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强兵良将的李自成,为何那么快就败亡了?
简而言之,几方面李自成都没做好,失败是必然的。
- 首先当然是军队:
李自成的军队组成非常复杂,他的核心力量主要是他的西征军老西营、陆续收编的各种农民军部队如袁时中小袁营的部队等,最主要的部分其实是陆续收编的投降的明军。
其中投降李自成的明军大都是明的二三流部队,而且基本上都是饿晕了的军队。当时的明朝廷受困于财政危机,明宗室消耗了大量的财政资源,而关外又在和八旗恶战,崇祯这时候是真正的捉襟见肘,拖欠军饷更成了家常便饭。
这个时候的明军已经完全没有斗志,一打就降,不打也降,使得李自成的军队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据说最高达到百万之多。
但其实就是乌合之众。而且由于李自成的进展太快,他完全没有时间去完成整合。
这就牵扯除了第二个问题:
2.财政
财政这是第二个要了李自成命的问题。
“闯王来了不纳粮”,李自成还是基本上遵守了这个承诺的。
早期李自成军队规模还不大的时候,可以依靠抢劫官府和明的王爷过日子,比如李自成攻破洛阳之后,从福王朱常询那里抢到的白银据说达到百万之多。这些银子足够维持早期规模还不大的李自成军队的花销。
但等到大批流民和投降的明军加入李自成的军队以后,这么多张口嗷嗷待哺,这就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李自成开始品尝到崇祯帝的苦恼,到哪弄钱。
“不纳粮”的口号暂时不能破,那就只能盯住地主老财。除了抢劫杀戮明宗室,李自成加大了抢劫官府、乡绅的力度。
偶一为之也未尝不可,但要命的是,李自成把这种抢劫维持军队开销的办法当成了常态。
这造成了第三个危机:
3.乡绅士人
其实也就是官僚和读书人以及乡间贤达。
这个也是非常要命的。
因为靠抢始终不是长久之计。朱元璋的“广积粮”,需要与民休息,恢复地方秩序,这需要一批官僚。
而李自成的抢劫完全破坏了他与乡绅士人的关系。没有这些人的支持,是无法完成这项任务的。
而没有这些人的支持,也就无法完成第四项任务:
4.基地
一直以来,都说李自成是流寇状态,这话没错。
刘邦能够上位,是因为有萧何为他维持关中和巴蜀这个后勤基地,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员和粮饷;朱元璋能够高筑墙、广积粮,是因为有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为他经营江浙这片富庶之地。但李自成已经得罪了整个官僚和读书人系统
,他根本不可能建起一套有效的官僚系统。
你不可能靠一帮丘八建起这套系统来维持地方政权的。
军队、财政、官僚系统和坚固的基地都没有,李自成要能长久维持才叫奇怪呢。
而且李自成的军队内部也是一团乱麻,他对付内部的竞争对手如“曹操”罗汝才、袁时中等人,都是靠“杀”解决问题的。这使得罗汝才袁时中等人的部队根本就与李自成离心离德,顺的时候还好,一旦遇到问题,立刻就会崩溃。
至于后来李自成在北京城搞得那次“名垂史册”的“助饷”,将京城的无数达官显贵抓起来的“助饷”行动,则是李自成财政危机的高潮。并不完全是李自成的军队军纪散乱,也不完全是因为“贪”,因为李自成欠饷的程度可能也就比崇祯好一点而已。
5.低估了八旗和关宁铁骑的威力
打惯了战斗力低下、为欠饷所苦的关内二三流明军的李自成,遇到明军精锐关宁铁骑、正在战斗力巅峰的八旗军队,显然是慌了手脚。
而且在撤退时也缺乏策略,直接跑回陕西,从北京到陕西中间的山西、河北等地全交给了投降的明军和罗汝才等人的部队。
这些军队尤其是原来的明军,本来在李自成军中就受到歧视,李自成一败,干脆就直接降了老上司老伙计,比如吴三桂、洪承畴等人。这下李自成真的是输了个稀里哗啦,一江春水向东流,落花流水春去也,只剩个梦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