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
安德利亚的角色让人感觉十分真实,感觉就是生活在周遭的你我,或者—就是自己。会被周遭的环境影响,进而改变原来的自己,却浑然不觉自己已经有所改变,其实这本书真的可以探讨很多;一开始在应徵工作时面试安德利亚的人说,如果她不来做这份工作,大有其他更想要这份工作的人来得到这份工作,不过我想除了很想要得到这份工作的欲望外,自己本身的能力也重要吧,虽然说一开始进入职场看的是学历,但是在工作上的态度还有能力是更为重要的;虽然米兰达对安德利亚有许多毫无道理的要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磨练也教会了安德利亚很多事情。而其他像是如何在工作与私人时间中作好平衡的分配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想我最佩服安德利亚的一点,便是她最后选择离开这份人人称羡的工作的勇气,即使会被人嘲笑,还是坚持完成自己最初梦想的决心。我觉得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勇气与力量向这麼吸引人的世界说再见,华丽的衣物、参加不完的派对、认识名人的机会、在时尚圈发光发热崭露头角的机会,这对某些对於时尚拥有巨大热情的人们来说是如此可遇不可求的际遇,对安德利亚只为了当小小的专栏作家,而放弃这份工作,可能会气的破口大骂,但这样能够坚持自己的人真的是很厉害。
穿著PRADA的恶魔这本书也有翻拍成电影,书里的叙述大多都是著重於安德利亚的生活和她生活在他周遭的人的情感以及他在RUNWAY发生的事,而电影的部分由安海瑟薇所饰演的安德利亚比起书里头感觉更聪明伶俐,也比较著重安德利亚在RUNWAY中的改变还有她的心路历程,有一次我看到穿PRADA的恶魔的幕后特辑时,安海瑟薇以安德利亚的角度说:「也许你曾想像过要解救这个世界,让它变得更好,但你会发现,或许这个世界并不希望被解救,你得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我觉得这句话说的真的很有道理,但接下来呢?有些人选择融入世界,有些人则像安德利亚一样,选择离开这般纸醉金迷的世界。对於梅莉史翠普所饰演的米兰达这个角色,比起书里的坏人作风,电影里比较著重在刻画她的个人的情感,在最后参加时尚派对的那一段,米兰达对安德利亚露出了他脆弱的一面,安德利亚看见了他原来认为冷酷无情的老板的另一面,她突然觉得它的老板其实是非常可怜的,人们只看的见他成功的样子,然而在成功之下,他失去了什麼却无人过问;不论想要得到什麼,等价的牺牲也是必要的吧,在米兰达事业如此成功之下,他牺牲的是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互动。在看完这本书之后让我不禁开始思考,如果我是安德利亚,在这样繁华的世界,我会选择做自己还是沉沦在那美丽世界呢?
二
电影《穿PRADA的恶魔》观后感
因为朋友推荐,这几天看了一部电影《穿PRADA的恶魔》,在一览时尚之余,有些小小的感触。
时尚究竟是什么?相信米兰达在安德丽亚面对两条蓝色腰带,两条我们这样的凡胎肉眼观之近乎相似的腰带发出窃笑时,那不动声色的教诲来得最为贴切∶
时尚决定你的生活,而每个人都是时尚的一部分。物质化的社会里,你我都深陷其中,无法跳出。
那一刻我也很无语,说实话我也没看出来那两条腰带到底有多大的不同。深受传统教育的我,多年来和时尚总是没沾上多少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以后呢?我是不是应该学着去品味生活,而不是和过去20多年一样的生活下去呢?多学习吧,社会上有的是需要我学的,慢慢来吧。。。但是品味生活绝对不是奢侈浪费!
影片初看上去有点像是灰姑娘的故事,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安德莉娅,被著名的时尚杂志聘用为主编助理,然而却与这里的环境格格不入,最后为了证实自己的能力而改变,然而却因改变而失去了原有的生活,而且在工作中看到了那些金字塔顶端的人们丑恶而脆弱的一面。最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然而最终的回归在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的选择,虽然在风光的外表下隐藏着阴暗的现实,但对于在社会中征战拼杀的人们又有多少不是穿PRADA的恶魔.也许他们是穿DIOR的恶魔,穿CHANEL的恶魔,但不论他们穿着什么,在现实中他们都扮演着恶魔的角色。
在最后当女主角看穿阴谋,推开另一侧车门的同时,她也选择了另一种生活。而谁又能保证在现实中有多少人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呢,也许她们会变成另一个恶魔,因为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我们可能都曾经为了别人迷失过自己,但是只要自己心底的那份真挚存在,终有找回来的一天。
女主角和另一个主编助理的职场较量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职场上的一切,在利益面前似乎没有道德可言,但是,往往对立的虽然是冤家,难忘的也终究是对手。我想这就应该是独孤求败的无奈吧。
最后借用一段话---如果你仅仅是想看一场精彩无比的时尚秀,不可错过这部影片,因为它有着前所未有的繁复与华彩;如果你想在稍显疲惫的时刻,把所有关于职场的不平衡与郁结一扫而空,你会在这部电影里看到那个自己不敢奢望的身影,因为她是你个人梦想所能承载的绝对高度,你一直在追求那种洒脱和透漏着不真实的执着;而如果你仅仅是想一探其中的美丽与曼妙身姿,更是不可错过这无处不在的视觉奇观。
三
在大卫·弗兰克编导的美国剧情片《时尚女魔头》的剧末,安德莉娅从顶级时装杂志社《天桥》总编米兰达工作助手的诱人职位辞职,循着自己做记者的理想去一家报社应聘,报社主编刚刚收到米兰达发来的传真,她说“在她所有的助理里,安德莉娅是到目前为止最让她失望的,而且,报社主编如果不聘请安德莉娅,就是最大的傻瓜”——典型的美国喜剧式幽默。
美国的很多剧情片经常给人带来深厚的回味,从那些情理兼备、细节精致、谈吐幽默、诱导启发的意识风格中,观众真正领略到美国电影艺术的高度,美国电影对于人性的深入诠释已经成为最打动观众的力量——人性无国界,美国的电影艺术也因之走向全球。
《时尚女魔头》三分之二的篇幅为我们展现米兰达这个在时尚圈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与她的工作助手安德莉娅的冲突和互动,同时铺叙性的穿插以安德莉娅与男友、同事、朋友的冲突和互动,共同为最后三分之一篇幅影片高潮的来临打下伏笔。米兰达的生活奢侈得离谱加夸张,米兰达对工作投入全部、忘记一切,米兰达对安德莉娅颐指气使、居高临下甚至视若无物——她似乎安德莉娅这个助手看作一个“机器人”,但当安德莉娅冒犯自己时则记得要给她施加更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精神上予以报复。这些都加强了米兰达作为一个“女强人”“霸道的女权主义者”的形象,她以自己的工作中的冷酷压力折磨安德莉娅的同时,逐步也开始改造安德莉娅的人生,安德莉娅越来越习惯于成为米兰达的一个没有自由、随叫随到的附庸,虽然她因此得到了地位、享乐、奢华、鲜花、光环,但也失去了生命的独立、时间的自由甚至纯洁的友情和爱情。
安德莉娅适应了米兰达的要求也意味着丧失独立和自我,她作为米兰达的“附庸”必须随时应付各种难缠的、突然的、艰巨的新任务,必须牺牲给男朋友过生日的时间去陪伴米兰达,必须在米兰达出席豪华晚会前花费整晚时间背诵佳宾资料以便在晚会现场及时提醒米兰达即将和她握手寒暄的是什么人。。。。。。
正当一切似乎就绪,一场最后的冲突迫使安德莉娅在独立自由和荣华富贵之间作出选择。在米兰达和安德莉娅参加的法国巴黎时装界盛会上,一场利益和权力的将硬盘推向高潮。为了保护自己在《天桥》杂志的地位,米兰达一面与《天桥》杂志老板摊牌,威胁一旦更换自己的主编将带走大量的业务骨干独立创业,一面推荐可能替代自己的人出任另一个诱人的位置——虽然她事先已经向自己一个最得力的副手承诺推荐他,但为自保米兰达选择了食言。结果,米兰达维护了自己的权势,并且也感激安德莉娅善意的、不顾一切的提前告知自己可能被替换,她认为安德莉娅是和自己很相似的人,但眼观全部这一切过程的安德莉娅最终无法认同米兰达的观点——她重要看清了所谓奢华的时尚圈背后的阴谋、背叛和冷漠、堕落,她决心离开米兰达,离开曾经一度让她迷失的纸醉金迷的生活,去挽回自己和男友的爱情,回归自己成为一个记者的理想。
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米兰达的角色令我更为震撼。她自己被对工作的专注引入一条忽视他人、忽视生活、忽视外部的高度自我化的“歧途”,可是影片也提醒我们对于“歧途”之歧的怀疑:如果从同事、家庭的角度看,米兰达确实引发了情感的失衡,她是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女强人;如果从事业和时尚界的角度,米兰达则确实引发了持续经年的时尚风暴,以她的执著、忘我、忘他的投入,切实的创造出赋予人类的价值。米兰达更接近于一个在事业和生活、诚实与阴谋、情感和冷漠、自我和他人之间辗转徘徊、斗争不已的矛盾人物,她最终成功的维护了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未偿不关上了一条让自己回归人性的救赎之路呢?看完这部影片,会让一些真正深入思考的人产生些须的失落甚至迷惘,因为片中彰显的崇尚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主题之外,也隐藏着一个事业至上主义的模糊主题——事实上影片也并没有真正试图将米兰达描绘成一个面目可憎的“女魔头”,至少我们看完全片后不会觉得米兰达非常非常的讨厌,至少我个人甚至对于她的无物无她的个人主义境界甚至产生了一些欣赏和羡慕。
《时尚女魔头》一片在轻松的剧情中引导着人们对于生活、职业、爱情、友情的思考,更不见斧斫之痕的在轻描淡写之间引发人们对于个人主义、女权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的思索。深刻思想内涵是电影艺术不灭的主题,我们可以从美国电影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思想的张力,更在于这些美妙的效应都伴随以那么自然的、不做作的表现形式,思想内涵对观众的渗透和打动发生得那么顺势和无形。
五
“非时尚人士谢绝观赏本片”这是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本片的两个女主角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是美丽的安妮.海瑟薇,另一个是演技派的梅丽尔.斯特利普。所以我在第一时间观看了本片。
这部改编自Lauren Weisberger同名小说的电影,犹如一场时装晚宴,或者是剧情版的米兰时装周,教导女人们——只有穿上高跟鞋才能将地球和男人才在脚下的女权教条……这是一部时尚,而非电影的——电影。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一部土鸡变凤凰,灰姑娘变成白雪公主的电影。不过看完后还是值得思索一下的。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作为时尚届呼风唤雨人物的Runaway的首席主编,米兰达在时尚界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拂远无疆的境界,看她那一出场人人敬而远之的气势啊……但是最后在巴黎决定与丈夫离婚后,那种不施粉黛的苍老、无助和脆弱告诉我她依然是个女人......事实上,铁娘子的内心同样有女人的一面。平凡也是她想要的。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她已经是这个圈子的人,不可能退出,也不允许她退出,所以当她再次与Andy邂逅,先是一言不发的板着脸侧进车内,然后便摘下眼镜,向着Andy离去的方向,会心一笑,便再次戴上Dior的眼镜,低声对司机一声令下:“GO!”我看到了她对Andy终于认识到了什么才是人生的目标感到欣喜和安慰。其实这是她自己的梦想,Andy帮她实现了......
平凡、真实才是人生的真谛
安德利亚的角色让人感觉十分真实,感觉就是生活在周遭的你我,或者—就是自己。会被周遭的环境影响,进而改变原来的自己,却浑然不觉自己已经有所改变,其实这本书真的可以探讨很多;一开始在应徵工作时面试安德利亚的人说,如果她不来做这份工作,大有其他更想要这份工作的人来得到这份工作,不过我想除了很想要得到这份工作的欲望外,自己本身的能力也重要吧,虽然说一开始进入职场看的是学历,但是在工作上的态度还有能力是更为重要的;虽然米兰达对安德利亚有许多毫无道理的要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磨练也教会了安德利亚很多事情。而其他像是如何在工作与私人时间中作好平衡的分配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想我最佩服安德利亚的一点,便是她最后选择离开这份人人称羡的工作的勇气,即使会被人嘲笑,还是坚持完成自己最初梦想的决心。我觉得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勇气与力量向这麼吸引人的世界说再见,华丽的衣物、参加不完的派对、认识名人的机会、在时尚圈发光发热崭露头角的机会,这对某些对於时尚拥有巨大热情的人们来说是如此可遇不可求的际遇,对安德利亚只为了当小小的专栏作家,而放弃这份工作,可能会气的破口大骂,但这样能够坚持自己的人真的是很厉害。
穿著PRADA的恶魔这本书也有翻拍成电影,书里的叙述大多都是著重於安德利亚的生活和她生活在他周遭的人的情感以及他在RUNWAY发生的事,而电影的部分由安海瑟薇所饰演的安德利亚比起书里头感觉更聪明伶俐,也比较著重安德利亚在RUNWAY中的改变还有她的心路历程,有一次我看到穿PRADA的恶魔的幕后特辑时,安海瑟薇以安德利亚的角度说:「也许你曾想像过要解救这个世界,让它变得更好,但你会发现,或许这个世界并不希望被解救,你得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我觉得这句话说的真的很有道理,但接下来呢?有些人选择融入世界,有些人则像安德利亚一样,选择离开这般纸醉金迷的世界。对於梅莉史翠普所饰演的米兰达这个角色,比起书里的坏人作风,电影里比较著重在刻画她的个人的情感,在最后参加时尚派对的那一段,米兰达对安德利亚露出了他脆弱的一面,安德利亚看见了他原来认为冷酷无情的老板的另一面,她突然觉得它的老板其实是非常可怜的,人们只看的见他成功的样子,然而在成功之下,他失去了什麼却无人过问;不论想要得到什麼,等价的牺牲也是必要的吧,在米兰达事业如此成功之下,他牺牲的是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人与人之间的亲密互动。在看完这本书之后让我不禁开始思考,如果我是安德利亚,在这样繁华的世界,我会选择做自己还是沉沦在那美丽世界呢?
二
电影《穿PRADA的恶魔》观后感
因为朋友推荐,这几天看了一部电影《穿PRADA的恶魔》,在一览时尚之余,有些小小的感触。
时尚究竟是什么?相信米兰达在安德丽亚面对两条蓝色腰带,两条我们这样的凡胎肉眼观之近乎相似的腰带发出窃笑时,那不动声色的教诲来得最为贴切∶
时尚决定你的生活,而每个人都是时尚的一部分。物质化的社会里,你我都深陷其中,无法跳出。
那一刻我也很无语,说实话我也没看出来那两条腰带到底有多大的不同。深受传统教育的我,多年来和时尚总是没沾上多少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以后呢?我是不是应该学着去品味生活,而不是和过去20多年一样的生活下去呢?多学习吧,社会上有的是需要我学的,慢慢来吧。。。但是品味生活绝对不是奢侈浪费!
影片初看上去有点像是灰姑娘的故事,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安德莉娅,被著名的时尚杂志聘用为主编助理,然而却与这里的环境格格不入,最后为了证实自己的能力而改变,然而却因改变而失去了原有的生活,而且在工作中看到了那些金字塔顶端的人们丑恶而脆弱的一面。最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然而最终的回归在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的选择,虽然在风光的外表下隐藏着阴暗的现实,但对于在社会中征战拼杀的人们又有多少不是穿PRADA的恶魔.也许他们是穿DIOR的恶魔,穿CHANEL的恶魔,但不论他们穿着什么,在现实中他们都扮演着恶魔的角色。
在最后当女主角看穿阴谋,推开另一侧车门的同时,她也选择了另一种生活。而谁又能保证在现实中有多少人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呢,也许她们会变成另一个恶魔,因为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我们可能都曾经为了别人迷失过自己,但是只要自己心底的那份真挚存在,终有找回来的一天。
女主角和另一个主编助理的职场较量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职场上的一切,在利益面前似乎没有道德可言,但是,往往对立的虽然是冤家,难忘的也终究是对手。我想这就应该是独孤求败的无奈吧。
最后借用一段话---如果你仅仅是想看一场精彩无比的时尚秀,不可错过这部影片,因为它有着前所未有的繁复与华彩;如果你想在稍显疲惫的时刻,把所有关于职场的不平衡与郁结一扫而空,你会在这部电影里看到那个自己不敢奢望的身影,因为她是你个人梦想所能承载的绝对高度,你一直在追求那种洒脱和透漏着不真实的执着;而如果你仅仅是想一探其中的美丽与曼妙身姿,更是不可错过这无处不在的视觉奇观。
三
在大卫·弗兰克编导的美国剧情片《时尚女魔头》的剧末,安德莉娅从顶级时装杂志社《天桥》总编米兰达工作助手的诱人职位辞职,循着自己做记者的理想去一家报社应聘,报社主编刚刚收到米兰达发来的传真,她说“在她所有的助理里,安德莉娅是到目前为止最让她失望的,而且,报社主编如果不聘请安德莉娅,就是最大的傻瓜”——典型的美国喜剧式幽默。
美国的很多剧情片经常给人带来深厚的回味,从那些情理兼备、细节精致、谈吐幽默、诱导启发的意识风格中,观众真正领略到美国电影艺术的高度,美国电影对于人性的深入诠释已经成为最打动观众的力量——人性无国界,美国的电影艺术也因之走向全球。
《时尚女魔头》三分之二的篇幅为我们展现米兰达这个在时尚圈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与她的工作助手安德莉娅的冲突和互动,同时铺叙性的穿插以安德莉娅与男友、同事、朋友的冲突和互动,共同为最后三分之一篇幅影片高潮的来临打下伏笔。米兰达的生活奢侈得离谱加夸张,米兰达对工作投入全部、忘记一切,米兰达对安德莉娅颐指气使、居高临下甚至视若无物——她似乎安德莉娅这个助手看作一个“机器人”,但当安德莉娅冒犯自己时则记得要给她施加更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精神上予以报复。这些都加强了米兰达作为一个“女强人”“霸道的女权主义者”的形象,她以自己的工作中的冷酷压力折磨安德莉娅的同时,逐步也开始改造安德莉娅的人生,安德莉娅越来越习惯于成为米兰达的一个没有自由、随叫随到的附庸,虽然她因此得到了地位、享乐、奢华、鲜花、光环,但也失去了生命的独立、时间的自由甚至纯洁的友情和爱情。
安德莉娅适应了米兰达的要求也意味着丧失独立和自我,她作为米兰达的“附庸”必须随时应付各种难缠的、突然的、艰巨的新任务,必须牺牲给男朋友过生日的时间去陪伴米兰达,必须在米兰达出席豪华晚会前花费整晚时间背诵佳宾资料以便在晚会现场及时提醒米兰达即将和她握手寒暄的是什么人。。。。。。
正当一切似乎就绪,一场最后的冲突迫使安德莉娅在独立自由和荣华富贵之间作出选择。在米兰达和安德莉娅参加的法国巴黎时装界盛会上,一场利益和权力的将硬盘推向高潮。为了保护自己在《天桥》杂志的地位,米兰达一面与《天桥》杂志老板摊牌,威胁一旦更换自己的主编将带走大量的业务骨干独立创业,一面推荐可能替代自己的人出任另一个诱人的位置——虽然她事先已经向自己一个最得力的副手承诺推荐他,但为自保米兰达选择了食言。结果,米兰达维护了自己的权势,并且也感激安德莉娅善意的、不顾一切的提前告知自己可能被替换,她认为安德莉娅是和自己很相似的人,但眼观全部这一切过程的安德莉娅最终无法认同米兰达的观点——她重要看清了所谓奢华的时尚圈背后的阴谋、背叛和冷漠、堕落,她决心离开米兰达,离开曾经一度让她迷失的纸醉金迷的生活,去挽回自己和男友的爱情,回归自己成为一个记者的理想。
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米兰达的角色令我更为震撼。她自己被对工作的专注引入一条忽视他人、忽视生活、忽视外部的高度自我化的“歧途”,可是影片也提醒我们对于“歧途”之歧的怀疑:如果从同事、家庭的角度看,米兰达确实引发了情感的失衡,她是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女强人;如果从事业和时尚界的角度,米兰达则确实引发了持续经年的时尚风暴,以她的执著、忘我、忘他的投入,切实的创造出赋予人类的价值。米兰达更接近于一个在事业和生活、诚实与阴谋、情感和冷漠、自我和他人之间辗转徘徊、斗争不已的矛盾人物,她最终成功的维护了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未偿不关上了一条让自己回归人性的救赎之路呢?看完这部影片,会让一些真正深入思考的人产生些须的失落甚至迷惘,因为片中彰显的崇尚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主题之外,也隐藏着一个事业至上主义的模糊主题——事实上影片也并没有真正试图将米兰达描绘成一个面目可憎的“女魔头”,至少我们看完全片后不会觉得米兰达非常非常的讨厌,至少我个人甚至对于她的无物无她的个人主义境界甚至产生了一些欣赏和羡慕。
《时尚女魔头》一片在轻松的剧情中引导着人们对于生活、职业、爱情、友情的思考,更不见斧斫之痕的在轻描淡写之间引发人们对于个人主义、女权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的思索。深刻思想内涵是电影艺术不灭的主题,我们可以从美国电影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思想的张力,更在于这些美妙的效应都伴随以那么自然的、不做作的表现形式,思想内涵对观众的渗透和打动发生得那么顺势和无形。
五
“非时尚人士谢绝观赏本片”这是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本片的两个女主角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是美丽的安妮.海瑟薇,另一个是演技派的梅丽尔.斯特利普。所以我在第一时间观看了本片。
这部改编自Lauren Weisberger同名小说的电影,犹如一场时装晚宴,或者是剧情版的米兰时装周,教导女人们——只有穿上高跟鞋才能将地球和男人才在脚下的女权教条……这是一部时尚,而非电影的——电影。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一部土鸡变凤凰,灰姑娘变成白雪公主的电影。不过看完后还是值得思索一下的。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则是作为时尚届呼风唤雨人物的Runaway的首席主编,米兰达在时尚界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拂远无疆的境界,看她那一出场人人敬而远之的气势啊……但是最后在巴黎决定与丈夫离婚后,那种不施粉黛的苍老、无助和脆弱告诉我她依然是个女人......事实上,铁娘子的内心同样有女人的一面。平凡也是她想要的。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她已经是这个圈子的人,不可能退出,也不允许她退出,所以当她再次与Andy邂逅,先是一言不发的板着脸侧进车内,然后便摘下眼镜,向着Andy离去的方向,会心一笑,便再次戴上Dior的眼镜,低声对司机一声令下:“GO!”我看到了她对Andy终于认识到了什么才是人生的目标感到欣喜和安慰。其实这是她自己的梦想,Andy帮她实现了......
平凡、真实才是人生的真谛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给你找了两篇:
如果一定要靠出卖灵魂和不断的背叛来获得成功和优越的生活,那么我宁愿选择平凡和贫穷。若是以前,我一定会这么说。可是现在,现实教育了我,恶魔不是谁都能做的来的,哭着喊着追着撒旦将灵魂双手奉上的,撒旦不一定看得上。
《时尚女魔头》(《The devil wears in Prada》)告诉我做一个恶魔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聪明,勤奋,肯吃苦,还要狠心,对于绊脚石一律踢开,管他有辜无辜,来不得半点慈悲。但是,注意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实力,这年头干什么都要讲本钱,连当恶人也是。
女魔头米兰达是全美最昂贵的时尚杂志《runway》的女主编。她时髦、耀眼、有品味,一把年纪了还美丽非凡、与众不同,在整个时尚界呼风唤雨,无数的设计师、摄影师、模特、销售商唯她的马首是瞻。同时她却冷漠、傲慢、坚硬和没有丝毫同情心。这个女人以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用轻视挖苦和各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折磨她的助理,一个土气但是同样聪明坚韧的姑娘安迪。要她立刻在飓风之夜为她订当晚的机票。要她搞来未出版的《哈利·波特》给她的一对顽劣到可怕的双胞胎……但是出人意料的事总是发生,各种不可能被安迪一一拆解。安迪还在最短的时间里变得和她一样时髦和耀眼,受到时尚男人、帅哥作家不懈追求。米兰达立刻另眼相待,美国人就这点好,只认实力不认人。但是成功需要代价,撒旦会用一个甜蜜的吻来吸走你的灵魂。要继续向前,过上人人羡慕的生活,安迪也必须像米兰达那样坚硬和寡情。米兰达要安迪代替同事艾米丽去巴黎,而且必须亲口告诉艾米丽,否则就将在整个出版界混不下去。然而去巴黎却是倒霉的艾米丽最美好的梦想。这大概就是坏人腐化一个好人的时候常用的最后一招,对垂死的人补上最后一枪,让你的手也沾了血,回不了头。作为一个来纽约寻梦的女文青,安迪觉得没有选择,尽管难过,她还是开了这一枪。
在巴黎,安迪意外的看到了眼睛红肿、卸装之后的米兰达。此刻刚刚得知丈夫决定离婚的她,苍白、伤痛,眼中充满泪水与对孩子的愧疚。安迪的眼里渐渐浮出了女人之间理解体恤的点点温情,真诚的问:有什么是我能为你做的呢?米兰达瞬间恢复镇静,平静的答:你的工作。
第二天早上,当安迪得知米兰达即将被解雇,立刻甩开身边的帅哥作家,玩了命的去通知这个对她并不厚道的上司。这已经绝不仅仅是善良那么简单,这是只有女人才能明白的贴心理解和肝胆相照,这是对努力的认可和对实力与职业生命的尊重。
就在这时候,女魔头却再次向安迪展现了她的冷酷和强悍。她为了保住自己,在关键时刻牺牲掉了一直忠心耿耿的纳秋的毕生梦想。安迪开始抵触和反省,可米兰达却说她们是如此的相像,因为对艾米丽的事件里,安迪做了与米兰达相同的选择,那就是:不断向前走。这个华丽的世界就是这样的强食弱肉,你死我活。生活的真相血淋淋的展现在安迪和我们眼前。震撼之后,安迪选择了回归平静朴素、追求理想的生活,并且得到了大家的接纳和原谅。
米兰达是魔鬼么?也许,可是她的美丽、她的优雅、她的顽强,她的智慧,她始终如一、波澜不惊的语气,和她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还有片尾她对着安迪的背影释然赞许的一笑所展现的胸襟,都让我的天平不由自主的向她倾斜。这样的女人就算恶,也恶的直接,恶的坦荡,恶的光明磊落、理直气壮。在一片嫉恨和诅咒得声浪里活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安迪和别人争论说:米兰达确实厉害,可假如他是个男人,就没有人会这么在意她了,这只是她工作的一种方式。
安迪是天使么?她的美丽毫无疑问符合一个天使的标准,可是她的大度和善良,顽强和勇敢,朴素和坦然比她炫目耀眼的美丽更有力量的征服了我们。可是就是这样的天使,也有软弱,也有退缩,也会被虚荣和物质吸引,也有内心的挣扎和厮打。这又使我觉得她的平易和亲近,不可超越又可以追赶。
影片里连像艾米丽这样势利、倒霉、永远不着调的小丑角色都显得细腻有人情味。这场女人之间的战争真是打得硝烟四起,背后又情意甚浓,热闹的紧,感慨之余使人会心莞尔。
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小姑娘,朴素到简陋,来到纽约追梦,最后在获得成功的关头,选择放弃浮华虚荣,过忠于自己内心的生活。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故事,剥开了看俗不可耐,可是却被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安妮.海瑟薇这两个女人演绎的如此动人。套用片中纳秋的话:这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因为你能在里面找到生命的气息。戏里戏外这两个女人我都喜欢,在《时时刻刻》我们体会斯特里普的不凡,在这里则看她的生动。在《公主日记》我们看海瑟薇的生动,在这里我们则体会她的不凡。
我喜欢美国电影,因为里面有一种全民的,朴素的,粗鲁的,野蛮的,平易的,进取的,顽强向上的价值观,坦然面对人性的自私和缺陷,不置身事外,不自命清高,直白的告诉你生活的残酷和无情,之后再坦然的表白自己是多么向往美好和温情。这种坦白和坦然正是我们所缺乏的。
是的,在这个强调个性和人性化的年头,我们说美国电影是浮华的,时髦的,程式化的,是只有美貌没有灵魂的上流社会白痴淑女。好莱坞是名利场,为了追求票房金钱,扼杀了多少人性光辉。可是当我们动不动就以对好莱坞电影表示不屑来提升自己的品味,动不动就摆出一副不被人理解的艺术家姿态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最优秀的电影人才都蜂拥而去?为什么最有力量的资本都如流水一样倾泻而至?为什么那里是全球产量最大的电影基地?为什么我们眼里看不到她的活力和热情?为什么我们求全责备的不允许她有败笔,犯错误?
因为她在至高点,就像米兰达。我们站在远远的地方看她的金属外壳,泛着冷漠坚硬的光,于是我们指责她。那些从她身边败下阵来的人,带着自己的偏狭和实际上是对残酷现实的抱怨,也指责她。于是她的名声坏了。她成了“劳工虐待狂”,报纸因为对她离婚的消息苛酷评价而大卖。如果说她对待安迪的方式是残酷自私,那么我们这种冠以慈悲和正义之名的指责何尝不是人性的软弱和自私?她只不过是身体力行的告诉我们,想要成功就要玩命工作,对于养活我们,给我们尊严和荣誉的事业,我们务必严肃和尊重的对待,而已。
你若真的认为她残酷自私,可以离开她,就像安迪,平静的,认命的,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对于这份职业带来的利益和虚荣无法放手,是对自己已付出的辛苦和代价的不甘心,虽然这点辛苦和代价与米兰达本人所付出的相比或许根本不值一提。我们都是凡人,既没有米兰达的狠辣执着,也没有安迪的通透坦然。所以电影才要演绎米兰达和安迪,因为她们不是凡人,她们都是神的宠儿,她们是恶魔与天使。
还有一篇:
美国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据说已被美国都市白领们奉为“白领生存要诀”,它将纽约白领阶层的时尚生活崭露无遗。我们的都市生活也充满了类似故事:得到不合理想但令人羡慕的工作,近乎被迫的爱上某种工作,为了工作牺牲个人生活和家人幸福,认为这项工作没有自己不行,等等。就好像无法脱身的各种应酬破坏了女主角安吉丽雅的幸福生活时,她对男友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解释就是“我无法选择”。
但如同安吉丽雅的同事所说:“自打你穿上那双吉米周的鞋,你的灵魂就已经被卖掉了。”吉米周的鞋是安吉丽雅上班第一天得到的鞋子,她先是婉拒,而后因工作需要不得不穿上。送她鞋子的那位同事还安慰因应酬而错过男友生日的安吉丽雅说,当你的个人生活灰飞烟灭,那就准备升职吧。一切顺其自然的发生着,勤奋工作,与男友间隙加大,被其崇拜的成功男性引诱,在光鲜高雅的时尚界穿梭着,直到真正进入这个领域才发现好似与魔鬼签约,若要取得自由就得付出大半生辛劳。或者就像另一女主角,被称为“穿普拉达(一种高级时尚品牌)的女王”、最具权威性的时尚杂志《天桥》主编马琳达,她的生活就是为杂志定位引领下一潮流的服装、在智囊团中苛刻地选出最佳策划;参加各种应酬;自负的认为时尚界不能缺少她的参与,否则前者就什么都不是。马琳达是不可动摇的权威、霸王,为了保住这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她甚至牺牲了婚姻和最得力的助手。
马琳达某种程度上是个成功者,她多多少少化身为安吉丽雅内心中的某种动力。身着名牌服装、学会将自己打扮得光彩照人,无意间满足了一贯素面简洁的安吉丽雅,让她继续在那个不喜欢的工作岗位上优秀的表现下去。这就好似我们身边无数“性本爱丘山”的人们在交谈中动辄抱怨没完没了的工作、应酬,乃至“带着面具做人”、“每天变着法的讨好别人”,过一种劳累、压抑的生活。他们口口声声说厌恶自己的工作,可为了养家糊口要忍耐下去。工作是为家人、为公司、为种种,总之就是不为自己。但大多人没有算过账:养一个家庭,或者仅仅供给自己,到底需要多少钱;是生活不断向你索取,还是自己不断向生活索取;进一步讲,怂恿人们通过选择不喜欢的工作达到生活要求的动力来自何处?有时我们真需要想想:那个驱使你放弃喜欢的而选择不喜欢的工作的人是谁,你的上司,你的家人,你的朋友,还是你内心的那个穿普拉达的女王呢?
问题的解决方法很简单。进入一种工作是成就,从其中脱身也是成就。安吉丽雅最终放弃了那份前途无限光明的工作,重新穿上她随意得有些邋遢的衣服,在一家普通报社得到新的工作。或许人们在百忙当中,要么学会真正热爱你的工作,要么面对你内心的女王,勇敢的做出新选择。
如果一定要靠出卖灵魂和不断的背叛来获得成功和优越的生活,那么我宁愿选择平凡和贫穷。若是以前,我一定会这么说。可是现在,现实教育了我,恶魔不是谁都能做的来的,哭着喊着追着撒旦将灵魂双手奉上的,撒旦不一定看得上。
《时尚女魔头》(《The devil wears in Prada》)告诉我做一个恶魔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聪明,勤奋,肯吃苦,还要狠心,对于绊脚石一律踢开,管他有辜无辜,来不得半点慈悲。但是,注意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实力,这年头干什么都要讲本钱,连当恶人也是。
女魔头米兰达是全美最昂贵的时尚杂志《runway》的女主编。她时髦、耀眼、有品味,一把年纪了还美丽非凡、与众不同,在整个时尚界呼风唤雨,无数的设计师、摄影师、模特、销售商唯她的马首是瞻。同时她却冷漠、傲慢、坚硬和没有丝毫同情心。这个女人以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用轻视挖苦和各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折磨她的助理,一个土气但是同样聪明坚韧的姑娘安迪。要她立刻在飓风之夜为她订当晚的机票。要她搞来未出版的《哈利·波特》给她的一对顽劣到可怕的双胞胎……但是出人意料的事总是发生,各种不可能被安迪一一拆解。安迪还在最短的时间里变得和她一样时髦和耀眼,受到时尚男人、帅哥作家不懈追求。米兰达立刻另眼相待,美国人就这点好,只认实力不认人。但是成功需要代价,撒旦会用一个甜蜜的吻来吸走你的灵魂。要继续向前,过上人人羡慕的生活,安迪也必须像米兰达那样坚硬和寡情。米兰达要安迪代替同事艾米丽去巴黎,而且必须亲口告诉艾米丽,否则就将在整个出版界混不下去。然而去巴黎却是倒霉的艾米丽最美好的梦想。这大概就是坏人腐化一个好人的时候常用的最后一招,对垂死的人补上最后一枪,让你的手也沾了血,回不了头。作为一个来纽约寻梦的女文青,安迪觉得没有选择,尽管难过,她还是开了这一枪。
在巴黎,安迪意外的看到了眼睛红肿、卸装之后的米兰达。此刻刚刚得知丈夫决定离婚的她,苍白、伤痛,眼中充满泪水与对孩子的愧疚。安迪的眼里渐渐浮出了女人之间理解体恤的点点温情,真诚的问:有什么是我能为你做的呢?米兰达瞬间恢复镇静,平静的答:你的工作。
第二天早上,当安迪得知米兰达即将被解雇,立刻甩开身边的帅哥作家,玩了命的去通知这个对她并不厚道的上司。这已经绝不仅仅是善良那么简单,这是只有女人才能明白的贴心理解和肝胆相照,这是对努力的认可和对实力与职业生命的尊重。
就在这时候,女魔头却再次向安迪展现了她的冷酷和强悍。她为了保住自己,在关键时刻牺牲掉了一直忠心耿耿的纳秋的毕生梦想。安迪开始抵触和反省,可米兰达却说她们是如此的相像,因为对艾米丽的事件里,安迪做了与米兰达相同的选择,那就是:不断向前走。这个华丽的世界就是这样的强食弱肉,你死我活。生活的真相血淋淋的展现在安迪和我们眼前。震撼之后,安迪选择了回归平静朴素、追求理想的生活,并且得到了大家的接纳和原谅。
米兰达是魔鬼么?也许,可是她的美丽、她的优雅、她的顽强,她的智慧,她始终如一、波澜不惊的语气,和她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还有片尾她对着安迪的背影释然赞许的一笑所展现的胸襟,都让我的天平不由自主的向她倾斜。这样的女人就算恶,也恶的直接,恶的坦荡,恶的光明磊落、理直气壮。在一片嫉恨和诅咒得声浪里活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安迪和别人争论说:米兰达确实厉害,可假如他是个男人,就没有人会这么在意她了,这只是她工作的一种方式。
安迪是天使么?她的美丽毫无疑问符合一个天使的标准,可是她的大度和善良,顽强和勇敢,朴素和坦然比她炫目耀眼的美丽更有力量的征服了我们。可是就是这样的天使,也有软弱,也有退缩,也会被虚荣和物质吸引,也有内心的挣扎和厮打。这又使我觉得她的平易和亲近,不可超越又可以追赶。
影片里连像艾米丽这样势利、倒霉、永远不着调的小丑角色都显得细腻有人情味。这场女人之间的战争真是打得硝烟四起,背后又情意甚浓,热闹的紧,感慨之余使人会心莞尔。
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小姑娘,朴素到简陋,来到纽约追梦,最后在获得成功的关头,选择放弃浮华虚荣,过忠于自己内心的生活。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故事,剥开了看俗不可耐,可是却被梅丽尔.斯特里普和安妮.海瑟薇这两个女人演绎的如此动人。套用片中纳秋的话:这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因为你能在里面找到生命的气息。戏里戏外这两个女人我都喜欢,在《时时刻刻》我们体会斯特里普的不凡,在这里则看她的生动。在《公主日记》我们看海瑟薇的生动,在这里我们则体会她的不凡。
我喜欢美国电影,因为里面有一种全民的,朴素的,粗鲁的,野蛮的,平易的,进取的,顽强向上的价值观,坦然面对人性的自私和缺陷,不置身事外,不自命清高,直白的告诉你生活的残酷和无情,之后再坦然的表白自己是多么向往美好和温情。这种坦白和坦然正是我们所缺乏的。
是的,在这个强调个性和人性化的年头,我们说美国电影是浮华的,时髦的,程式化的,是只有美貌没有灵魂的上流社会白痴淑女。好莱坞是名利场,为了追求票房金钱,扼杀了多少人性光辉。可是当我们动不动就以对好莱坞电影表示不屑来提升自己的品味,动不动就摆出一副不被人理解的艺术家姿态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最优秀的电影人才都蜂拥而去?为什么最有力量的资本都如流水一样倾泻而至?为什么那里是全球产量最大的电影基地?为什么我们眼里看不到她的活力和热情?为什么我们求全责备的不允许她有败笔,犯错误?
因为她在至高点,就像米兰达。我们站在远远的地方看她的金属外壳,泛着冷漠坚硬的光,于是我们指责她。那些从她身边败下阵来的人,带着自己的偏狭和实际上是对残酷现实的抱怨,也指责她。于是她的名声坏了。她成了“劳工虐待狂”,报纸因为对她离婚的消息苛酷评价而大卖。如果说她对待安迪的方式是残酷自私,那么我们这种冠以慈悲和正义之名的指责何尝不是人性的软弱和自私?她只不过是身体力行的告诉我们,想要成功就要玩命工作,对于养活我们,给我们尊严和荣誉的事业,我们务必严肃和尊重的对待,而已。
你若真的认为她残酷自私,可以离开她,就像安迪,平静的,认命的,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对于这份职业带来的利益和虚荣无法放手,是对自己已付出的辛苦和代价的不甘心,虽然这点辛苦和代价与米兰达本人所付出的相比或许根本不值一提。我们都是凡人,既没有米兰达的狠辣执着,也没有安迪的通透坦然。所以电影才要演绎米兰达和安迪,因为她们不是凡人,她们都是神的宠儿,她们是恶魔与天使。
还有一篇:
美国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据说已被美国都市白领们奉为“白领生存要诀”,它将纽约白领阶层的时尚生活崭露无遗。我们的都市生活也充满了类似故事:得到不合理想但令人羡慕的工作,近乎被迫的爱上某种工作,为了工作牺牲个人生活和家人幸福,认为这项工作没有自己不行,等等。就好像无法脱身的各种应酬破坏了女主角安吉丽雅的幸福生活时,她对男友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解释就是“我无法选择”。
但如同安吉丽雅的同事所说:“自打你穿上那双吉米周的鞋,你的灵魂就已经被卖掉了。”吉米周的鞋是安吉丽雅上班第一天得到的鞋子,她先是婉拒,而后因工作需要不得不穿上。送她鞋子的那位同事还安慰因应酬而错过男友生日的安吉丽雅说,当你的个人生活灰飞烟灭,那就准备升职吧。一切顺其自然的发生着,勤奋工作,与男友间隙加大,被其崇拜的成功男性引诱,在光鲜高雅的时尚界穿梭着,直到真正进入这个领域才发现好似与魔鬼签约,若要取得自由就得付出大半生辛劳。或者就像另一女主角,被称为“穿普拉达(一种高级时尚品牌)的女王”、最具权威性的时尚杂志《天桥》主编马琳达,她的生活就是为杂志定位引领下一潮流的服装、在智囊团中苛刻地选出最佳策划;参加各种应酬;自负的认为时尚界不能缺少她的参与,否则前者就什么都不是。马琳达是不可动摇的权威、霸王,为了保住这个至高无上的位置她甚至牺牲了婚姻和最得力的助手。
马琳达某种程度上是个成功者,她多多少少化身为安吉丽雅内心中的某种动力。身着名牌服装、学会将自己打扮得光彩照人,无意间满足了一贯素面简洁的安吉丽雅,让她继续在那个不喜欢的工作岗位上优秀的表现下去。这就好似我们身边无数“性本爱丘山”的人们在交谈中动辄抱怨没完没了的工作、应酬,乃至“带着面具做人”、“每天变着法的讨好别人”,过一种劳累、压抑的生活。他们口口声声说厌恶自己的工作,可为了养家糊口要忍耐下去。工作是为家人、为公司、为种种,总之就是不为自己。但大多人没有算过账:养一个家庭,或者仅仅供给自己,到底需要多少钱;是生活不断向你索取,还是自己不断向生活索取;进一步讲,怂恿人们通过选择不喜欢的工作达到生活要求的动力来自何处?有时我们真需要想想:那个驱使你放弃喜欢的而选择不喜欢的工作的人是谁,你的上司,你的家人,你的朋友,还是你内心的那个穿普拉达的女王呢?
问题的解决方法很简单。进入一种工作是成就,从其中脱身也是成就。安吉丽雅最终放弃了那份前途无限光明的工作,重新穿上她随意得有些邋遢的衣服,在一家普通报社得到新的工作。或许人们在百忙当中,要么学会真正热爱你的工作,要么面对你内心的女王,勇敢的做出新选择。
参考资料: http://www.douban.com/review/1159967/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