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首题画诗。西作中没有而诗中又出现了的景物是什么?
《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首题画诗。西作中没有而诗中又出现了的景物是河豚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春江晚景画须题诗,讲究款式,早已成了我国绘画史上的传统习惯和共同的审美兴趣。不但画须配诗,才算一幅作品的完整构成,才能显示它的艺术价值;而且对题画诗的要求也特别严格,包括书法和题写款式在内。画好诗不好,好画也会因之减色,甚至于弄成“佛头着粪”,全体遭受损坏。因此,精于此道的人认为:作画难,题画诗尤难,以其局限更大,难于自由舒展的缘故。这首鸭戏图上的题诗,所以获得古今人的普遍赞誉,从诗句看:画面有岸头青竹,江上鸭戏,稀疏桃花,短密萎蓄和浅生着的几丛芦芽。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是作了表现的画面形象;而“春江水暖鸭先知”和“正是河豚欲上时”的属于人的心理感觉,则是诉诸视觉的绘画艺术难于使用线条来表现的。苏轼重视原画的结构和布局,从画面主体部分的江上鸭戏和岸头的翠竹红桃,到平沙浅汀的满地萎蓄和几丛芦芽的点缀陪村,都必须在诗行中作一概括,才不离题。
蒌蒿满地芦芽短
但是诗人的眼光并不为原画所团,满足于表面现象的复述和静止拍摄,而是深刻理解了画家的主要创作意图和艺术构思,把惠崇含而未吐,却在画面上有着充分暗示的画外之笔,用了鸭子感知方生春水的暖意,再联想到潜伏于暖流之下的“河豚欲上”的诗句,作了画龙点睛的开掘:即春的葱笼已从冷酷的严冬里诞生。
正是河豚欲上时
从而把原面的精微富意提炼,升华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使人们能在视觉之外的“水暖鸭知、河原欲上”的诗的音响里听到了早春的信息,并且随着生机物动的春之萌动,必然还要发展为阳春烟景的大块文章。这无疑是苏轼题画诗的一个新的创造,丰富了惠崇原画的思想内容。“淡极始知花更艳”。看来画家故意要把万紫千红、鸢飞鱼跃的大好春光掩在《春江晚景》这幅淡薄的纱里,用以唤起人们的强烈悬念和追求,这也许就是诗家常说的“功夫自在诗外”吧!然而此中蕴薪的寓意,并不是所有鉴赏者都能领会完全的,所以东坡的诗笔才轻轻一拨。
主景:鸭
未出现的景物:河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