脉高压,发展为肺心病。
2.发病机制
(1)肺动脉高压形成:
①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使肺血管收缩、痉挛;
②慢支和支气管周围炎症累及肺小动脉,引起血管炎,致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纤维化,甚至完全闭塞,产生肺动脉高压;
③肺气肿造成的肺泡内压增高,肺泡壁破裂损毁毛细血管网,使肺毛细血管床面积缩小;
④慢性缺氧继发红细胞增多,血容量增多,血液黏度增加等均使循环阻力增加,使肺动脉压力增高。
(2)心脏负荷增加、心肌受损:肺循环阻力增加时,右心发挥其代偿功能,以克服肺动脉压升高的阻力而发生右心室肥大。在肺动脉高压,早期尚能代偿,随病情进展,特别是在急性加重期超过右心负荷能力时,导致右心室扩大和右心室功能减退。
(3)其他器官的损害:缺氧、二氧化碳潴留除对心脏影响外,也可造成其他器官如脑、肾、肝、胃肠及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等发生病理改变,引起多器官功能损害。
【临床表现】
1.肺心功能代偿期(包括缓解期)此期主要是慢支、肺气肿的表现。
(1)慢支、肺气肿的表现:慢性咳嗽、咳痰、气促,活动后感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和劳动力下降。检查为桶状胸,两侧呼吸运动减弱,叩诊过清音,心浊音界常缩小或不易叩出,听诊两侧呼吸音减弱,可有干、湿性啰音,呼气延长,心音遥远。
(2)肺动脉高压体征: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
(3)右心室肥大体征:视诊可见剑突下心脏搏动,听诊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晋。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急性发作期)此期主要表现为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一般以呼吸衰竭为主。
(1)呼吸衰竭:肺心病多发生Ⅱ型呼吸衰竭。缺氧早期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发绀等,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气体交换障碍更为严重,导致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精神神经异常症状即肺性脑病,表现为表情淡漠、神志恍惚、烦躁、精神错乱、抽搐、嗜睡、昏迷等症状。体检可见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潮红多汗、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2)心力衰竭:以右心衰竭为主,少数可伴左心衰竭。
①症状:心悸、气促、上腹胀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尿量减少等。
②体征:
体循环淤血表现:颈静脉怒张,肝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下肢水肿,发绀明显;心脏体征:心率增快或心律失常,三尖瓣区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病情严重可出现舒张期奔马律等。当并左心室肥大并衰竭时,可有肺淤血或肺水肿的临床表现。
(3)其他:肺心病急性发作病情变化快,发生呼吸衰竭时,易并发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肺性脑病、心律失常、肝肾功能损害、上消化道出血、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由于感染、毒素、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引起全身各脏器损害,若病情无法控制,最终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直接威胁患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