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理解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
凯洛夫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阐述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全面、系统地反映20世纪三四年代苏联普通教育的实践经验,建构较完整的教学论体系,提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见解,代表了苏联教育理论建设的一个阶段。但他未能根据苏联当时已有很大变化的文化教育状况、教育自身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提出和解决新的教育理论与实际问题。此外,还表现在对一系列教育、教学理论问题的处理过于绝对化和机械化,很少辩证法。
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论是杜威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他以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为武器,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的观点。
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并不只是简单地在校园里重现社会生活,而应该具备一定的功能:把现存的社会风俗化;简单和整理各种影响发展倾向的因素;创造一个让孩子接触更广阔、更自然的平衡环境。
现今,大多的学校都忽视了它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原则,仅仅把学校当作传授知识的一个场所,让孩子完成功课,养成某些习惯,储备大量的知识。最后我们会发现,孩子的社会能力与其所储备的知识往往是成反比的,一个在学校表现优秀的孩子,社会能力可能严重缺失。
教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把教育和生活割离,孩子所学和生活所需将会不符;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如果把学校和社会割离,孩子的社会能力将会严重缺失,对其未来的生活非常不利。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提倡与人合作的新个人主义,重视理智的作用。在实施德育方面,他主张在社会性的情境中实施道德教育。杜威要求学校生活、教材、教法皆应渗透社会精神,视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为“学校道德之三位一体”,这三者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