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已到适婚年龄的老阿姨,最近的烦恼大概被爸妈催着买房了。在“深圳房价降6元,势头还是较猛”的笑料下,居高不下的房价已成为大家的负担。
有人说,买房才有安全感。可是,安全感最大的来源难道是房子吗?对于年轻人来说,早早地背上沉重的房贷是扼杀其人生的可能性吗?
在买房还是租房的选择题上,我想,看完这5个过来人的故事,你会有新的思考。
今年你买房了吗?房贷每月还多少?
当同龄人开始勒紧裤腰带给银行还钱的时候,北漂朋友Black还纠结着是否要离开北京,退回二三线城市买房。
Black是某公司的内容主管,到手月薪12K,每天除了不停地训斥猪队友的下属,就是在被总监破头大骂的夹缝中生存。
我惊讶地问他:“你不是一直想在北京扎根吗?”
“太难了。本想攒够首付就在通州买房,结果现在北京政府机关搬过去,要腾飞,高攀不起了。难道要去燕郊?虽然只隔了一河,可那儿就不是北京了啊!”
我沉默许久。
曾有人花了1050万买了个地下室,因为它靠近的小学可以直升全国最顶尖的中学——北京四中。感叹中国父母为了孩子的不易之余,我想起一个问题:
“用20~30年还房贷,是件很愚蠢的事情吗?”
我是第一批90后,前两年硕士毕业,在某民企上班,月薪6000多。女朋友是我的大学同学,我们在外面租房子,每月交房租、吃饭、生活、还花呗,所剩的寥寥无几。工作后的最大变化是,身边朋友讨论的话题总是避不开房子。
“房价又涨了”
“XX又买了第二套房子,离我们公司不远”
“兄弟你赶紧买吧,再不买还要涨,以后都买不起了”
“听说好多人来西安落户了,这房价肯定越来越贵”
......
- “土著买房还哭穷?这是在刺激人啊!”
- “外地人买房是刚需,土著买房是凑热闹”
- “外地人买房很难,土著买房很轻松”
- “外地人买房是励志,土著买房是啃老”
- ......
“某次跳槽,有家我很想进的外企,无奈卡在英语上,我想报个英语班,日后和老外交流无障碍。比起二三环的房子,更好的工作机会让我更心动,也更安心。”
“与其把钱砸在房贷上,我更想把它用来理财和投资,银行账户的钱是我的安全感”
“就一句话,没有什么比家人更重要,我不想在他们饱受病痛折磨的时候,却没有钱用更好的药去医治他们”
“我还年轻,不想被房子碍着我闯荡的脚步,那和中年人有啥区别?”
讲真,听完总是忐忑不安,谁都知道房价肯定越来越贵,可我就是买不起啊!
我俩谈了4年恋爱,感情稳定,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而且未来丈母娘明确表示没房不让女友嫁给我,买房问题提上日程。
我的家庭很普通,爸妈经营一家餐馆,积蓄并不多,倾尽双方父母家底外加向各种亲疏亲戚借了十多万,在二环外买了一套70平米的二手毛坯房(2008年的楼盘),首付给了27万,外加中介费与税收等一共30多万。
这几年,为了还钱还房贷,我俩拼命赚钱。正职工作力求升职加薪,还开了淘宝店赚点外快。我爸妈看着我俩心疼,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想尽最大能力帮我减轻负担。哎,想想都挺对不起他们的。
1月的时候,爷爷一直拉肚子,当时只是单纯地觉得吃错东西。探望他的时候,他说已经好多了,我们也没太在意。
后来,奶奶打电话说要带爷爷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癌症晚期,可他做了几次化疗就回家了,也不怎么吃药,一直熬到3月。
然而,就在爷爷去世前10天,我爸被查出胃癌晚期,所幸没有扩散,整个胃部被切除。医生非常不解,这种病肯定早有征兆,为什么会拖到切除的地步?
我爸说,3个多月前胃就不舒服,好几次吐出小硬块,想想家里还要还房贷,就去药店买了点止痛药顶着。
我爸手术后一周就出院了,爷爷被病痛折磨得闭上了眼。
丧礼过后,奶奶抹着眼泪说,爷爷知道我们家为了买房吃尽苦头,反正活了大半辈子也够了,不想再给家里增加负担,拉了1个月肚子都不肯去医院,几次化疗后也是嚷着回家,谁也拗不过他。
有时候我在想,一套房子,赔了一条人命、一个胃,真是讽刺啊。还了房贷后,连生病的资格都没有。
买房是为了解决不安全感,后来却发现最重要的是房子里的人。
话说,大家对土著的印象是这样的:要么有房,要么有钱,父母在上海总归有房吧,搞不好还有好几套,银行账户里还躺着巨额拆迁款。
于是乎,有人说:
每次听见这些话,我内心是崩溃的,所以当编辑找到我的时候,我拒绝了,万一被人肉怎么办?后来,他们说匿名出镜,捧着为土著正名的使命,我就说说自己的故事吧。
我是一名上海土著,从小和父母生活在徐汇老破小,小区很偏,要地铁没地铁,公交到地铁站都不方便。90年代政府拆迁,说土地是国家的,一分没赔,家里的瓦房赔了一套外环小公房。
当时我压根儿就没想到,2018年的上海房价居然要5万多一平,深深地错过了4000多一平米的大好时机。我结婚时间比较晚,婚后老婆(不是土著)搬过来和我一起住。
两年后,老婆怀孕了,我们一边憧憬未来,一边苦恼着,房子太小了,即使把书房割爱挪作儿童房,孩子活动的地方有限,一家5口(算上父母)仍然太过局促。
于是,我俩就琢磨着买房搬出去住。由于预算有限,打算在300万以内解决。
我从宝山路地铁站开始看起,但那里普遍脏乱差,一路沿3号线看房发现都不合心意。我看了某小区142平的大三房,总价700万,因为朝向、光线、环境都非常好,所以当时在犹豫着要不要把心一横,去银行贷款,把这套买下来。
结果第二天就被人撬走了,据说加价10万拿下。对于这,我是服气的。眼看着老婆肚子越来越大,我越来越着急,甚至连下班和周末的时间都用上。
有一天,我发现闸北区中心医院附近有一套2005年的电梯房。
我开始频繁出入该小区,错失好几套后,我被市场教育,该出手时就出手。于是疯狂添加中介微信,约定第二天就去看房。房子看过后确实还不错,楼层高无噪音,婚房装修,家电全留,飘窗无遮挡,最后终于买了下来。
你以为这样就高枕无忧了?开玩笑!
去年,老婆说爸妈留在老家怪可怜的,想让岳父岳母搬来上海。父母的房子已归我名下,现在的房子也有我一份,但是上海早就在2011年限购了。昨天我们商量着,要不离婚买房?
朋友说,上海房地产市场存在着一条鄙视链:
有钱的本地人 ☞ 有钱的外地人 ☞ 没钱的外地人 ☞ 没钱的本地人。
房价面前人人平等,管你是土著还是外地人。你问我在第几层?连我自己都不知道。
这是我来北京的第5年,据不完全统计,搬家次数高达12次。
初到北京,被中介坑了。一个三室一厅的房子,跟我说里面算我一共3个人,结果搬进去发现不止5个人。次卧住着3个女生,其中两个和主卧的男生关系非常暧昧。住了不到两个月,实在受不了这诡异的氛围,搬走了。
第二次住在师姐的研究生宿舍,刚好那天下大雨,我冒着雨一箱箱地搬,特别狼狈。师姐毕业后,我搬到了附近的小区。
那是两室一厅,隔壁住着一对夫妻。因为女生没工作,男生压力太大,俩人天天吵架,声音之大楼道外都听得很清楚。
2013年换了工作,找了一套离公司近的复式房子,四五间屋子住满了人,也是最颠覆我三观的经历。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女生可以邋遢到脸盆里发现带血的姨妈巾,第一次知道水费要按房间交,而不是按人数,打扫卫生值日也是,不到两个月,我被安排了4次。
住了不到一年,二房东说业主家孩子要结婚,被赶出来了。
细数这几年,我买过三张床,两张桌子,一个冰箱,一个洗衣机和无数小物件。每次搬家,自己拉着拉杆箱,在城市道路上,拥挤的地铁里,一次次往返,像离巢的蚂蚁。
搬了12次房,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下定决心要买房。
4号线坐到底,9号线坐到底,昌平线坐到底。北京西南某楼盘,只有45平米和27平米两种,我心里盘算着,45平米的跃层实际有90平米,这算是北京最小的公寓,加起来要500多万。
朋友建议我去香河看看,香河在北京和天津之间,隶属河北。楼盘在淑阳镇,从八通线的最后一个站出来,坐810公交,20多个站就可到达,理想的话,通勤时间1小时,这在北京极其正常。问题是,香河实在太偏远,想要最大的66平米loft已经卖完。
我很迷茫,在北京买房到底值不值得?
某天,北京正好迎来PM2.5已破百的雾霾,我被人流挤进地铁,下午接到尖酸刻薄的房东说下个月起涨租1000,当下决定回家买房。
反正早已厌倦北京的快节奏,过几年还是想回成都发展,也方便照顾父母。
我妈知道我要在成都买房后高兴地不得了,经常流窜各种楼盘,还像小学生一样做好笔记。半年过后,得知某楼盘正在清盘销售,只剩两个户型,89平米和101平米,前者折后9000多一平。
二老到售楼部看过后,发现房子视野开阔,站在窗前可以望见对面高档小区的花园式景观,说甚是喜欢。看到他们发来的照片,我觉得还是得现场看过才拍板。趁着探亲假期,我飞回成都。现场一看确实不错,一家人商量后决定买下来。
享受8.5折优惠后,首付23万,向银行贷款52万,为期20年,每月还款3500。终于有自己的家了啊,那种既踏实又倍感压力的感觉很复杂。我可以买一堆花架子和花,装饰卧室的每一个角落,不用再搬家了。
对于我来说,买房这件事实在太“奢侈”。
2014年,我大学毕业,充满一脸期待“杀”到深圳。想要在这里奋斗出自己的事业,努力扎根,所以我雄心万丈攒首付。
周围的同事一脸懵逼地看着我说:“单身女孩买房太难,让未来老公买单。”
我笑了笑:“万一以后和老公闹矛盾,婆婆说这房子是我儿子买的,非得赶我走怎么办?”
月薪4k的时候,深圳房价2.5万一平,当时刚毕业,没啥积蓄,父母也只是在老家的商场里打工,帮不上什么忙。我想,攒个两三年首付就出来了。自打有这个念头开始,我有一份正职之余,周末还去做兼职,几乎天天简单下面条。
一年后,房价涨得远比工资要快。我月薪5K时,深圳楼市刚好是暴涨得最恐怖的一年,房价轻松“破三闯四”,均价3.5万一平,有人戏谑“去年不买房,白干20年”。我月薪8K时,房价破5万一平。现在,宝安某小区的二手房已经是7万一平。
无论我怎么攒钱,我想房子已经不再是工薪阶层可以购买的了。那段时间,我心情很不好,gap了一年(即间隔年),去了坦桑尼亚、斯里兰卡、印度,一直在漂泊。
朋友说我逃避现实,我承认当初是有这样的心理。直到在印度绿皮火车上翘着二郎腿睡觉,在海底拍沙丁鱼群,去到斯里兰卡做义工。
我开始觉得一切都无所谓,反正都买不起,那就努力一点,挣多一点钱就挣多一点自由的空间。
我并不是所谓的文艺青年,若能平稳安定,谁又想颠沛流离。我只是个刚毕业几年的普通人,在应该探索世界和人生的时刻,我们却无时无刻被房子操控着,承担着并不属于这个年龄的重压。
目前我打算把钱花在投资自己身上,每年报一个短期课程,例如摄影、调制咖啡……明年回国,考虑到一线城市的生活节奏太快,所以应该会选择一个三四线宜居小城,租个复式房子生活。
倘若限购之前问我买不买房,我一定回答不买。
倘若数年前问我买不买房,我一定回答要买。
但现在若问我买不买房,我已经给不出答案了。
朋友问:“你这么一直漂着,不会想家吗?”
我笑了笑:“我自己就是家”。
我把人生看作是一场游戏、一场旅行,随缘而遇,随遇而安。
疯了疯了。
如果说北京房价贵,那你一定没见过香港的房价有多恐怖。去年,某权威报告指出,全球房价最昂贵的五大城市里,香港第一,北京第三。
香港基尼系数一直在0.5以上,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将近80%的住宅都是70平米以下,36平米都要盖出两室一厅,卧室里分分钟摊不开一个30寸行李箱,这还是大多数工薪阶层想要买的户型。
90平米就是四室两厅了,能买得起这样的房子是不折不扣的社会精英。100平米比较宽敞的三室两厅,内地二三线城市小康之家的标配在香港是豪宅,动辄2000多万。再和北京对比,是不是贵超多?
我和男票坐标东涌,月租13000,房价550万,买的话要交190多万的首期和各种费用,再月供16000,供25年。想到这,我就没兴趣攒钱买房了。
一直没买房的人分两种:买得起不想买和买不起,我和男票就属于两种情况相混合。我俩都属于极度渴望自由的人,也是个极度害怕被束缚的人。
我无法想象,倘若有一天成了房奴,看着银行短信提醒本月要交房贷XXXX元的时候,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我的经济能力不太高,勉强凑合付得起36平米的首付。但我比较看重自己的生活感受。
首付的钱,就是我对老板说“老娘不干了”的底气,我想走就走,想玩就玩,我只关注活着的样子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不需要我长时间吃泡面,穿旧衣,受老板气为代价换来银行卡数字。
我俩的工作算还不错,昨晚还在唠叨着,再过几年,我们用几十万的积蓄,到国外留学,积累各种能力,学多一种外语,扩大朋友圈子。至于户口和孩子,没想那么长远,说不定会丁克。
我内心一直保持着一种“开放”的态度。比起有没有房子,我更看重的是,万一明天我死了,还有什么遗憾?
关于买房和租房的这笔账,每个人都有不用的算法。
我见过太多因为结婚买房吵架的情侣,无论多甜蜜多恩爱,一到结婚谈钱的时候发现各怀鬼胎;也见过不少夫妻每个月为省吃俭用,把日子过成了解放前;还有下班就吐槽老板变态至极,上班低声下气,因为还房贷想辞不敢辞,却有个房子感觉很踏实的同龄人。
那些租房子的人呢?真的过得不好吗?也不全是。
我闺蜜至今觉得世界不同角落里,有很多人在用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活着,这才是世界有趣的地方,并不是只有一面。
而不买房的原因有很多,并不一定是收入不够,可能只是觉得现在的价格不值得。
中国人对房子的执念归根到底,我们不愿“漂”着,因为“漂”意味着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过,人的基本需要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和认知的需要、自我实现。安全需要即安全感,它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而房子作为人类的栖身之所,被大众认为“有房就有安全感”。
至少,我不用再看房东坐地起价时的脸色:“反正你不租还是有很多人来”,也不必担心哪天说不租了就被迫滚蛋;我不再忍受经常堵塞的厕所、生锈的洗手池;当丈夫说要离婚的时候,我可以回到自己的房子开始新的生活......
诚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房子可以让人获得在城市生活的安全感,但这对于很多没有充裕资金买一个理想的房子的人来讲,其他方面的安全感或许更加重要:
无论你选择买房还是租房,这些别人经历过的故事,或许是你以后的生活写照,也能给你一点经验与深思。
即使买不起房,也不必气馁,我们不也还有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么?总比一味因循地生活,身心疲惫,别无所得要好。
2024-12-27 广告
说实话我是没有办法接受租房子过一辈子的,大概是因为我自己结婚以后遇见了一些事情,所以才不愿意租房子住了。
如果两个人只谈恋爱不结婚,或者是结婚以后不要孩子,那么其实租一辈子的房子就无可厚非,但如果你想要孩子,我建议最好还是买房子比较好。
我不知道你们租房子是怎么住的,我家租房子一直都是什么家具都是凑合着用,很多东西都是凑合着买,比如桌子,比如沙发,比如书架等等,基本上家里的这些全都是凑合的用的。
因为不敢买好的,如果买了那么搬一次家真的很麻烦,总会有一种随时可能会搬家的感觉,所以从来不敢买贵重的东西。
记得有一年,我家大宝上学马上就要放寒假了,结果房东通知我们搬走,说是儿子要回来结婚,需要用房子,马上过年了,根本就没有办法找到房子,房东又只给了我们三天时间,与是我们只能高价租了一个单间住。
再后来孩子上了学,会去同学家里玩,别人家的房子都是精致的,起码有家的感觉,而不像我们什么都是凑合,与是孩子一直问我为什么我们总是换地方住,为什么别人家那么漂亮那么大。再有租房子孩子上学比较麻烦,所以后来我们决定买房子住。所以你说不买房只租房一辈子,我想没有哪个女人会愿意吧。谁不想要一个稳定的家,谁想四海为家,今天住了明天就有可能换地方。
作为一名无房无车无存款的三无青年,最近的烦恼大概是买房了。在“深圳房价降6元,势头还是较猛”的笑料下,居高不下的房价已成为大家的负担。
有人说,买房才有安全感。可是,安全感最大的来源难道是房子吗?对于年轻人来说,早早地背上沉重的房贷是扼杀其人生的可能性吗?
在买房还是租房的选择题上,我想,看完这5个过来人的故事,你会有新的思考。
今年你买房了吗?房贷每月还多少?
当同龄人开始勒紧裤腰带给银行还钱的时候,北漂朋友Black还纠结着是否要离开北京,退回二三线城市买房。
Black是某公司的内容主管,到手月薪12K,每天除了不停地训斥猪队友的下属,就是在被总监破头大骂的夹缝中生存。
我惊讶地问他:“你不是一直想在北京扎根吗?”
“太难了。本想攒够首付就在通州买房,结果现在北京政府机关搬过去,要腾飞,高攀不起了。难道要去燕郊?虽然只隔了一河,可那儿就不是北京了啊!”
我沉默许久。
曾有人花了1050万买了个地下室,因为它靠近的小学可以直升全国最顶尖的中学——北京四中。感叹中国父母为了孩子的不易之余,我想起一个问题:
“用20~30年还房贷,是件很愚蠢的事情吗?”
我是第一批90后,前两年硕士毕业,在某民企上班,月薪6000多。女朋友是我的大学同学,我们在外面租房子,每月交房租、吃饭、生活、还花呗,所剩的寥寥无几。工作后的最大变化是,身边朋友讨论的话题总是避不开房子。
“房价又涨了”
“XX又买了第二套房子,离我们公司不远”
“兄弟你赶紧买吧,再不买还要涨,以后都买不起了”
“听说好多人来西安落户了,这房价肯定越来越贵”
......
讲真,听完总是忐忑不安,谁都知道房价肯定越来越贵,可我就是买不起啊!
我俩谈了4年恋爱,感情稳定,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而且未来丈母娘明确表示没房不让女友嫁给我,买房问题提上日程。
我的家庭很普通,爸妈经营一家餐馆,积蓄并不多,倾尽双方父母家底外加向各种亲疏亲戚借了十多万,在二环外买了一套70平米的二手毛坯房(2008年的楼盘),首付给了27万,外加中介费与税收等一共30多万。
这几年,为了还钱还房贷,我俩拼命赚钱。正职工作力求升职加薪,还开了淘宝店赚点外快。我爸妈看着我俩心疼,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想尽最大能力帮我减轻负担,哎,想想都挺对不起他们的。
1月的时候,爷爷一直拉肚子,当时只是单纯地觉得吃错东西。探望他的时候,他说已经好多了,我们也没太在意。
后来,奶奶打电话说要带爷爷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癌症晚期,可他做了几次化疗就回家了,也不怎么吃药,一直熬到3月。
然而,就在爷爷去世前10天,我爸被查出胃癌晚期,所幸没有扩散,整个胃部被切除。医生非常不解,这种病肯定早有征兆,为什么会拖到切除的地步?
我爸说,3个多月前胃就不舒服,好几次吐出小硬块,想想家里还要还房贷,就去药店买了点止痛药顶着。
我爸手术后一周就出院了,爷爷被病痛折磨得闭上了眼。
丧礼过后,奶奶抹着眼泪说,爷爷知道我们家为了买房吃尽苦头,反正活了大半辈子也够了,不想再给家里增加负担,拉了1个月肚子都不肯去医院,几次化疗后也是嚷着回家,谁也拗不过他。
有时候我在想,一套房子,赔了一条人命、一个胃,真是讽刺啊。还了房贷后,连生病的资格都没有。
买房是为了解决不安全感,后来却发现最重要的是房子里的人。
话说,大家对土著的印象是这样的:要么有房,要么有钱,父母在上海总归有房吧,搞不好还有好几套,银行账户里还躺着巨额拆迁款。
于是乎,有人说:
“土著买房还哭穷?这是在刺激人啊!”
“外地人买房是刚需,土著买房是凑热闹”
“外地人买房很难,土著买房很轻松”
“外地人买房是励志,土著买房是啃老”
......
每次听见这些话,我内心是崩溃的,所以当编辑找到我的时候,我拒绝了,万一被人肉怎么办?后来,他们说匿名出镜,捧着为土著正名的使命,我就说说自己的故事吧。
我是一名上海土著,从小和父母生活在徐汇老破小,小区很偏,要地铁没地铁,公交到地铁站都不方便。90年代政府拆迁,说土地是国家的,一分没赔,家里的瓦房赔了一套外环小公房。
当时我压根儿就没想到,2018年的上海房价居然要5万多一平,深深地错过了4000多一平米的大好时机。我结婚时间比较晚,婚后老婆(不是土著)搬过来和我一起住。
两年后,老婆怀孕了,我们一边憧憬未来,一边苦恼着,房子太小了,即使把书房割爱挪作儿童房,孩子活动的地方有限,一家5口(算上父母)仍然太过局促。
于是,我俩就琢磨着买房搬出去住。由于预算有限,打算在300万以内解决。
我从宝山路地铁站开始看起,但那里普遍脏乱差,一路沿3号线看房发现都不合心意。我看了某小区142平的大三房,总价700万,因为朝向、光线、环境都非常好,所以当时在犹豫着要不要把心一横,去银行贷款,把这套买下来。
结果第二天就被人撬走了,据说加价10万拿下。对于这,我是服气的。眼看着老婆肚子越来越大,我越来越着急,甚至连下班和周末的时间都用上。
有一天,我发现闸北区中心医院附近有一套2005年的电梯房。
我开始频繁出入该小区,错失好几套后,我被市场教育,该出手时就出手。于是疯狂添加中介微信,约定第二天就去看房。房子看过后确实还不错,楼层高无噪音,婚房装修,家电全留,飘窗无遮挡,最后终于买了下来。
你以为这样就高枕无忧了?开玩笑!
去年,老婆说爸妈留在老家怪可怜的,想让岳父岳母搬来上海。父母的房子已归我名下,现在的房子也有我一份,但是上海早就在2011年限购了。昨天我们商量着,要不离婚买房?
朋友说,上海房地产市场存在着一条鄙视链:
有钱的本地人 ☞ 有钱的外地人 ☞ 没钱的外地人 ☞ 没钱的本地人。
房价面前人人平等,管你是土著还是外地人。你问我在第几层?连我自己都不知道。
这是我来北京的第5年,据不完全统计,搬家次数高达12次。
初到北京,被中介坑了。一个三室一厅的房子,跟我说里面算我一共3个人,结果搬进去发现不止5个人。次卧住着3个女生,其中两个和主卧的男生关系非常暧昧。住了不到两个月,实在受不了这诡异的氛围,搬走了。
第二次住在师姐的研究生宿舍,刚好那天下大雨,我冒着雨一箱箱地搬,特别狼狈。师姐毕业后,我搬到了附近的小区。
那是两室一厅,隔壁住着一对夫妻。因为女生没工作,男生压力太大,俩人天天吵架,声音之大楼道外都听得很清楚。
2013年换了工作,找了一套离公司近的复式房子,四五间屋子住满了人,也是最颠覆我三观的经历。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女生可以邋遢到脸盆里发现带血的姨妈巾,第一次知道水费要按房间交,而不是按人数,打扫卫生值日也是,不到两个月,我被安排了4次。
住了不到一年,二房东说业主家孩子要结婚,被赶出来了。
细数这几年,我买过三张床,两张桌子,一个冰箱,一个洗衣机和无数小物件。每次搬家,自己拉着拉杆箱,在城市道路上,拥挤的地铁里,一次次往返,像离巢的蚂蚁。
搬了12次房,我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下定决心要买房。
4号线坐到底,9号线坐到底,昌平线坐到底。北京西南某楼盘,只有45平米和27平米两种,我心里盘算着,45平米的跃层实际有90平米,这算是北京最小的公寓,加起来要500多万。
朋友建议我去香河看看,香河在北京和天津之间,隶属河北。楼盘在淑阳镇,从八通线的最后一个站出来,坐810公交,20多个站就可到达,理想的话,通勤时间1小时,这在北京极其正常。问题是,香河实在太偏远,想要最大的66平米loft已经卖完。
我很迷茫,在北京买房到底值不值得?
某天,北京正好迎来PM2.5已破百的雾霾,我被人流挤进地铁,下午接到尖酸刻薄的房东说下个月起涨租1000,当下决定回家买房。
反正早已厌倦北京的快节奏,过几年还是想回成都发展,也方便照顾父母。
我妈知道我要在成都买房后高兴地不得了,经常流窜各种楼盘,还像小学生一样做好笔记。半年过后,得知某楼盘正在清盘销售,只剩两个户型,89平米和101平米,前者折后9000多一平。
二老到售楼部看过后,发现房子视野开阔,站在窗前可以望见对面高档小区的花园式景观,说甚是喜欢。看到他们发来的照片,我觉得还是得现场看过才拍板。趁着探亲假期,我飞回成都。现场一看确实不错,一家人商量后决定买下来。
享受8.5折优惠后,首付23万,向银行贷款52万,为期20年,每月还款3500。终于有自己的家了啊,那种既踏实又倍感压力的感觉很复杂。我可以买一堆花架子和花,装饰卧室的每一个角落,不用再搬家了。
对于我来说,买房这件事实在太“奢侈”。
2014年,我大学毕业,充满一脸期待“杀”到深圳。想要在这里奋斗出自己的事业,努力扎根,所以我雄心万丈攒首付。
周围的同事一脸懵逼地看着我说:“单身女孩买房太难,让未来老公买单。”
我笑了笑:“万一以后和老公闹矛盾,婆婆说这房子是我儿子买的,非得赶我走怎么办?”
月薪4k的时候,深圳房价2.5万一平,当时刚毕业,没啥积蓄,父母也只是在老家的商场里打工,帮不上什么忙。我想,攒个两三年首付就出来了。自打有这个念头开始,我有一份正职之余,周末还去做兼职,几乎天天简单下面条。
一年后,房价涨得远比工资要快。我月薪5K时,深圳楼市刚好是暴涨得最恐怖的一年,房价轻松“破三闯四”,均价3.5万一平,有人戏谑“去年不买房,白干20年”。我月薪8K时,房价破5万一平。现在,宝安某小区的二手房已经是7万一平。
无论我怎么攒钱,我想房子已经不再是工薪阶层可以购买的了。那段时间,我心情很不好,gap了一年(即间隔年),去了坦桑尼亚、斯里兰卡、印度,一直在漂泊。
朋友说我逃避现实,我承认当初是有这样的心理。直到在印度绿皮火车上翘着二郎腿睡觉,在海底拍沙丁鱼群,去到斯里兰卡做义工。
我开始觉得一切都无所谓,反正都买不起,那就努力一点,挣多一点钱就挣多一点自由的空间。
我并不是所谓的文艺青年,若能平稳安定,谁又想颠沛流离。我只是个刚毕业几年的普通人,在应该探索世界和人生的时刻,我们却无时无刻被房子操控着,承担着并不属于这个年龄的重压。
目前我打算把钱花在投资自己身上,每年报一个短期课程,例如摄影、调制咖啡......明年回国,考虑到一线城市的生活节奏太快,所以应该会选择一个三四线宜居小城,租个复式房子生活。
倘若限购之前问我买不买房,我一定回答不买。
倘若数年前问我买不买房,我一定回答要买。
但现在若问我买不买房,我已经给不出答案了。
朋友问:“你这么一直漂着,不会想家吗?”
我笑了笑:“我自己就是家”。
我把人生看作是一场游戏、一场旅行,随缘而遇,随遇而安。
疯了疯了。
如果说北京房价贵,那你一定没见过香港的房价有多恐怖。去年,某权威报告指出,全球房价最昂贵的五大城市里,香港第一,北京第三。
香港基尼系数一直在0.5以上,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将近80%的住宅都是70平米以下,36平米都要盖出两室一厅,卧室里分分钟摊不开一个30寸行李箱,这还是大多数工薪阶层想要买的户型。
90平米就是四室两厅了,能买得起这样的房子是不折不扣的社会精英。100平米比较宽敞的三室两厅,内地二三线城市小康之家的标配在香港是豪宅,动辄2000多万。再和北京对比,是不是贵超多?
我和男票坐标东涌,月租13000,房价550万,买的话要交190多万的首期和各种费用,再月供16000,供25年。想到这,我就没兴趣攒钱买房了。
一直没买房的人分两种:买得起不想买和买不起,我和男票就属于两种情况相混合。我俩都属于极度渴望自由的人,也是个极度害怕被束缚的人。
我无法想象,倘若有一天成了房奴,看着银行短信提醒本月要交房贷XXXX元的时候,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我的经济能力不太高,勉强凑合付得起36平米的首付。但我比较看重自己的生活感受。
首付的钱,就是我对老板说“老娘不干了”的底气,我想走就走,想玩就玩,我只关注活着的样子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不需要我长时间吃泡面,穿旧衣,受老板气为代价换来银行卡数字。
我俩的工作算还不错,昨晚还在唠叨着,再过几年,我们用几十万的积蓄,到国外留学,积累各种能力,学多一种外语,扩大朋友圈子。至于户口和孩子,没想那么长远,说不定会丁克。
我内心一直保持着一种“开放”的态度。比起有没有房子,我更看重的是,万一明天我死了,还有什么遗憾?
关于买房和租房的这笔账,每个人都有不用的算法。
我见过太多因为结婚买房吵架的情侣,无论多甜蜜多恩爱,一到结婚谈钱的时候发现各怀鬼胎;
也见过不少夫妻每个月为省吃俭用,把日子过成了解放前;
还有下班就吐槽老板变态至极,上班低声下气,因为还房贷想辞不敢辞,却有个房子感觉很踏实的同龄人。
那些租房子的人呢?真的过得不好吗?也不全是。
我闺蜜至今觉得世界不同角落里,有很多人在用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活着,这才是世界有趣的地方,并不是只有一面。
而不买房的原因有很多,并不一定是收入不够,可能只是觉得现在的价格不值得。
中国人对房子的执念归根到底,我们不愿“漂”着,因为“漂”意味着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过,人的基本需要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和认知的需要、自我实现。安全需要即安全感,它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而房子作为人类的栖身之所,被大众认为“有房就有安全感”。
至少,我不用再看房东坐地起价时的脸色:“反正你不租还是有很多人来”,也不必担心哪天说不租了就被迫滚蛋;我不再忍受经常堵塞的厕所、生锈的洗手池;当丈夫说要离婚的时候,我可以回到自己的房子开始新的生活......
诚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房子可以让人获得在城市生活的安全感,但这对于很多没有充裕资金买一个理想的房子的人来讲,其他方面的安全感或许更加重要——
“某次跳槽,有家我很想进的外企,无奈卡在英语上,我想报个英语班,日后和老外交流无障碍。比起二三环的房子,更好的工作机会让我更心动,也更安心。”
“与其把钱砸在房贷上,我更想把它用来理财和投资,银行账户的钱是我的安全感”
“就一句话,没有什么比家人更重要,我不想在他们饱受病痛折磨的时候,却没有钱用更好的药去医治他们”
“我还年轻,不想被房子碍着我闯荡的脚步,那和中年人有啥区别?”
无论你选择买房还是租房,这些别人经历过的故事,或许是你以后的生活写照,也能给你一点经验与深思。
即使买不起房,也不必气馁,我们不也还有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么?总比一味因循地生活,身心疲惫,别无所得要好。
安全感并不只来源于房子,归根到底,它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自信,而获得安全感的前提是,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内心不强大的人,不论在哪里都容易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常常惶恐害怕、焦虑不安,觉得自己总在“漂泊”,那么: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强大不脆弱?
如何提升核心自信,给自己安全感?
如何从容应对突如其来的挫折?
向你推荐已带领4000+人实现内心强大的0差评课程《反脆弱:塑造强大内心》,让你拥有比房子更重要的安全感。
我想说的是,可能父辈不能给我们足够宽裕的经济条件,但这世界有体恤同伴的好女孩,男孩子也要让自己快快转变成一个男人,要有合适的目标,一起吵闹着奋斗,会有很多收获,一辈子会很精彩。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