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偏远乡村小学中高段学生写作水平与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作者:何燕丽 广西灵山县小学语文三班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做出准确的定位:“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农村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怎样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我着重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做法: 一、留心观察,丰富习作素材。 有位大教育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如同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丰富的习作素材是学生进行个性表达的基础。新课标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在小学低年级段,我重点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通过定向观察获取习作素材,把学生带入农村的广袤天地,带领他们发现并捕捉生活中的平凡之美。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练习五安排了这样一次写话练习:“跟妈妈到菜市场去买菜,看看菜市场有哪些蔬菜,妈妈买了哪几样,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可是乡下根本就没有菜市场,家家户户都有小菜园,很少去集镇上买菜,大多数孩子都没有买菜的经历,这样的写话设计根本不适合农村偏远山区的孩子。我盯着教材插图上水灵灵的蔬菜直犯愁,转念一想:为何要被教材的沉重枷锁束缚了手脚,这水灵灵的蔬菜从哪儿来?不都是我们乡下蔬菜大棚里种出来的吗?对了,干脆就带着孩子们去参观蔬菜大棚吧!当我在班上宣布这个决定时,孩子们欢呼雀跃,在我的精心指导下,孩子们的这次写话完成得出奇得好。 当学生步入中高年级段时,我则重点指导他们通过随机观察积累习作素材,要求学生把目光投身广阔的生活空间,但凡有新鲜的感受,及时地记录在专门的观察本上,为他们的习作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养成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留心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习作自然“文思泉涌”。同时,在长期的活动过程中,他们的精神生活也变得异彩纷呈,真正使作文成为他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 二、群策群力,为学生广泛阅读提供保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则是写作的基础。谈到阅读积累,最直接最奏效的方法就是去阅读经典作品,它们是经过岁月磨砺的沉淀,是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闪闪发光的金子。可是大多农村孩子家庭不够宽裕,再加上父母在外务工,爷爷奶奶根本舍不得花钱给孩子们买那些所谓的“闲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解决书源的问题,为学生广泛阅读提供保障呢?我从以下三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一)利用互联网,争取爱心人士的支持。我在自己的博客里发了一篇关于向汪坡小学图书室捐赠图书的倡议书,并且详细列举了图书的种类。博文中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双眸深深地感动了上海东至知青联谊会的会员。在我们喜迎09年春节时,惊喜地收到了联谊会捐赠的价值两万多元的少儿读物,从源头上解决了孩子们没书读的难题。孩子们在书的世界中流连,在书的世界中陶醉,在书的世界中静听生命拔节的声音。书成了孩子们的良师益友,成了可以与之窃窃私语的知音。 (二)就近取材,师生共读一本书。今年一开学,在孩子们领到的新书中,我欣喜地发现了安徽少年文艺出版社精心为孩子们选编的《语文阅读》。读本分主题、分单元设计,所选文章涉及文学、历史、科技、益智的方方面面,令我爱不释手,当即决定就把这套读本作为课外阅读的教材。于时,我每周在班上开设两节主题阅读课,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孩子们就在我的带领下读完了本册的读本。由于该读本首次与农村孩子见面,孩子们对其他几册的读本充满期待,于是我又让大家把其他年级的读本也借来读,并做好读书笔记。一学期下来,仅这套读本,孩子们的阅读量就达到了近20万字。 (三)动员在外务工的家长给孩子购书。每年寒假,许多在处务工的家长陆续返乡,作为班主任,我则趁机对学生进行家访,与家长积极沟通,在家访即将结束时,我都会建议家长每年春节回家时,可以不给孩子买新衣、玩具、零食,但不能忘了给孩子买些课外读物。在我的极力倡导下,每年临近春节时,班上的这些留守儿童都会焦急地盼望父母能早点回来,也盼望着早点读到家人从大城市给他带来的精美图书。 定向的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使得读书成为大多数孩子的一种习惯。为了鼓励大家将这种习惯坚持到底,我略施小计,用电脑精心设计了一种“课外阅读等级证书”,分为“小学”“初中”“高中”“本科”“硕士”“博士”六个等级,根据学生课外积累及读书笔记情况颁发相应等级的证书,这一“奖品”深受学生喜爱,同时也大大鼓舞了孩子们的读书热情。 三、创新练笔,拓宽实践渠道。要想大面积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光靠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积累还不够,长期的练笔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使小练笔更趋科学、合理,我一直努力创新练笔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游戏。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更是小学生的最受。如果教师能巧妙地将练笔融入游戏中,必定能把游戏的快乐也传染给习作。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编排了一组以“团结协作”为主题的文章,为了增强学生的团结意识,我在课堂上设计了“罐罐接龙”这一游戏,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同时也切身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于是我鼓励大家将游戏的经历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同学们很乐意,感觉有话可说,甚至有想写下来的冲动。 (二)实验。教材中有许多科普方面的文章,我经常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做一个科学小实验,然后把实验的过程写下来。如学了《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后,孩子们半信半疑,拦腰切开苹果,真的能发现一颗“五角星”吗?于时,我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回去完成这个实验,并以此为内容完成一次小练笔。第二天,孩子们交上来的习作极富灵性,令我喜出望外。有的描述了完成实验的过程,并抒发了发现“五角星”的惊喜;有的分析了实验失败的原因,关键是没有把握好切的位置,因此切出来的“五角星”不完整;还有的同学极富创造性,他并不满足于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还拦腰切开了梨子,果然也发现了一颗“五角星”,甚至比苹果里的“五角星”更清晰,更美观…… (三)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如在学习《特殊的葬礼》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紧紧抓住这一段中看似不起眼的两个词“回忆”“号召”展开教学,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葬礼上,菲格雷特总统的演讲动人心弦,极富感召力,你能不能以菲格雷特总统的口吻来写写这篇演说辞。”孩子们在习作中不仅用到了文中描写塞特凯达斯瀑布昔日之壮观与今日之无奈的优美语句,而且还在演说辞中融入了自己对环保的思考和感慨。又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中关于卧龙冈的一段优美的景色描写时,我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也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有的描写了新农村示范点——梅园的迷人春色,有的描写候店水库的青山绿水,还有的长畈山里的学生描写了村子里的千年古树——银杏……总之,只要教师充分挖掘,发现文本背后更为广阔的天空,定能让文本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灵性飞扬的习作载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