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生前再三嘱咐曹丕不要重用司马懿,为何曹丕始终不听?
曹丕之所以不听曹操的嘱咐,坚持重用司马懿,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司马懿在曹丕的储位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是曹丕的心腹。二是因为司马懿身负绝世之才,是曹丕治国安邦须臾不可暂离的得力干将。
曹操一生阅人无数,目光如炬,早就看穿了司马懿的险恶嘴脸,因此司马懿的前半生,一直处于郁郁不得志的被压制状态。但司马懿长期隐忍不发,韬光养晦,默默把希望寄托在太子曹丕身上。
在曹丕与曹植争夺储君之位的斗争中,司马懿竭忠尽智,效尽犬马之劳,赢得了曹丕的信任,成功跻身曹丕的“圈子内人物”。加之曹丕登基之后,为了尽快稳定国内外形势,应对波谲云诡的三国争霸,司马懿更是如鱼得水,有了用武之地,成为曹丕的左膀右臂,地位更加稳如泰山。
但曹丕的识人用人之道,比起曹操还是差得远,最终还是吃了大亏,导致曹家江山被司马家族篡夺。
晋泰始二年(266),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曹魏失国,根源就在曹操对司马懿的征辟和曹丕对司马懿的重用,为什么明知司马懿不愿屈就于自己,曹操还是执意要招揽司马懿?曹丕又为什么没能延续曹操的态度冷藏司马懿呢?
曹操征用司马懿的原因很简单,司马懿的才能在当时属实出众,为司马家族的"八达"之首。曹操此时急需人才,通过征辟的手段,可以将天下的人才都招揽到自己手中,再加上通过"挟天子"吸引的拥汉的士人,为建立曹氏王朝储备人才。再有就是曹操也不希望司马懿这样的人才为他人所用,最后成为自己平定天下的绊脚石,所以曹操才在猜忌的同时"强征"了司马懿。
我们先来谈一谈曹操和司马懿之间的矛盾,曹操和司马懿私下没什么仇怨,但两人的出身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曹操的祖父是东汉的宦官,我们也都清楚在东汉末年由于宦官干政,导致曹操这个宦官之后深受世人的鄙视和痛恨。而大家族出身的司马懿恰恰是其中的佼佼者,司马懿出身河内郡大族,家族传承崇尚儒家,对宦官发家的曹家打心眼里瞧不起,对曹操早年间的一些政治行为也并不看好。如果司马懿屈就于曹操,势必会引起世人的轻视,为了不使司马家族与曹操家族这个宦官家族合流,司马懿毫无意外的拒绝了曹操的征辟。
对于世人的这种非议,曹操自己也深有感触,曹操也十分担心这些大族会反对自己掌权。事实证明这些世家大族虽然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颇为不满,但也没有公开对抗曹操的资本,所以曹操当上丞相后,司马懿就没法装傻了,只能被迫出仕。
关于此时曹操对司马懿的猜忌,《晋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也就是说曹操曾明确警告曹丕,不得重用司马懿,虽然其中"三马食一曹"的典故现在看来有杜撰的痕迹,但曹操对司马家族的提防确是实实在在的。在曹操的众多联姻对象中,曹操与表面十分看好的司马家族却没有任何亲族关系,这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关于司马懿和曹丕的关系,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司马懿从曹丕篡汉开始,在曹丕在位的七年间,一路被提拔重用,最后在曹丕去世时同曹真、陈群一同受诏辅政。曹丕对曹叡的叮嘱变成了"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可见曹操与曹丕对司马懿的态度截然不同。
由于《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在撰写时必然会顾忌司马家族的脸面,所以在《三国志》中很难找到司马懿对曹丕继位有所帮助的例子。但前面提到的《晋书》,由于成书于唐代,对司马懿与曹丕的关系有这样的记载:"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如果司马懿在曹丕打败曹植成为继承人这件事上立过大功,那么之后的受重用也就顺理成章了。
最后我们大致梳理一下司马懿在曹丕手下受重用的原因,其一就是司马懿在曹丕被立为魏王世子的过程中出谋划策,曹丕称帝后出于报恩的心理,重用司马懿;其二曹丕确实没有曹操的政治才能,没能理解曹操的担心,错误的判断了司马懿的位置。虽然自己家是权臣篡权,但对登基后对手下的权臣却没有防范意识。其三,面对孙权和刘备两个强敌,想要完成统一大业的曹丕也确实需要司马懿这样的人才;其四,司马懿善于伪装,曹操通过大族的态度,对司马懿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曹丕由于没有这些经历,很容易被司马懿蒙蔽。
综上所诉,曹操为了控制司马懿,将其招揽,一面冷藏,一面提醒曹丕。而司马懿却果断投入曹丕的阵营,为曹丕巩固地位贡献力量,既获得了曹丕的信任,又免于遭到曹操的毒手。随着曹丕、曹叡接连重用司马懿,使得司马家族的地位不断巩固,最终奠定了代魏的基础。
如果曹丕、曹睿两代皇帝任何一位能多活十年,也不至于有司马懿夺权;如果曹丕、曹睿两位皇帝没有选司马懿为托孤大臣,也不会有司马家纂位;如果曹爽再聪明一点,不是那么蠢的话,也不可能会败在司马懿手下。但是太多的如果也无法时光倒流,虽然司马懿出来做官是曹操强迫的,但这并不能怪曹操,曹操征僻的名士人才可多了,就连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和兄长司马朗都在其中,可偏偏就是这个司马懿,夺了曹魏江山。
不能因为曹操将司马懿拉出来做官,就得让曹操来背曹魏灭亡这个黑锅,司马懿能够纂夺曹魏江山,与曹操、曹丕、曹睿三代皇帝都有关系。曹操时代的司马懿低调得就像一只夹起尾巴做人的狼,对曹操表示得相当的忠诚、低调,对工作表现得相当负责、卖力,即使曹操发现了司马懿鹰视狼顾的形象,总不能就凭感觉就杀人吧?
曹操如果想杀一个人,就会私下里考察、观察这个人,可是司马懿这个人,不露一点儿破绽,是个天生的伪装高手,而且司马懿颇有才能,为曹操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建议,比如汉中平定张鲁劝曹操乘胜进军,比如襄樊之战劝曹操联合东吴共同打击关羽。曹操时代,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做到丞相主薄的官职,相当于曹操的秘书,曹操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也就在这个时候,据《魏略》记载,曹操曾经对曹丕说过要防备司马懿之类的话。
曹操虽然发现了司马懿有雄心壮志,但没有发现司马懿有半点不敬行为,曹操能杀了心高气傲处处揭曹操短处的杨修,但无法杀一个没有任何实际威胁到曹家统治的证据,杀人也是需要理由的,曹操没有找到。但是曹操却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将司马懿调到曹丕身边当太子中庶子,太子中庶子就是太子曹丕的侍从官,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既然曹操怀疑司马懿这个人,为什么把调到将来的皇帝身边做官呢?
估计还是司马懿有才能,曹操也是个爱才的人,曹操想给曹丕选几个将来能辅佐皇帝的大臣,却没有想到,无意将司马懿推上曹魏的权力的巅峰,这个责任必须曹操来负!当然了,曹操也不是神仙 ,不可能算到自已的儿子曹丕只能活到40岁,更不可能算到自已的孙子曹睿只能活到36岁,曹魏两代明君寿命一个比一个短,到第四代时,已经青黄不接,不仅皇帝年幼,而且宗室衰微,而曹魏势力最后的拱卫者曹爽更是个不争气的纨绔子弟,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司马懿被调任到曹丕身边做侍从官时,开始与曹丕关系越来越密切,司马懿由于才能出众,善于隐忍,而得到曹丕的重用,同时司马懿与吴质、陈群、朱烁一起成为曹丕最重要的四个智囊。曹丕时代的司马懿一直受到曹丕的赏识和重用,但曹丕时代从来没有给司马懿独自掌兵的机会,曹丕出征,司马懿留守后方,曹丕打仗,司马懿调集粮草,曹丕去世,司马懿成为托孤四重臣之一,司马懿在曹丕时代,差不多就是萧何和荀彧的地位了。
司马懿、陈群、曹真、曹休成为曹丕托孤四重臣,曹丕的这个安排还是非常合理的,两位宗室,两位士族,相互制衡,权力制约。也许曹丕没有想到自已只当了六年皇帝就要去世了,也许是曹丕并没有将曹操的临终遗言放在心中,总之,曹丕没有特别压制司马懿,反而让其成为托孤重臣之一,究其原因,还是司马懿这只老狐狸藏得深。
如果说曹操没有掌控好司马代魏源头的话,曹丕的行为让司马懿离权力中心更近了一步,而曹睿就直接让司马懿成为硕果仅存并且已无人抗衡的托孤大臣了。曹睿时代,名将调零,宗室衰微,老一辈能够领军的除了司马懿,就没有其他人了,司马懿除了有才能,还特别能活,熬死了曹魏所有老一辈的将领和优秀人才,到了只剩司马懿一个人才的时候,那就是那个无法制约的权臣了。
曹睿时代,在荆州前线防备东吴,斩杀孟达的是司马懿,在西南前线抵御蜀汉,对峙诸葛亮的是司马懿,在东北前线,一年内平定辽东,斩杀公孙渊的是司马懿,司马懿的光芒掩盖了其他所有的魏臣,直到曹睿去世。曹睿去世前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这个错误比曹操和曹丕所犯的错误都要大,就是选了司马懿这个身经百战的人精与曹爽这个初出茅庐的雏儿搭档作为托孤大臣,托孤大臣一定要能力相当才能制约,你选一个很强的人和一个很弱的人做搭档,不是明摆着强吃弱吗,没有多久,司马懿就吃掉了曹爽。
但是真正促成司马懿夺取曹魏江山的原因,还是司马懿及其子孙心中那种对权力的渴望和对道德仁义的丢弃,为什么诸葛亮一生忠心而司马懿狠毒奸诈呢?只能说司马懿这种人,天生就是为了权力而生的,为了权力而死的人。司马懿的野心隐藏在一幅慈眉善目的外表之下,没有人能看透人心,即使最高明的皇帝也不可能看穿臣下的心意,尤其是善于隐忍的老狐狸,曹丕也看不透司马懿,但曹丕作为皇帝,有权让一个自已看不透的人处于权力的边沿而不是中心,这才是曹丕的责任。
而曹丕没有听从曹操的忠告,其实也不能完全怪曹丕,在司马懿这种深藏不露的人面前,曹丕无法看透,再加上司马懿表现出来的那种低调、隐忍,让曹丕无法怀疑司马懿,并且曹丕也没有想到,自已居然只活了40岁,他爹曹操可是活了66岁呢。寿命也很重要,无论是曹丕还是曹睿,只要多活十年,就没有司马家什么事了。
其实,对于历史,这种问题是无众追究的。我们多是受到演义小说的影响,来推测这种问题。而演义小说,就算是《三国志》这样的正史,也都带有很强烈的作者的主观臆断。
回答这种问题,可以说,任何人,都是“事后诸葛亮”。如果最后司马家没有夺取曹魏的政权,这样的问题根本就不会存在。小说家也好,史学家也好,也不过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推湍整个事件中,各个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应激行为罢了。
兴许老曹真的曾经跟小曹说过,不要起用司马懿的话,难道,他对别人,就没有说过类似的话吗?只不过司马家反了,所以这话才有了分量,对其他人,因为他们默默无闻,或者没有反,所以就没有人关注,没有人在意罢了。也有可能老曹根本没对小曹说过这样的话,怎么,你还有录音资料为证不成?或者有老曹的亲笔遗书为证?我不信这样的话,老曹自己会文字记录。
按小说家甚至是史学家,或者某些拍戏的导演的路思就是,司马懿老谋深算,善于示弱,伪装,防守,且有野心,在平时肯定会露出一些端倪,曹操这么雄才大略的人,不可能看不出来。因此曹操的能力比司马懿强,所以能压制住他,就算是这种情况下,曹操也不大用司马懿。作为老子,担心儿子的能力不足,不够驾驭司马懿,所以临死前肯定要叮嘱小曹,不能大用司马懿。有些人还加上自己的心理,判断老曹会告诉小曹,司马懿这人,小曹能用,就是老曹留给小曹的人才,不能用,就不要用,按不住,不如直接除掉。这些,其实都是后人的臆断罢了。
包括,现在有一种说法是,曹丕坚持使用司马懿,有两个原因,一是能对抗蜀汉的诸葛亮的,只有司马懿一人,二是曹丕跟他老子一样自信,且曹丕也的确有这样的能力。“事实”证明,曹丕在位时,司马懿也没有翻起太多的波浪。
而且曹丕就没有象他老子一样,嘱咐儿子不能重用司马懿,甚至还把司马懿任命为托孤之臣,却又嘱咐不能给司马懿兵权,然后还安排一个大草包曹真和司马懿制衡,这些,除非有明诏暗诏证明,否则都是胡说八道,无稽之谈。
按目前有的史书和小说所描述的,司马懿的机会真正到来,是曹睿在位时,草包元帅曹真对诸葛亮屡战屡败,这时小小曹不得不起用司马懿,然后司马懿就利用和诸葛亮推磨般的互耗,既耗死了对方的最大敌手,也耗死了唯一能制约自己的小小曹皇帝,看这剧情的安排,不象是自然产生的,倒象是小说家和史学家们象上帝一样安排的。
其实,历史的发展是有很多偶然因素的,有一些细节,我们的确值得借鉴,但如果你把它当作是1+1的必然规律,我看却未必。
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曹操生性多疑,其中对司马懿也有过自己的看法,说其有狼顾之相,而且生前再三叮嘱曹丕要慎用司马懿,但是曹操去世不久曹丕就委司马懿以重任,为什么曹丕把曹操的话当作耳旁风了嘛?
首先,司马懿的家世。司马家族在东汉时期是非常有势力的世家大族,曹操当政时,实行的人才政策是唯才是举,并没有特别的强调你是出身世家还是寒门,反正自己手中有兵权,地盘都是自己打下来的,谁不服就收拾谁,所以曹操很受寒门支持,那么曹丕称帝后就面临一个问题,谁支持我的问题,此时北方已定,没有太多的战事,所以再接着用寒门就显得根基不稳,那么怎么办,就重用世家,而此时司马懿就是世家的代表,所以重用司马懿,并实行了保证世家能世世代代做官的九品中正制,也算是对曹操唯才是举的一种背叛吧。
再者,司马懿本身也非常有才能,尤其是在和曹植争夺世子之位的时候,司马懿以太子中庶子的身份来辅佐曹丕,后来的高平陵之变,更是见证了司马懿的谋略。
综上,虽然曹操临终前再三叮嘱曹丕不可重用司马懿,但是时代所迫,不得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