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上重名的名人,他们都有哪些?你知道吗?
汉朝有个大臣,叫冯唐,活着活着就老了。时下有个作家,也叫冯唐,写着写着就火了。
这是两个重名的古今人物——
西汉之冯唐,因为直言,得罪了汉文帝,被晾一边好多年。等到汉武帝征贤时,老冯再次被举荐,惜乎已是八九十岁的老棺材了。武帝没办法,只好任命其子冯遂为郎,代冯唐出征匈奴。后来,王勃写了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把他重新带火;苏轼词“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又使得“冯唐”声名远播,成为“老来难得志”的代名词。
今日之冯唐,是个笔名,本叫张海鹏,一人角色横跨三界:“70后”作家、妇科博士、大企业军师。这个冯唐,是否因为两千年前冯唐而改名,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新名字对他出名是有帮助的。只要稍有点文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冯唐”的典故。
历史上,因为推崇古人而改名的,不在少数。比如司马相如,之前叫司马长卿,因为仰慕战国蔺相如,而改名为司马相如。待他“赋”甲天下,新名字叫得呱呱响,旧名字倒没几人记得了。不仅如此,改名后的司马相如,历史地位甚至超越了蔺相如。
当然也有人,是因为工作需要而改名的。如现代先烈李白,原名李华初,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李白”系隐蔽战线工作需要而取。与“床前明月光”的李白相比,一个干革命的,一个写诗文的,两个李白虽混不搭界,却都在历史上留下了声名。
但是后改名字,造成重名,也未必都是讨巧的。 南朝齐国有个叫董蛮的直阁将军。齐武帝公子萧子响履新刺史,邀他相伴,同行荆州。董蛮连连摆手:“殿下啊,您如此疯癫,我怎敢跟您后面混呢?”萧子响说:“你丫敢说这话,证明你自己才很蛮很疯癫了!”武帝萧赜得知,更为不悦,发了个调头:“这家伙名蛮,一点不文雅含蓄,我看还是改叫仲舒好了!”皇帝一句话,董蛮成了董仲舒。有好事者拿大儒董仲舒作比,让董蛮发表改名感言。董自豪不已:“昔日仲舒,自己起的名,纯属自娱自乐;我这个仲舒不一样,天子封的,自然霸气侧漏!” 可是,这个董蛮董仲舒,在之后的史书中几乎销声匿迹。当然,他得感谢南宋洪迈。要不是《容斋随笔》记了几句,后世可能都不知道有这号人。
跨朝代的人物重名,后一人顶多被拿来开开涮,兴许还能赚点人气。可同朝代的人重名,就不免闹出尴尬了。好在我们是一个具有娱乐精神的民族。 写过《石灰吟》的民族英雄于谦,从小即才华出众。14岁那年,他赴杭州赶考,碰巧主考官名“虞谦”。考前点名,主考官连叫三声“于谦”,于谦皆不应。主考官火了,对着于说:“喊你名字,为嘛不应?”于谦恭敬地说:“没想到和您这大考官同名,我不敢回答呀!”主考官笑笑,吟了一联:“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魏无忌是战国时“窃符救赵”的信陵君,长孙无忌是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考官藉此宽慰于谦,言下之意是你不要顾忌。于谦一听,灵机一动,对了下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拿文采斐然的司马相如,与“完璧归赵”的蔺相如作比,于谦的接联既表达自谦,也暗含超越前人的抱负。不知郭德纲的搭档、相声演员于谦,若生在明朝,是不是也有同样横溢的才智。
清初两江总督于成龙,以廉政出名,被誉为“天下第一廉吏”。在他22岁时,诞生了另一个“于成龙”,此人后来官至江宁知府。由于都处于康熙时代,为了便于区分,人们习惯叫廉吏“大于成龙”,把江宁知府唤作“小于成龙”。
李密,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隋末天下大乱时,李密成为瓦岗军首领,屡败隋军。西晋名人李密师从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