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情绪问题?
邻居家小枣就是脾气不太好的孩子,上次小枣妈让他出门买包盐,结果拿着盐蹦蹦跳跳,手没抓紧,一晃晃到大马路上,盐被车子给碾压了。
小枣空手回到家,给妈妈交代了事情经过,妈妈教训了一句:“你怎么就不能小心点,这点小事都办不好。”
小枣虽然知道自己做错事,不过真正听到妈妈的责骂,还是觉得既委屈又生气,心想不就是几袋盐嘛,需要这么大声骂吗?
妈妈刚骂完,小枣就回呛:“你就这么在乎这几袋盐?怎么不自己去买,下次我再也不帮你买东西了!”
小枣妈看到孩子脾气这么大,心里的火气更大了,刚想追骂几句,被小枣爸给拦了下来。他直说不要跟孩子计较,盐没有了,下次再买就是。
小枣妈事后也觉得自己对孩子说话有点过分,可小枣的态度确实很不好。
后来几次小枣再犯错时,小枣妈试着用温柔的方式给孩子讲道理,她自认为很有耐心了,可小枣的脾气还是收不住。小枣妈心里认定了这孩子太难教,觉得自己生了个怪胎。
很多家长都有同样的苦恼,面对暴躁发脾气的孩子,越是给他们讲道理,花费心思安抚,越不容易让孩子平静下来。
年纪稍小的孩子会不停地哭闹表达情绪,年纪大点的孩子会自己生闷气,或是和大人对抗。父母想不通的是,明明已经对孩子很和善了,为什么还是无法起到安抚孩子的作用呢?
一.忽视了孩子内心的真正诉求
小白和伙伴们在小区里玩过家家游戏,大家各自带了工具,比如小铲子、小碗,等生活用品,小白带了最近新买的小房子模型。
模型是那种公主房,女孩们看到了都很喜欢,大家轮流拿着玩,好久都没有回到小白的手里。更重要的是,大家明明说好一起玩游戏,结果都只顾着玩模型。
小白想让大家一起玩,把房子模型拿回来,没想到大家还没看够,小白就大声吼了句:“这是我的模型”,想把它抢回来。
可其中一个孩子就是不肯撒手,小白加大力气抢,争来争去模型反倒坏了。小白“哇”的一声哭出来,小白妈听到声音跑过来,只是安慰孩子:“模型坏了没关系,下次再给你买个新的”。
小白听到妈妈的安慰反而哭得更大声,其他小伙伴看到模型坏了,也就都散了。
小白赖在原地,怎么也不肯回家,小白妈以为她是因为模型的问题不开心,反复强调会再买一个。小白听了却无动于衷,妈妈也开始变得烦躁起来。
其实,像小白这种情况,父母只是一味安抚孩子,想办法让她开心,效果不大。
在没有弄懂孩子发脾气的原因时,只是想着孩子哭了,他缺什么就买什么,这样的做法建立在并没有了解孩子真正诉求的基础上。
孩子哭闹,父母就给颗糖,实际上孩子并不是这么好哄的,父母首先该走出这个误区。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如果没办法处在同一个频率,表面上的安抚也好,物质上的帮助也罢,都不能真正触动孩子。
这其实就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现,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习惯性想当然,以为孩子的小心思没那么复杂。
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把内心的想法告诉父母,现在的孩子好像个个都挺成熟,其实他们懂很多,内心也很敏感,只是希望能得到父母的理解。
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无缘无故发脾气的人还是少数,事出必有因。
父母不要把安抚孩子这件事看得太简单,以为说几句“没关系”、“不要哭”之类的话就会有用,忽视孩子真正的需求,再多的安抚也没作用。
二.缺乏充分的了解就胡乱归因
父母为了尽快稳定孩子的情绪,会自发地为孩子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
比如摔倒了就怪路不平,吃饭噎着了就怪饭太硬,找不到小伙伴一起玩,怪别人没有眼光。
父母为了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站在他们这一方的,就编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让孩子满足。
实际上,以上大部分都不是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父母的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在敷衍孩子。
从简单轻松的角度胡乱归因,一开始可能的确见效显著,孩子的哭闹得到暂时性的安抚,但也助长了孩子的暴躁脾气,以及推卸责任的习惯。
三.无法规范孩子的行为
父母若总是迁就孩子,只要孩子不哭闹,自己也可以省点心。
只是父母总是退让,会让孩子习惯父母的“照顾”,以后遇到不顺心,就等着父母来安慰,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凡事以自己为主,不顾及其他人的想法,严重的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溺爱的土壤,永远是规范孩子行为的破坏者。
一.教会孩子如何接纳负面情绪
父母要告诉孩子,负面情绪的存在是合理的,不要看每个人平时都开开心心的,其实大家或多或少都背负着一些负面情绪。
不要因为害怕做某件事,而夸大这件事对自己的作用效果。
比如孩子害怕吃药,主要是怕苦,如果妈妈只是安慰说:“不要害怕,这个药不苦的”,孩子听到这话明显能感觉是谎言,对吃药这件事反而会更加害怕。
父母要让孩子摆正心态,不是加剧孩子害怕的程度,而是要让孩子接纳负面的情绪。
本来吃药只是一瞬间的事,苦一会儿就过去了,要鼓励孩子冲破这道屏障,把注意力放在要吃药这件事上,而不是药苦的事实上,接纳负面情绪的存在,心里的抵触情绪就不会那么大。
二.不要第一时间为孩子找“替罪羊”,实际的解决方法才是王道
孩子新买的铅笔丢了,父母不要第一反应就问孩子“是不是同学借走了”这类的问题,可以先从自身找问题“是不是自己弄丢了”、“是不是自己用完,不记得了”。
不要习惯给孩子找“替罪羊”,凡事都要先了解清楚情况,再想办法为孩子寻求实际上的解决方法。
三.具体事件具体分析,家长要学会灵活处理
家长不要总用一套方法对付孩子,这就跟有人感冒了,总是听到“多喝热水”的忠告一样,没用。每天的天气还都会变化,孩子碰到的难题自然也各不相同。
父母得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去安慰开导,孩子脾气差,听到教训还无动于衷的根本原因是不被理解。
若父母发现自己的劝说无效后,一定要灵活地转换方法,温柔的安慰不行,适当的刺激也是可以的。最关键的是,为孩子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孩子走出负面情绪的困扰。
当父母不容易,不过既然已经成为父母,就要用心地尽好职责,请用爱和理解养育优秀的孩子吧!教育孩子,其实是父母也跟着成长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