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庄子思想的作文
展开全部
庄子何其人
注:对于于丹教授的《<庄子>心得》的十讲,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十个作文话题,从中思索汲取有益的写作营养。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
2月19日:境界有大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有无和无用,庄子却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2月20日:感悟与超越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名利二字是世人难以舍弃的追求。但是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
2月21日:认识你自己
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会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
2月22日:本性与物性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个游的境界似乎很难达到。人们被太多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许只是改变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则改变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2月23日:总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残疾,有的人因罪受过刑罚,有的人心理遭受过创伤。当遇到这种种不如人意的事情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身体的残缺和心理的创伤?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2月24日:坚持与顺应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庄子认为,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呢?庄子告诉我们要想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就要做到“外化内不化”。
2月25日:谈笑论生死
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每一个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而人生就像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憾。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对生死为什么会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读了生命,才可能正确地对待死亡。
2月26日:心态与状态
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那么,当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如何判断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呢?庄子用他的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时,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虑,那他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2月27日:大道与自然
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件事之间的比较,是没有单纯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庄子认为辨别境界高低的标准就是是否合乎自然。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每一个人要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
我看庄子
只说秋水二段
看过《秋水》的第一段是在高一的语文课本里,当时只读了一段,因为课本只节选了一段。如今,欲雨未雨的中午,我续读《秋水》二段。
说实话,在我眼里秋水很美,光看“秋水”两字便可知,更不用说文章里有我喜爱的诸神——河伯,海神。其实与水有关联的,我都喜欢;不仅喜欢“烟雨江南”,“秋水绵连”,“江河浩瀚”,“雪逝冰消”;也喜欢“破屋漏雨”,“南水北调”,“丽水”,“四川”。对水的喜爱已然忘乎所以,有时极致疯狂——在某个倾盆大雨抑或说瓢泼大雨的日子里,拉上个会说话的人就往雨中“漫步”。不仅“漫步”,还一吐心中对雨水的“情思”,吐到天晕地暗,吐到声丝力竭。于是有人惊叹,爱水如斯,难啊!于是有人反诘:你真的爱水吗?……
我真爱水吗?《庄子》将此道理含笑娓娓道来:“……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生活中的我,确实如此,自夸爱水如是如是,到处宣扬,惟恐天下有人不知;自夸嗜书中命,自称淡泊书生,自比庄子、陶潜……其实自比于他人而告之于人,便也是自夸;非旦自夸且又轻视他人“这般庸俗”之人,乃是真正的俗人,相比于河伯之寡闻鲜见,“伯夷让国取名”,“孔子游谈以显渊博”,更加自夸更加庸俗。
我爱水吗?《庄子》说,我不爱。我想,我爱的不是“水”,而是“水”这个名词以及形容词吧。
有惑不解
《庄子-山木》里有载:“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若夫徒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在此,庄子明确:要免于累患,不可偏执一方,应随顺自然。
又,《庄子-秋水》有云:“庄子持竿不顾。……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一前一后的言论,在我看来,有些许漏洞。想要免于累患,所以不可偏执一方,不可固执,要随顺自然;而楚王执意请庄子出山,此时的庄子却执意曳尾于涂。所以唯一可能的是,庄子不想免于累患,或庄子不怕累患。既然不怕累患,又为何放着能救济楚人的相位而不坐?所以惟一可能的是,他在两种累患当中更惧怕坐相位之患。且庄子主张“无为”,而却执意曳尾于涂即是“有为”。就好比,有人说:“我一直在保持着沉默。”
对庄子了解甚少,不知是否真如我想?
幸福的死亡
《庄子-外物》里有一段“假粟于监河侯”的故事,读了非常喜欢。监河侯不肯假粟于庄子,于是故意说“等我收入到封地的税金,就借你三百金”。庄子听罢,“忿然作色”。
我要是庄子,既然已经猜到监河侯故意推托不借,也会以微笑报之。至少监河侯没有说出一句冷冰冰的话直刺人心,而以谎言掩盖自己的真心、本意。在现实生活中,我也经历这样“美丽”的谎言,而且我并不知情。但我事后却感激那些谎言的制造者,因为他们没有当着我的面,面露凶相并拿着把锃亮的匕首“杀害”我;而是待我转过身带着对谎言深信不疑并着甜蜜的微笑行走时,暗暗地给了我一刀,让我幸福地“死去”。
如果说谎言必然,“死亡”必然,那么我只愿接受后者。我不是一个不怕受伤的人,只是我在选择在我不得不受伤时,我所能接受的受骗方式。
人与人之间有很多美好的故事,也有很多丑陋的真相。活在当下,犹其在尔虞诈、金钱利益至上的当下,每天每夜,谁不是在经历这些故事,而又恍悟这些真相?左心房的伤刚结痂,右心房已然殷殷滴血。无法改变现实,只希冀受伤的间隔能否拉长?
所以庄子本应感到满足,虽已受了愚弄,心灵却没有淌血,反而让他讨回了口气。要是庄子是今天的庄子,不知他能忿然作色几回?
注:对于于丹教授的《<庄子>心得》的十讲,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十个作文话题,从中思索汲取有益的写作营养。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庄子能言善辩,尤其善用寓言和小故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嘲讽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庄子的文章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充满了尖酸刻薄的讽刺和挖苦。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
2月19日:境界有大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有无和无用,庄子却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境界的大小可以完全不同地判断一个东西的有用和无用,也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2月20日:感悟与超越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名利二字是世人难以舍弃的追求。但是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庄子所说的“逍遥游”。
2月21日:认识你自己
庄子里有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由于我们习惯于自以为是,常常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于是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而我们又经常会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外部评价所影响,而不能真正认知自己的内心,结果被所谓的潮流而左右,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己。
2月22日:本性与物性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游。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个游的境界似乎很难达到。人们被太多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小迷惑也许只是改变了人生的方面,大迷惑则改变了人的本性。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
2月23日:总有路可走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残疾,有的人因罪受过刑罚,有的人心理遭受过创伤。当遇到这种种不如人意的事情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身体的残缺和心理的创伤?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2月24日:坚持与顺应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庄子认为,在人的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而不要随波逐流,而面对外在的世界,则应该通达和顺应。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呢?庄子告诉我们要想做到内心的坚持和外在的顺应,就要做到“外化内不化”。
2月25日:谈笑论生死
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每一个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而人生就像是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憾。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他面对生死为什么会鼓盆而歌呢?只有真正解读了生命,才可能正确地对待死亡。
2月26日:心态与状态
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那么,当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如何判断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呢?庄子用他的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时,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虑,那他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2月27日:大道与自然
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件事之间的比较,是没有单纯技巧高下之分的,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庄子认为辨别境界高低的标准就是是否合乎自然。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认为每一个人要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任何外在的刻意。
================================================================
我看庄子
只说秋水二段
看过《秋水》的第一段是在高一的语文课本里,当时只读了一段,因为课本只节选了一段。如今,欲雨未雨的中午,我续读《秋水》二段。
说实话,在我眼里秋水很美,光看“秋水”两字便可知,更不用说文章里有我喜爱的诸神——河伯,海神。其实与水有关联的,我都喜欢;不仅喜欢“烟雨江南”,“秋水绵连”,“江河浩瀚”,“雪逝冰消”;也喜欢“破屋漏雨”,“南水北调”,“丽水”,“四川”。对水的喜爱已然忘乎所以,有时极致疯狂——在某个倾盆大雨抑或说瓢泼大雨的日子里,拉上个会说话的人就往雨中“漫步”。不仅“漫步”,还一吐心中对雨水的“情思”,吐到天晕地暗,吐到声丝力竭。于是有人惊叹,爱水如斯,难啊!于是有人反诘:你真的爱水吗?……
我真爱水吗?《庄子》将此道理含笑娓娓道来:“……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生活中的我,确实如此,自夸爱水如是如是,到处宣扬,惟恐天下有人不知;自夸嗜书中命,自称淡泊书生,自比庄子、陶潜……其实自比于他人而告之于人,便也是自夸;非旦自夸且又轻视他人“这般庸俗”之人,乃是真正的俗人,相比于河伯之寡闻鲜见,“伯夷让国取名”,“孔子游谈以显渊博”,更加自夸更加庸俗。
我爱水吗?《庄子》说,我不爱。我想,我爱的不是“水”,而是“水”这个名词以及形容词吧。
有惑不解
《庄子-山木》里有载:“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若夫徒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在此,庄子明确:要免于累患,不可偏执一方,应随顺自然。
又,《庄子-秋水》有云:“庄子持竿不顾。……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一前一后的言论,在我看来,有些许漏洞。想要免于累患,所以不可偏执一方,不可固执,要随顺自然;而楚王执意请庄子出山,此时的庄子却执意曳尾于涂。所以唯一可能的是,庄子不想免于累患,或庄子不怕累患。既然不怕累患,又为何放着能救济楚人的相位而不坐?所以惟一可能的是,他在两种累患当中更惧怕坐相位之患。且庄子主张“无为”,而却执意曳尾于涂即是“有为”。就好比,有人说:“我一直在保持着沉默。”
对庄子了解甚少,不知是否真如我想?
幸福的死亡
《庄子-外物》里有一段“假粟于监河侯”的故事,读了非常喜欢。监河侯不肯假粟于庄子,于是故意说“等我收入到封地的税金,就借你三百金”。庄子听罢,“忿然作色”。
我要是庄子,既然已经猜到监河侯故意推托不借,也会以微笑报之。至少监河侯没有说出一句冷冰冰的话直刺人心,而以谎言掩盖自己的真心、本意。在现实生活中,我也经历这样“美丽”的谎言,而且我并不知情。但我事后却感激那些谎言的制造者,因为他们没有当着我的面,面露凶相并拿着把锃亮的匕首“杀害”我;而是待我转过身带着对谎言深信不疑并着甜蜜的微笑行走时,暗暗地给了我一刀,让我幸福地“死去”。
如果说谎言必然,“死亡”必然,那么我只愿接受后者。我不是一个不怕受伤的人,只是我在选择在我不得不受伤时,我所能接受的受骗方式。
人与人之间有很多美好的故事,也有很多丑陋的真相。活在当下,犹其在尔虞诈、金钱利益至上的当下,每天每夜,谁不是在经历这些故事,而又恍悟这些真相?左心房的伤刚结痂,右心房已然殷殷滴血。无法改变现实,只希冀受伤的间隔能否拉长?
所以庄子本应感到满足,虽已受了愚弄,心灵却没有淌血,反而让他讨回了口气。要是庄子是今天的庄子,不知他能忿然作色几回?
参考资料: http://www.zuowen5.co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