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桥之战,为何被称为是清朝最耻辱的一场战争?
哪里只是八里桥是清朝耻辱的一战,整个晚清的历史不都是悲壮而又耻辱的吗?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都知道“弱国无外交”,更不要说是在晚清那样一个历史环境中了。当我们清朝的士兵手握大刀同拥有着洋枪洋炮的西方列强进行英勇奋战的时候,你怎么能说那些战役不耻辱不可悲呢?但是既然我们的问题问到了晚清最耻辱的战役,那我就以八里桥之战来简单的回答一下为什么如此耻辱?
我们都知道,八里桥之战(八里桥,位于通州城西八里,是通往北京的要道)是晚清在对外作战中损失惨重的一次战役。1856年(咸丰六年),由于英法两国不满足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既得利益,同时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英法两国便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西林教案为借口联合起来对清朝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将西欧国家带入世界的中心,列强纷纷开展殖民运动,其中以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为首。大英帝国最强大时,是唯一一个在全球七大洲均有殖民地并掌握当时霸权的帝国,国土面积达到3367万平方公里,约为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4.75%。 而清朝还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故步自封,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被吊打。其中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八里桥之战是关键的一场战役,此战也成为了大清军队的耻辱之战。1860年8月21日,天津大沽失陷后,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向大清的都城北京进军。大清军队和英、法联军在八里桥一带相遇,展开了一场决战。
清军统帅是著名的僧格林沁,由他统率马、步兵17000人,驻扎在张家湾至八里桥一线,扼守通州至京师广渠门的大道。又命副都统伊勒东阿督带蒙古马队4000人防守八里桥;另有1000名察哈尔蒙古马队由总管那马善统带,防守马驹桥东南之采育,以防敌军从马头西进,绕道进犯京师;直隶提督成保率绿营兵4000人防守通州。副都统胜保率京营5000人驻守齐化门以东至定福庄一带,作为声援僧格林沁和护卫京师的后备部队。僧格林沁统率清军共计达30000人,其中蒙古马队共近10000人。
英法联军各有4000余人,共为8000余人。清军在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于是率先发动了进攻。八里桥之战,从早上7时打到12时,战斗十分激烈。其中,蒙古骑兵在战斗中表现得异常勇敢,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多次冲向敌军阵营进行英勇的战斗。法国远征军中尉保罗·德拉格朗热对清军骑兵描述:“炮弹和子弹无法彻底消灭他们,骑兵们似乎是从灰烬中重生。他们如此顽强,以至于一时间会拼命地冲到距大炮只有30米远的地方。我们大炮持续和反复地排射,炮弹于他们的左右飞驰,他们在炮火中倒下了。”
激战半日后僧部溃退,清军伤亡过半。而法军死亡3人,受伤17人,英军死亡2人,受伤29人。从军事部署来看,僧格林沁是得当的。然而他的经验主要是依据和太平军交战获得的。面对无论是装备还是人员素养都更加先进的英法联军,虽然清军人数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在技术的代差面前,人员优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交战中,清军虽然表现英勇,但是在战场上如同韭菜。
英国和法国的联军统帅是法国军队的将领蒙托班。战斗开始后,清朝守军的骑兵多次发起冲锋,但是由于指挥策略的失当和武备的落后,清军最终惨败。需要注意的是,在战斗当中清军使用的弓箭很多已年久失修,面对装备先进的英法联军,清朝士兵的弓箭甚至都无法拉开,也没有一人能攻入敌军的阵地。战斗失利后,清朝主帅僧格林沁落荒而逃,八里桥被英法联军所占领,清军伤亡万人左右,英法联军伤亡则仅为数十人。随后,英法联军攻入北京,进入北京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并火烧圆明园,而大清朝的咸丰皇帝早已逃亡了热河。
此战结束后,清朝咸丰帝再也无抵抗之心,匆匆逃往热河避难,北京城被英法联军占领。,由于英法联军中英军主要由殖民地军印度人组成,这也是印度学者经常说两次占领中国都城的历史缘由,还有一次是八国联军时期。
八里桥之战打掉了清政府抵抗西方列强的勇气,从此清政府在军事上屡屡软弱无力。清军一旦遇到西方列强的军队,往往“一触即溃”、“望风而逃”。即使拥有人数和武器上的优势,仍然不敢抵挡西方列强的侵略。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一幕,闭关自守、傲慢自大终将导致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我们一定要以史为鉴。耻辱的根本源于皇帝连自己的家都不要了,而是携带老小全部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