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玄宗设置那么多的节度使,究竟是为什么呢?
唐朝起初采取的是均田制,这是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是从北魏开始的。当时的国家手头上有足够多的荒地,可供再分配。可是到了唐朝,情况发生了变化,人口增多了,相反田地大大减少,均田制渐趋破坏,流民、逃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唐玄宗也采取了各种办法,但都没有解决,导致了唐兵制从府兵的征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唐朝有着一个盛世和衰落并存时代——唐玄宗时代。在唐玄宗时代,大唐的国力和世界影响力已经达到大唐的最高顶峰,甚至对天宝年间大唐称之为"盛世"都不为过,在这个时期,大唐不管是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以及人口等方面都是世界顶尖的存在,并且大唐每年产生的经济收入是比当时世界的总和还多出几倍,由此可见那时候的大唐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大哥。
所谓“节度使”,节指的是官员受命时皇帝赐予的旌节,这象征着皇帝将掌管地方军政的权力授予官员,而度则是指节度使可以自行调度,便宜行事。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但他执政的中后期便开始疏于朝政,也就将权力更多的交给自己信任的大臣,如安禄山。安禄山虽然身为外族人,且出身寒微,但凭借自己的机智聪颖和左右逢源而得到了唐玄宗的宠信。
节度使制度的发展也同时让大唐出现尾大甩不掉的现象,因为赡养如此繁多的节度使以及军队,每年的开销用度就是一笔巨大开支。诸边防重镇到底各需要多少兵力,中央政府往往并不十分清楚,当政府分配的兵额不足时,给各地自行就地募兵就成为必然。
但是这些募兵的特点非常鲜明,他们一般都终身从军,兄弟相继,父子相承,世代以军旅为家,而且朝廷也没有这么多的财政支持,所以兵们对藩镇节度使的依赖性也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