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心和性指的是什么?
展开全部
末学认为,不同的宗派在对待这些名相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这里主要举法相唯识宗和禅宗来做比较。这两宗代表了印度严谨的佛学系统,和传入中国后经本地化为玄学色彩的佛学。
首先,在法相唯识宗和印度经典佛学中,“自性”是一个常用的术语,它并不特指心灵(能)或物质(所)的任何方面,而是指一种平常人(凡夫)的认知概念--“存在”。这里必须要强调这里是指“凡夫”的认知--即世间人常识性的概念,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在法相宗的佛学理论建立前提,是要运用世间人所能够承认和接受的通行逻辑来阐述和揭示佛法那种超越世俗经验的原理--当然,这需要很高的智慧;不难理解,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必须借助世间语言概念--如果不使用世间常识经验的逻辑,佛法言论是无法被大多数人理解的,佛学在社会上也是无法传播的。正因为如此,虽然圣者可以了达诸法空性,但为了说理,必须姑且、暂且承认一些世间认为的“有”或者说“存在”--比如说物质的存在、心意识的存在、时间空间的存在等等,这些姑且承认的“存在”,在法相唯识宗来说,佛学名词就叫做“自性”,但为了进一步引导凡夫的智慧超越密执,又故意把自性分为三种--三自性:
1、遍计所执自性:指人们思想意识中的概念,这是意识的产物--是意识对物质现象的反映,并不是物质现象的实体,是“假有”--如龟毛、兔角般有名无实。
2、依他起自性:指六识认知的物质现象,即上述遍计所执自性产生的基础。这种物质现象所谓的“有”,是幻有,是无明惑业所感。
3、圆成实自性:这是指超越了上述两种自性的迷执的修行后得智所认知的心灵和物质的实际状况,是超越了上述“假有”和“幻有”后的真实,这种真实不能用世间人所说的“有”或“无”来概括,因为世间人的有和无都是遍计所执相状范畴。
关于“自心”,在法相唯识学中,被概括为心、意、识三大范畴
首先,在法相唯识宗和印度经典佛学中,“自性”是一个常用的术语,它并不特指心灵(能)或物质(所)的任何方面,而是指一种平常人(凡夫)的认知概念--“存在”。这里必须要强调这里是指“凡夫”的认知--即世间人常识性的概念,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在法相宗的佛学理论建立前提,是要运用世间人所能够承认和接受的通行逻辑来阐述和揭示佛法那种超越世俗经验的原理--当然,这需要很高的智慧;不难理解,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必须借助世间语言概念--如果不使用世间常识经验的逻辑,佛法言论是无法被大多数人理解的,佛学在社会上也是无法传播的。正因为如此,虽然圣者可以了达诸法空性,但为了说理,必须姑且、暂且承认一些世间认为的“有”或者说“存在”--比如说物质的存在、心意识的存在、时间空间的存在等等,这些姑且承认的“存在”,在法相唯识宗来说,佛学名词就叫做“自性”,但为了进一步引导凡夫的智慧超越密执,又故意把自性分为三种--三自性:
1、遍计所执自性:指人们思想意识中的概念,这是意识的产物--是意识对物质现象的反映,并不是物质现象的实体,是“假有”--如龟毛、兔角般有名无实。
2、依他起自性:指六识认知的物质现象,即上述遍计所执自性产生的基础。这种物质现象所谓的“有”,是幻有,是无明惑业所感。
3、圆成实自性:这是指超越了上述两种自性的迷执的修行后得智所认知的心灵和物质的实际状况,是超越了上述“假有”和“幻有”后的真实,这种真实不能用世间人所说的“有”或“无”来概括,因为世间人的有和无都是遍计所执相状范畴。
关于“自心”,在法相唯识学中,被概括为心、意、识三大范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