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与日本作战时,军事力量对比

 我来答
3maosi3
高粉答主

2018-03-04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1万
采纳率:77%
帮助的人:976万
展开全部
明代的主要兵制,是以卫所兵为主的世兵,同时代的日本,也采用以世兵为主的兵制,但历史表明,两种世兵的战斗力却有一定的差异:壬辰之战明军虽在战略上获胜,在具体的战役上却并无多少光彩可言,而东南沿海的抗倭战斗,明朝卫所军面对数量无多的倭寇,屡战屡败,最后还是依靠戚继光的募兵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同是世兵,战斗力差异如此巨大,原因何在?
装备并不是主要问题所在。当时日军的装备的确很有特色,火器方面,日本鸟枪枪管长,下有木床,有准星照门和防尘盖,重仅5斤多,准确、易携带,比当时明军装备的无瞄准装置的笨重火铳优越很多;在冷兵器方面,日本刀的威力也曾令明人侧目。但日本人在兵器上的劣势也不少。由于日本仿造的火炮以荷兰式重炮为主,野战中较少用炮,而明军则自1523年(嘉靖2年)起就在南京根据葡萄牙人的轻炮仿制大样佛朗机,后又改制成更便于携带的中样、小样佛朗机,大量装备部队,在野战的炮火威力上,明军占有重大优势;而冷兵器方面,日本刀固然出色,但日本人的长兵和马队却并不比明军优异,日本各式长枪杆长,刃长而薄,形制近于中国南北朝时的长矟,在使用的便利上不如明军的常规长兵:白木杆枪和长柄刀,至于骑兵,日本马品种的先天不足,和日本人非常奇怪地没有把日本刀用于骑战,使得日本骑兵无法构成对明军骑兵的装备优势。
装备上各有千秋,那么问题只能出在兵制本身。
明代的世兵制主要采用卫所制,卫所兵的特点是,寓兵于农,守屯结合,屯田成为各级军队指挥员的重要指责之一,按当时的规定,边地卫所,守屯比例为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则是2:8,这样做,可以节省大量军费开支,所以朱元璋曾得意地宣称,“吾养兵百万,要不费百姓一粒米”,但军队的战斗力和训练程度,却因为大量的屯垦任务而日渐削弱。
明代的世兵另一大特点是军籍和民籍严格分开,军丁世袭,一人从军,一家即永远为军户,轮流出丁,至期返卫,军户绝则勾其贴户,永不和民人混杂。这样的长处在于兵源有保证,士兵的生活比较稳定,战争和生产两不耽误,但不断的逃亡和余丁补缺,各级将领的腐败、吃空额和俑使士兵为农,却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卫所兵的战斗力。
更深层的原因是军户地位的低下。
明代重文轻武,科举入朝成为各个阶层最为羡慕的坦途,当时人人诵读的启蒙读物《神童诗》起首便是“少小需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这样的氛围下,被明确排斥在科举仕途之外的军户子弟,其社会地位显得低下,加上明代对罪人的处罚中又有“拿来做军”的所谓“恩军”制度,无形中让军户的社会形象更加不堪。
明代又是个商业发达的社会,生活豪奢的商人虽不入士流,却也能得到世俗的另眼看待,而军户却被严格束缚在屯地上,不得经商为业,这使得军户的士气和生活状况更加低下,对于正常的训练、操典和征战,都没有多少积极性可言。
而此时的日本正逐步推行着“兵农分离”的政策。
原先日本各家武力的主力就是世袭化、专业化的“家臣团”,但平时务农、战时应征的农民仍然在数量上占据“足轻”的主要成分。随着火器等更专业、更复杂兵器的推广,以及战争的持久化、规模化,各大名纷纷把各自的武力专业化,建立常备军,同时限制农民的武装化,以确保粮源的供应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早在1588年丰臣“刀狩令”颁布前,各地大名已经开始不同程度地采取上述措施,如织田家的黑红母衣等,至丰臣氏令出,遂为定制,农民的各种武器被收缴并销毁铸成佛器,并被限制在土地上务农,而武家则专事武事,不得擅自离营,经营农商,这样的措施确保了日本各大名军队的战斗力和训练水平。
更重要的是,被约束在行伍中的武士对于这种约束是欢迎和乐于接受的。
日本和明代不同之处在于公卿的家族化和封闭性,寻常武士和国人无法通过任何渠道进入朝廷为官,而且相对于公卿阶层的腐朽和无力,武家在日本社会中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待遇,并拥有一系列政治上、经济上的实惠,成千上万的日本普通人如未发迹前的秀吉一般,把有朝一日成为武士当作梦寐以求的人生目标,这样的社会现实,为武士阶层的稳定和其士气、战斗力和欲望的维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十六世纪初,日本的“兵农分离”尚未普遍,但当时东南沿海的“倭寇”,实际上是少数日本浪人和破产武士与中国沿海海盗、武装走私集团的组合,非职业兵的“足轻”比例很小,其成员之剽悍善战,可想而知;而朝鲜战场上的日军已经是“兵农分离”后专业化了的武装力量,战斗力和训练水准有了明显的进步。
更致命的是,同为世兵,日本方面在使用中很少打破大名、家臣们原有的各级建制,平时编制即是战时编制;而明代的成制,是临战时由朝廷临时命将授印,称“挂印将军”,并配备助手,组成战时领导机关,然后从各处卫所调兵归属其指挥,在归属、出战时又往往拆散各卫所原有编制,把他们重新组合,划拨给各级将领,这样就造成指挥、协调方面的很多不便。再加之明代喜用文臣为帅,太监监军,战斗力就更虚弱了。
因此戚继光才极力主张募兵,即组建兵为将有的纯志愿军队,并在东南抗倭和北边抗击鞑靼的战争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可惜他的成果并没能制度化、普遍化,其所建勇营,也在其下野后很快被编入军户。
勇营真正成为国家经制军队,已是19世纪下半叶的清末,而此时的日军,已开始按“2-2”方块制组建近代化军队和西式的参谋、后勤机关了,我们又大大落后了一步。
淮安浙江人
高粉答主

2013-11-03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3.7万
采纳率:90%
帮助的人:6742万
展开全部

  A                     明清两朝,两场不同中日之战日本实力的比较


  清朝末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耻辱的战争,战争历时九个月,清朝损失兵力高达六万人,被俘3000多人,丢失了朝鲜这个重要的战略盟友,割让台湾给日本,并使得倭寇势力渗透入辽东一带。这场战争的结果大大的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也正因如此,此后日本制定了以占领中国为目的的战争国策,并做 了长期的准备,终于发动了1937——1945年长达八年的侵华战争。

  说中日甲午战争改变了中日两国的相互地位以及中日关系,并导致了两国从此兵连祸结,恐怕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但是,今天关于甲午战争的主要评论,把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都归结到清朝封建制度的腐败和与日本装备上的差距,似乎在开战以前清军的失败就已经成为了必然。然而,先于此战300年前发生的明朝抗倭援朝的结果却截然相反,两次战争发生在同一个地点,面对的是同一个对手日本,战争性质同样是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然而比较满清甲午中日战争的完败,明朝却成功的将倭寇驱逐出朝鲜半岛,使日本之后200年中乖乖的蜷缩在自己的国土中,不敢越雷池半步。  

  1592年日本侵朝军队的军力与1893年日本军队的军力相比,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然而其军事实力在国际上的地位却是大相径庭的。

  1592年时期的日本刚刚完成了国内的统一。丰臣秀吉一直很注重军国主义教育,从执掌大权开始,就将灭亡明朝定为国策,并制定了十年三步走的计划:第一步,三年之内灭亡朝鲜,第二步,五年之内灭亡明朝,迁都北京,第三步,进军安南等国,灭亡印度芝那,称霸世界。

  今天很多学者都嘲笑此计划的疯狂弱智。但从当时的日本军力看,他做出这样的决定还是有一定理由的。国家完成统一,其政权蒸蒸日上,日本军队其军队总数有三十万人,且长年参加日本内战,作战经验极其丰富,战斗力空前强大,可谓是虎狼之师;

  从陆军看,日本陆军装备齐全,特别是出于赢得内战的需要,日本高度重视火器发展,长年从葡萄牙等殖民者处购买火器,其火器的先进程度在某些方面甚至高过了明朝(据日本史料记载,侵朝战争前日本装备火器的部队高达六万人),而日本士兵在丰臣秀吉军国主义思想的鼓动下,士气空前高昂;

  同时,日本的骑兵部队也相当强大,部队装备重甲,防御能力强大,其军官也都是日本内战的余生,作战经验相当丰富;

  从海军上看,日本拥有各种类型的战船多达一千艘,其炮舰仿制葡萄牙战船,载炮多,火力强大,冲击力迅速。

  从当时的世界看,日本这样的军事实力也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当时 的欧洲还是小国林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虽然可以在东南亚地区耀武扬威,但其举国兵力也不过四五万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雄踞中东,可其全国军力也就20万人左右,君士坦丁堡战役土耳其五十万大军多数是各国降兵,真正的土耳其人很少。到了16世纪土耳其势力衰落,其军力也大为削减,远难与同时代的日本相比。而同时期英国与西班牙进行的“无敌舰队”与“英帝国舰队”的大海战,两国动用船只的总数还不及日本发动侵朝战争时动用的船只数量多。阻止土耳其西进的由基督教国家联合舰队与土耳其皇家舰队进行的勒颁多海战,规模和火力也远小于中日露粱海战。因此,说当时的日本是除明朝以外的世界第二军事强国,恐怕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何况,明朝参战前,日本已占领了朝鲜北部大多数战略要地,地利优势明显。明朝若要进攻日本,就必须要进行惨烈的攻坚战,而这一点,恰恰是日本优势火器的长处。日本侵朝战争开始前,明朝军队的最高统帅兵部尚书石星却力主议和,其担忧的正是日本军队强大的战斗力。  

  而甲午战争中的日本却不可同日而语了。当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军事实力已大大增强,但与同时代的欧美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根据日本首相伊腾博文给天皇的报告看,甲午战争前日本可动用的军力海陆相加不过八万多人。日本海军虽然经过长年苦心经营,并向欧美购买军舰,但是其舰队实力远不及英美,甚至与北洋水师相比也不占优势。

  甲午战争前,日本集中全国之力组建日本联合舰队,其船只总数也只有25艘,与北洋水师的船只数量勉强持平。而日本联合舰队军舰多为中小型军舰,只有吉野等四艘战舰可以在吨位上与北洋水师主力舰吨位持平,却远低于北洋水师定远,济远两大重型铁甲舰。远洋作战,在没有导弹的情形下,舰队吨位是决定胜败的关键要素。何况,清朝当时除北洋舰队外,尚有南洋,广东等舰队,若举全国海军之力投入甲午战争,那在舰队数量和吨位上都可对日本形成绝对优势。

  在陆军方面,清朝仅淮军在辽东山东一带就有七万多人。加上朝鲜当时是站在清朝一方,尚有数万兵力可用。而日本当时虽然经过军备整顿,但其陆军的基本装备与清朝是相差不多的。何况日本国内20年没有战争,日军的实战经验也比较匮乏。而驻守朝鲜的清军将领,多是经过中法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的锤炼,实战经验相当丰富。朝鲜北部山川林立,地形险要,在军队数量相差不多的情况下,清朝占有着绝对的优势。

  50年代朝鲜战争时,几十万装备占绝对优势的美军都在北朝鲜的险要山川中碰的头破血流,何况装备与清朝相差不多的日本。开战时,日军陆海军两线作战,海军直扑北洋水师,陆军进逼朝鲜,更有利于清朝集中 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因此,开战时,日本虽然气势逼人,但其薄弱环节也暴露无疑。这一切无疑都是对清朝有利的。

  然而战争的结果是:明朝完胜日本,满清完败日本,从而中国国运衰落!!!

  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清朝的失败并不是必然的,清朝完全有能力赢得那场战争。是清朝统治者和官员的失误葬送了大好的战争形势,使清军最终输掉了战争。

  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如何正确处理今日之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xuxu111xu
2013-11-03 · TA获得超过13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8.9万
展开全部
万历二十年(1592)六月十三日,倭军进犯朝鲜,分九军,人数共计十五万八千七百余人,倾国而来,倭军 第一军:小西行长,一万八千人。第二军:加藤清正,二万二千人。第三军:黑田长政,一万二千人。第四军:岛津义弘,一万四千五百人。第五军:福岛正则,二万五千人。第六军:小早川隆景,一万五千人第七军:毛利辉元,三万人。第八军:宇喜多秀家,一万一千人。第九军:羽柴秀胜,一万一千人。已于十二日分三路进逼王京,朝军望风而逃,王京失陷。朝鲜国王李昖逃亡平壤,余者待查。明军方面 首批入朝的军队主将是祖承训领兵三千(注意就3000人)奉诏讨伐 ,战败,随后万历皇帝果断组建援朝军队会师辽东,总兵力四万余人,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提督,分兵三路于平壤大破日军,斩寇二万余(日本方面自己数的),随后就是历史老课题 和谈,然后又开打第二次朝鲜战争爆发,这次日本方面组成八军,共计十二万,加上驻守釜山预备队,日军总兵力约为十四万人。明朝方面部队总数比较精确,合计六千四百五十三人(⊙﹏⊙b汗啊),这次换一个叫麻贵的人任朝鲜提督(李如松已经在与某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后来增兵到四万,离战争结束前增兵至八万,最终丰臣秀吉病死,日军撤出朝鲜而结束。这个……貌似明帝国并没看重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看来,就规模而言,这场战争确实不值一提,打了七年,从头到尾,明军的总人数不过四万左右,直到最后一年,才勉强增兵至八万,且打两个月就收了场,架势并不算大。而当时明帝国是双线作战, 在进行这场战争的同时,明朝还调兵十余万,围剿四川方向的杨应龙叛乱,在万历皇帝看来,这位叫杨应龙的土司,比丰臣秀吉的威胁更大。简单来说日本和朝鲜都是拼尽全力(一个倾国而来,另一个差点亡了国),而明朝呢?一只手拉架(援朝),另一只手抓贼(平叛)轻轻松松,什么叫强大?这就叫强大。万历二十七年(1599)四月,征倭总兵麻贵率军凯旋归来,明神宗在午门接见了他。明神宗下旨,当众宣读大明诏书,通传天下,宣告抗倭援朝之役就此结束。 这是一封诏书,也是一个预言,因为在这份长篇大论之中,有这样一句话: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PS:丰臣秀吉病死后,德川家康大举进兵,不久后丰臣秀吉一脉被德川家断子绝孙。
武器装备方面 日本比较先进 多为火铳,明军么~火铳并不占主力,但火炮确实不少,当小西行长发现明军并没大规模装备火铳时,他欣喜若狂,但火炮一响,他就失了魂一样高呼:大筒!大筒。可以说日军战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明军对火炮的应用。
人数 对比 大概就是 日本14万余:明帝国8万余,朝鲜就不提了,丢人,军队还没有民间义军强。战争结果 丰臣秀吉病死,日本战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spySCAR
2013-11-03 · TA获得超过51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1万
展开全部
在援朝时,中国全国兵力约80万,出兵入朝约20万,日本入朝约15万。
追问
武器装备呢
追答
冷兵器就不说了,火器是中国领先,日本从海上购了一批火枪自称炮就是顶级装备了。中国也从葡萄牙手中搞了一批火器,其中有大炮,称为红夷大炮,但体积方便船运,不利陆运,中国就改小了一号,并开发了新种类广泛装备部队,不久就日本入朝开始,就带过去了,可以说日本是中国山寨大炮的实验品。按照现在来说就好比那7.62mm步枪对阵105mm火炮一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197506zhang
2018-03-04 · TA获得超过590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982
采纳率:74%
帮助的人:1824万
展开全部
在近代化工业之前,日本是没法和中国比,在朝鲜半岛上的三次中日对抗,前两次都是被中国碾压,如明朝的中晚期,已经衰败不堪的明朝还是能以少胜多在朝鲜半岛击退日本封建时期最强悍的军队。
真正力量逆转是到了近代的工业化时期,日本先一步踏上了近代工业化的最后一班车,而当时的中国,误点了,只能在其后的百多年里一直被列强欺压,瓜分到差点亡国的地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