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爱林徽因

 我来答
爱创文化
2022-06-17 · TA获得超过9502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4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16万
展开全部
理想的我老希望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

——林徽因

书的名字叫做《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不过其实并没有什么干系,只是取了一句响亮的话,就好像老舍文集会取名叫做《茶馆》,而实际上茶馆只是书里收录的所有文章之一,而对于这本林徽因文集而言,甚至根本不牵扯到四月天的一切。没有弄错的话,那是林徽因一首声名远播的诗,名字写着繁复,高晓松提起她每爱称先生,我就也写作先生吧。先生有一首声名远播的诗,名叫《你是人间四月天》,但不在建筑卷里,在林徽因文集的上卷——文学卷里收录,我们有一本,在雯儿那里。

建筑卷是下卷,收录了大量先生研究建筑的文章,毕竟在知性才女和民国女神之上,她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身份,民国建筑学两位大师之一。也正是这个身份,成其不朽,成其神韵所在。

因为专业是工程管理,多少和建筑扯得上一点关系,加上偶然对一个设计师处理空间的技巧大为折服,对建筑这个命题,很有一些兴趣。在雯儿说建筑卷读不懂的时候,便很有兴致地拿来读了。

今年的生活似乎没有从前那么紧张了,自己处理生活中种种问题的技能见长,完成之后似乎还剩下了一点时间,剩下了一点脑子一点心,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读书。我并不是一个有多么强大自制力的人,所以凡要读的书,总是须有一点兴趣的,有点类似我对爱情的观点,所有的爱情都值得认真经营,但在最初,是须有一点心动的。

事实证明倘没有这一点心动,还真的恐怕坚持不下来了。书的前半本读的很慢,也大量地读不懂。先生和先生的先生,哈哈,好吧,梁先生。先生和梁先生都是中国古建筑的专家,据说梁先生是受先生的影响,才投身了这个领域的,但是总的感觉,先生在建筑方面的造诣,其实并不如梁先生。又或许是感于意中女神的激励,才会耿耿地埋头于建筑这个领域,一生不改。个中或有某些先生与先生的灵魂交流浪漫桥段,这个就不得而知了,哈哈跑题了。

看我读得很痛苦,雯儿说看不懂就跳过去,我却不大想。虽然知道自己只是在一个一个地读汉字,并不能串成一句人话,甚而大量句子中汉字也认不全的,但是始终觉得读下了就自然入了心。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相信我多次读到这样的句子之后,哪怕仍然不能弄懂,它也或多或少会在我心中留下一些奇妙的痕迹,沾染一下先生大才,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虽然这样说,但并不是所有都读不懂,大半本读完,还是了解了先生对于建筑灵魂的基本要素的裁定。在这一点上先生和梁先生观点一致,在我感觉中这样的裁定似乎更加偏向一些梁先生的风格,毕竟两个人在一起,互相总会有一些对方的东西在灵魂中存在。

好的建筑,特点有三,实用、坚固和美观。前两点不说,美观这一点让我深有感触。先生始终认为,一个建筑美观的所在,必要是其结构不可缺少的所在,而不能仅仅是美观的所在。孔子说,君子不器,大体是同样的道理。例如屋子角上的弯弯翘起的飞檐,曲线玲珑,却不影响整个建筑风格的稳重。而飞檐的存在,一方面是为了减少遮挡檐下窗前的日光,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落雨时雨水飞溅,积存的雨水会顺着飞檐的翘曲斜上跃出,成一条弧线,这样才叫做一种美。又如屋脊六兽实际上是屋顶结构上的固定铆钉,镂空雕花的木窗实际是在没有玻璃的年代为屋中增加日光,种种存在必须有它存在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为了美观,这才是好的建筑,这才是灵魂所在。

每每遇到一处建筑,处心积虑地做单纯装饰,先生必要鄙夷一句,几无例外。我还记得大学时我床头上挂着一幅字,君子不器,原先并不完全懂这话,现在能懂了。我又想到人,偶尔纠结,关于外貌这件事,当前世间,让自己好看一些毋庸置疑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可是要怎么样才不算是过分在意外貌呢,是否也要每个美观的所在都不仅仅是美观的所在呢?哈哈,没有细想,算了不说。

毕竟建筑与人不同。这世界上也并不是没有可以单纯是美观的存在,郭德纲常说,不要老想着教育人,先搞笑吧,不搞笑就太搞笑了。毕竟郭德纲存在的第一要义是娱乐大众,而建筑的第一要义并不是美观。写到建筑这个概念,先生下笔之间隐隐有种神圣感,能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生发出一种神圣感,在当下也是少有了。每一份职业都值得付出虔诚,只是我们这个时代略有些急躁了。先生说美观者要“具有合理的权衡……要呈现稳重,舒适,自然的外表”,不仅想起聒噪一时的裤衩楼、比萨斜塔楼种种,提笔在旁边写下“当今建筑,未免哗众取宠”。

然而在今天,新奇了就能火,火了就有流量,而流量是决定收益的根本,这大体是罗胖那套哲学的一种观点。我是很喜欢罗胖的,我也承认这个道理的正确性,但是当今世界无大家,又岂不是一个事实呢?我想若我有天要有所成就,一定要稳稳重重,堂堂正正,用最传统的方式,得最踏实的果。

前半本艰涩,然而整体是越读越轻松的,写完了古建筑纲要,先生大体分析了一下北京。钟楼鼓楼后海什刹海,看得饶有兴趣,时时抄起笔来咂摸,觉得可以作为以后去北京玩儿时顶好的谈资。

写完北京古建筑分布,建筑卷部分基本收工,后续几十页,是书信附录,与建筑毫无关系,想来是上下卷共同的附录。这一截看得最是妙趣横生,心驰神往。

这里不再把她当作大师来看,毕竟和建筑无关了,只当作一个人,不再叫先生,叫她林徽因。

想要了解一个人,看她的文章未必真能看出本性,毕竟文章写给天下人看,文人总还是要有斟酌挑选。但是书信就不同,真情流露,就好象她就坐在你身边细声细语地说,一伸手就摸到她。

看林徽因书信里文字,驾驭能力极强,好似老工匠手里一把小刀,轻抹慢挑,把多细腻的情绪都淋漓刻画出来,不能说不是一种享受。

她讲徐志摩托她送曼殊斐尔姐姐东西,她自己写着:“渠眷念K.M.之情直转到她姐姐身上,真可以表示多情厚道的东方色彩,一笑。”这句直看得我前仰后合,乐不可支。“一笑”两个字我也用过,多是用来表达自己没有什么所谓,在她这里,“多情”和“厚道”两个词由一个女人嘴里说出,已均不算什么好词,再加上最后一个“一笑”,真是感觉一抹飞醋腾空而起,仿佛一个白眼从书页里悠然飘出。哈哈哈哈哈,逗死我了。

后来写和书信里对方错过见面,说:“大驾刚北返,尚未得晤面,怅怅。迟日余夫妇当同来领教。”字字精巧,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舒服极了。感叹完之后又在定在“怅怅”两个字上看了一会儿,林徽因偶尔用叠字,不多,但用得很动人。在整齐无比的句式中蓦然一个“怅怅”,不合文法,但表意通畅,玩闹卖萌意味十足,却也是笔力深厚才能为之。

林徽因对生活有细腻的感触,我始终觉得这一点难能可贵。古人常有,读诗词能懂,只要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真正的佳句又何尝不是真情流露,真正的诗人何尝不是一身的真性情。车马愈快,时光愈轻。已经越来越少有人,对生活有什么细腻的感触了,所以难能可贵。战乱年代,林徽因流离到二哥沈从文的故乡,沅陵。一个地方有一个人的气息,我也曾有过这种感觉。林徽因说爱极了沅陵城。沅陵的风景,沅陵的城市,沅陵的人物,她忘却了零落苦难,悲伤哀愁。那封信是她战乱中情绪最好的一封信,末尾写着“无限亲切的感觉,因为我们在你的家乡”。一个女人的温柔情愫,不过如此。

写在最前面那段“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是林徽因回想少年时在异国寂寞苦闷的时光,读到这里已经完全拉下神坛,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模样。的确如此,每个女孩都做着这样的梦,更何况是一个情感细腻,心思灵巧的女孩。

再然后读到一句“人活着的意义基本的是在能体验情感”,她不只一次说道,希望能拥有“横溢情感”的生活。惊奇的事,这话我竟不是第一次听到。第一次听到是我小学的一个同学,一个很聪明的男生,说人生的意义,就是要尽可能地体验所有的情感。时光太过遥远,我对他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可是这句话当时入了心,我至今还记得清楚,也曾经深以为然。可是走到今天,生活中重要的东西很多,再也不会有这种想法。读完这句,我说我能够理解为什么林徽因爱徐志摩了,我能够理解她那些错综的恋爱线条,我不欣赏,但我能够理解。提笔划下这句话,旁边标一句“未免小女人脾性”。

心思细腻,感情深重的人,往往不得好死,看林黛玉。所以我常想,幸亏林徽因,嫁了梁思成。倘若徐志摩不那么短命,假使他俩真的在了一起,我想绝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甚至还可能毁了林徽因。当然,只是我个人看法。

战乱一来,无家无国。林徽因是绝对有高洁心性的,有人问她,敌人打进我们这里,怎么办。她毫不犹豫,自然是投江死节。没有这个风格,也枉作一个真性情的人了。但是怕的是,无家无国了,生活呢?林徽因不能忍受异国寂寞苦闷,那么一个没有未来的生活,又要如何依托自我。当然在那个“有人要来爱我”的时候,她才十几岁。而今颠沛流离的时候,被悲苦情绪淹没几遍之后,她心里开始生发一件无关情感无关浪漫与爱的事,她觉得我要做些什么。

看到同龄的孩子,冻饿出征,她发现于战时的国家而言,自己只能是个“不可救药的累赘”,她开始强烈地欲要做些什么,她开始认真地思考“要怎样活着才有法子安顿这一副还未死透的良心?”这话朴素干净,没有文笔精巧,没有情感妖娆,可是这句话,却让我看得舒心不已。林徽因一生成就不用多说,她的价值也将被世代铭记。

林徽因一向被人称作国民女神,而今算是能够明白,也能够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爱她了。我自己在想,林徽因算是一个纯粹的女人,所有女人应有的优点,所有女人应有的缺点,她都有。而她每一处,都能做的淋漓尽致,成精髓,成传奇。甚至连做一个最最朴素的“糟糠”之妻,粥饭柴米,她都可以。

当一个女人把女人做到极致的时候,她自然是值得爱的,也自然会让人忍不住去爱她。但真正让我对她拜服的,却与这些全都无关。真正让我可贵的地方,是她的自我实现,而让这可贵更加可贵的地方,是她本是一个纯粹的女人,却最终实现了最努力的自我实现。

我想,林徽因一路走来,梁思成的温润如玉给了她任性肆意的空间,可也给了她一个坚定踏实的概念。或许当年迎头痛击的战乱,反而对她是一种成就吧,谁又会知道呢。

很期待去读那本文学卷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