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开了四年了,五万公里,请问轮胎这样子了,需要更换吗?暂时不要换的话,大概还能跑多久。
2020-10-28 · 汽车新能源、机电维修、钣喷美等培训学校
、3年、6万公里。
轮胎的使用寿命一般在2-3年或行驶6-10万公里左右。
我国法规规定轮胎表面的花纹磨损至1.6mm时就必须更换了,可实际行驶中,如果真到这个程度的话,轮胎的性能会变得很差,抓地力及排水能力都会变差,而安全性也会随之降低,所以国外轮胎专家曾说,胎纹至少要保留3毫米以上才算安全。
若按行驶里程来算的话,美国去年曾有一份测试报告显示,较常见的四季轮胎行驶里程一般都在11.3万公里以上,如果稍差一点的轮胎也可以跑个10万公里左右,如果为确保安全性,那其实跑个8万公里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不同品牌的车胎,其使用寿命是有差别的。一般掌握车胎使用寿命的原则是:正常使用年限在5年左右,这是轮胎品质决定的,到了年头胎质老化龟裂、承载力下降,易爆胎;在正常使用年限内,车胎只要磨损到轮齿槽中的凸起标记就须更换了,不然同上也危及行驶安全。
正常使用情况下轮胎更换周期:汽车轮胎的使用寿命是4年或8万公里。如果有任何损坏,超过5处,需要提前更换。如果有任何损坏,需要更换1处。如果路面状况不佳,轮胎磨损严重,需要提前更换。
这意味着,在轮胎没有任何问题(如补胎次数过多、侧面被扎等等),如果轮胎使用时间达到了四年,甚至没有达到八万公里里程也要更换,同样的,如果不到四年,但里程达到八万公里,还建议更换。
即使看着没问题的轮胎,建议还是更换,因为轮胎的原材料是橡胶的主要材料,橡胶老化的时间会很长,更何况,汽车的使用环境也经常会受到太阳的影响。
轮胎老化后,隐藏的危险在正常驾驶条件可以增加燃料消耗,又会因为轮胎面牵引,附着力明显减少,导致制动距离增加,如果不及时更换,驾驶安全风险将会大大增加,从安全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及时更换。
如果你经常在公路开、路况一般或者良好,开个15万公里左右就要更换了;如果你经常在颠簸的沙石路或者泥路开,大概能开8万-10万公里左右就要更换了;不过还是要定期查看车胎的磨损程度,主要看轮胎的牙印深度,该换胎的时,牙印大概只有5-10mm深就该换了。
另外轮胎的使用寿命其实是与汽车的使用环境有很大关系的,比如说气候、汽车行驶及停车环境、以及车主的驾车习惯等都会影响到汽车轮胎的使用寿命!
各国并没有明确规定汽车轮胎的使用年限,而各轮胎品牌及汽车公司也是说法不一,如日产和奔驰都会提示车主6年更换一次轮胎,而米其林及一些国内轮胎品牌则称其生产的轮胎寿命可达10年,不过他们同时提示车主使用5年之后,每年要对轮胎进行一次专业的检查,以确保其安全性。
众多维修人士指出,受轮胎老化的影响,建议轮胎更换周期为5年。因为使用环境不同,轮胎更换先看磨损,其次看年限。如果磨损严重,即使使用仅一年,同样需要更换。而在轮胎磨损不明显,服役超过5年的轮胎也必须更换,否则容易出现炸胎风险。
扩展资料:
轮胎是在各种车辆或机械上装配的接地滚动的圆环形弹性橡胶制品。
通常安装在金属轮辋上,能支承车身,缓冲外界冲击,实现与路面的接触并保证车辆的行驶性能。轮胎常在复杂和苛刻的条件下使用,它在行驶时承受着各种变形、负荷、力以及高低温作用,因此必须具有较高的承载性能、牵引性能、缓冲性能。
同时,还要求具备高耐磨性和耐屈挠性,以及低的滚动阻力与生热性。世界耗用橡胶量的一半用于轮胎生产,可见轮胎耗用橡胶的能力。
最早的轮胎是由木头或铁制造的,这从中国古代的战车上和国外的绅士马车上都能看出。
1847年《科学·美国》杂志介绍了汤姆生的充气轮胎,称其为划时代的改良。
初期的充气轮胎,使用的是用涂有橡胶的帆布当胎体。因为帆布的纵线和横线互相交叉,行走时由于轮胎的变形,导致线的互相摩擦;这样,线就很容易被磨断,这时的轮胎只能跑200-300km。1903年,J·F·帕玛先生发明了斜纹纺织品,这种斜纹纺织品的发明促成了交叉层轮胎的发展,使轮胎的寿命向前跨了一大步。因为斜叉的胎体不会再因轮胎的行走而引起摩擦,帘线不容易被磨断,所以寿命大大加长。1930年米其林制造了第一个无内胎轮胎;1946年又发明了举世闻名的子午线轮胎。因此,轮胎的发展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在这漫漫长夜里,不知有多少代人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高超的智慧。
轮胎是汽车上最重要的组成部件之一,它的作用主要有:
1、支持车辆的全部重量,承受汽车的负荷,并传递其他方向的力和力矩;
2、传送牵引和制动的扭力,保证车轮和路面之间有良好的附着性,以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制动性和通过性;与汽车悬架共同缓和汽车行驶时所受到的冲击,并衰减由此而产生的振动;
3、防止汽车零部件受到剧烈震动和早期损坏,适应车辆的高速性能并降低行驶时的噪音,保证行驶的安全性、操纵稳定性、舒适性和节能经济性。
2020-10-28 · 专注燃油车、新能源汽车、车联网等技术教学
2022-01-29 · 明德精技,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