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是个好东西
心理咨询是个好东西
在很多人眼中,心理咨询都不是什么好的事情,但其实你们都错了!下面心理咨询是个好东西是我为大家准备的,希望能帮到大家。
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心理咨询这个概念是通过影视剧传入国内的。最早在什么剧里看到,我已记不清,印象深刻的是《本能》《无间道》里都有“心理医生”角色。是的,影视剧里很少出现“心理咨询”,而多是“心理医生”,于是产生一种暗示,心理有病的人才要去看心理医生。
我最早发现心理咨询就在身边,是在大学时,学校搞了“心理咨询室”。第一反应是,我又没有心理疾病,与我无关。后来得知在咨询室坐诊的都是党委、团委的老师、辅导员,顿时觉得这根本就是阴谋吗。
后来零零碎碎地对心理学有了一些了解,也交了几位咨询师朋友,才逐渐明白了一些。比如“心理医生”这种说法是误读,对应的英文是“psychologist”,和“心理学家”是同一个词。虽然对极端的心理问题,比如抑郁、自杀倾向等,是有心理疗法的,甚至要配合药物。但就像疾病的早期预防、养生保健一样,更多的心理咨询应该是发生在出问题之前。(《生活大爆炸》有一集 Howard 夫妇就说他们时不时会去做家庭咨询,为了防患于未然)
心理咨询师应该和来访者素昧平生,除了咨询室没有任何其它的信息来源,才能保证客观效果。在一次咨询中,我的咨询师得知我们有共同的朋友后,马上郑重考虑是否终止我们的咨询关系。互加微信这种事情,是不能发生在我们之间的。就算加了,也肯定会关闭朋友圈。(所以学校里的心理咨询确实阴谋啊)
但自诩一贯乐观积极的我,从没觉得自己需要心理咨询。如果不是真的遇到大难题,我也不会最后走入咨询室。毕竟有点儿小麻烦就求助别人,还是挺怂的。但现在,我觉得我应该在有了初步的经济能力时,就开始定期咨询。那会让现在的我更快乐。
心理咨询的作用
这一年内,我的家庭和工作都发生了转折,是向上的转折。心理咨询在这里起了核心作用。如果没有心理咨询,我真的很可能转不过来。
因为涉及面很广,不方便具体描述,只举一例思维、行动方式上的变化。以前当我发现某人不能和我很好地共事,那么我只有三个选项:
远离他/她
不能远离,就告诉他/她这样不对,你得改
如果不改,就只能强迫自己去适应他/她,但内心一万匹草泥马
现在,虽然还留有以前的惯性,但一定程度已能:
找到他/她这样的合理性,认可这是正常的
在真心尊重他/她的前提下,提出自己观点
用自己的调整来配合和影响他/她,良好的结果足以平衡自我调整中的不适
心理咨询的注意事项
分享一些心得:
1. 完全信任咨询师
如果对咨询师不信任,不能彻底打开心扉,把自己哪怕最羞耻、肮脏的想法和做过的事说出来,对咨询效果是不好的,浪费时间也浪费钱。咨询师有职业操守来保护隐私。素昧平生在其它场合是信任的绊脚石,但在咨询室是信任的基石。
2. 咨询不是给解法,而是创造自己寻找解法的环境
心理咨询不是在行,扔个问题过去,对方用丰富的经验给你一套系统的解法,结束后互相点赞大家都开心。咨询室内的常态是来访者滔滔不绝,说个不停,以至于常有人质疑“你一小时赚我几百块,就只是坐在那里听我说话?”
这种质疑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咨询师在前几次咨询会故意给出一些积极的回应,或者是干货什么的,这样来访者觉得有所得,就会愿意继续。但其实这对咨询效果是有害的。
我的咨询师很少发表意见。有时情不自禁发表了意见(他们也是人),她很快就会纠正,问我听了她的话是怎样的感受,不希望我被她的.判断而影响。她常做的其实都是提问:“你为什么觉得伤心/开心/愤怒?”、“只是因为这个所以你伤心/开心/愤怒的吗?”、“你认为他/她为什么这样对你?”、“这事儿真那么悲观/乐观吗?”、“别人的看法真那么重要吗?”、“你真相信你是对的吗?”、“如果做了,结果真的会是你想象的那么差/好吗?”
在一个安全、信任、不掺杂任何主观的环境下,各种各样的提问确实让我更能去直面自己一直无暇顾及,甚至故意躲避的一些角度,做一些从未有过的思考。其中最神奇的,是可以直面自己内心中那些肮脏、不道德、见不得人的地方,却并不会带来羞耻和负罪感。这大概就是心理咨询与向周围的人讨教之最大不同吧。
3. 不必隐瞒做咨询这件事
因为多数人不了解心理咨询,所以有人认为做心理咨询的人必然心理有问题,这导致做咨询的人不敢告诉别人。此行为不仅因为遮遮掩掩带来社交问题,而且它会形成一种“我心理有问题”的暗示。这无论对人对己都不好。
向别人说自己在做咨询这事儿,确实不太容易开口。我也为此犹豫过。现在之所以敢这么大大咧咧说出来,是因为无论对朋友、同事还是刚认识的人说起这件事,结果都挺好。没人拿我当怪物看,还有不少人追问详情,表示自己也想过去做咨询。这也是促使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动力之一。
大大方方地承认,这没啥。遮遮掩掩才是心里有鬼呢。不过,咨询过程所谈的细节,并不是都适合和别人谈,包括最亲近的人在内。这样能最好地保护咨询效果,避免外界输入影响咨询师的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