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前的李鸿章到底写了什么,让慈禧“震悼失次”?
李鸿章一生奉行“外须和戎,以夷制夷”的外交方针,代表清政府同各国列强共签订了达30多个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绝大多数都是以赔款、割地、开放通商口岸为主要内容。也因此,引发了国人的一致声讨:“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李鸿章画像)
李鸿章最后一次签订的条约是《辛丑条约》。在此之前,李鸿章出任两广总督。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大清政府宣布进入战争状态。但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清军节节败退,根本无法抵挡列强训练有素,火器先进的进攻。
8月15日,北京沦陷,慈禧带着一帮皇室成员仓皇西窜。临行之前,清廷催促李鸿章北上的电报,像雪片一样飞往广州。慈禧任命他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要求他务必马上回京和各国列强议和。
1900年7月中旬,李鸿章从广州登船,向北京进发。经过近3个月的车马劳顿,他终于抵达京师。此时的北京城,已被八国联军蹂躏成一片废墟。除宫殿外,几乎无一幸免。只有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的临时住所贤良寺,还掌控在清政府手中。
李鸿章一到北京后就身染感冒,神情困倦。尤其是在会晤了英、德公使后,他的病情愈发沉重。寒热间作,痰咳不止,饮食不进,竟至一病不起。
(李鸿章旧照)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议和大纲”上签字。此后,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到了大便失禁,经常呕血的地步。
经医生诊断,李鸿章是胃血管破裂,每天只能依靠鸡汤、牛奶、参汤等流质补充体能,必须静卧修养。
8月1日,李鸿章接到慈禧谕旨,赏假20天,着其安心静养。
这段时间,八国联军也陆续从北京撤离,慈禧也准备从西安返回。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李鸿章,希望尽快结束谈判。在多次和列强拖延周旋后,终于确定了最终的赔款金额为4亿5千万两白银。
这是一个令国人屈辱的数字,它意味着每个大清子民都将承担一两白银的赔款。用洋人的话来说,这叫做“人均一两,以示侮辱”。
而慈禧在接到李鸿章的奏折后,却长舒了一口气,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只回复了区区几个字:“应准照办。”
1901年9月7日,李鸿章终于和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在签完字回到住所后,李鸿章再一次大口吐血,“紫黑色,有大块”,而且水米不进,咳痰不止。晚晴第一重臣李鸿章,此时已到了油尽灯枯的境地。
(慈禧画像)
背负着沉重心理负担的李鸿章,在病榻上给慈禧写了最后一份奏折:“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议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
显然,李鸿章希望的“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的境况,在腐朽、昏庸的清政府手中,终究注定是无法实现的。
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的慈禧,正忙不迭地谕令盛宣怀为她的返京,采办各种物资。包括她在途中的各种精美吃食,以及外国进口的各色餐具和豪华的床上用品等。
接到李鸿章奏报的慈禧回电,夸奖他“为国宣劳,忧勤致疾”,希望他能“早日痊愈,荣膺懋赏”。但李鸿章最终没能等到慈禧的“懋赏”。这位毁誉参半的晚晴大臣,在1901年11月7日,永远闭上了双眼。
去世前的最后一刻,俄国公使还站在他的病榻前,希望他在最后一刻能签字画押。
(影视中的慈禧和李鸿章)
李鸿章最后留给世人的是一首绝命诗,诗是这样写的: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远在回京途中的慈禧,听闻李鸿章去世的消息后,“震悼失次。随扈人员,乃至宫监卫士,无不相顾错愕,如梁倾栋折,骤失倚侍者。”。
随后,慈禧发布谕令,赐李鸿章谥号“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