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语出自什么地方?
出自《荀子.哀公》。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了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如何避免倾覆的危险,《荀子》中给出了明确答案。在引用“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接着谆谆开导说:“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册芦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
统治者要安荣显名,使得水能平稳载舟,就应该平政爱民,隆礼敬士,尚贤使能。荀子认为,这些对统治者来说,都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长治久安之策。
相关故事:
战国时,邯郸籍著名思想家荀况,在他的不朽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说:统治者像是一条船,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掉则
唐贞观后期,魏征在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说: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水能载船也能翻船,所以应该高度谨慎。
唐太宗对荀子灶姿掘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他在《论政体》一文中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魏征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们的这一光辉思想,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接受。对历代统治者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
成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载舟覆舟”便源于荀子、魏征和唐太宗谈论君隐核与民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故事。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意思是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也能使船沉没。
原首吵桥句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意思是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载船,水能翻船碰基。您从这个方面来想想危险,那么危险感哪会不到来呢?
水能载舟者猛亦能覆舟对后世的启发。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这一光辉思想,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接受。对历代统治者尊重民情民意,执政为民,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这句话的含义很直白,就是把一个政权看作“舟”,而百姓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