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的那些年
展开全部
读完王小波和李银河的恋爱情书---《爱你就像爱生命》,我就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感受抛出脑外,编写成文字。
对于王小波我鲜有认知,对于李银河更是无从谈起。太过理性的他在中国文坛犹如一个另类的存在,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从他的文字中可见一斑。
我在读这一本书信体的散文时我是有些似懂非懂的,主要集中在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信件里。我总觉得他文字间跳跃的太厉害,总是会说一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话,而且还说的那样认真且诚恳。我不知道李银河看后会是什么反应,但在后面的信件中看得出,她懂他。
我一直以为,那个年代的爱情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直白、开放,动不动就说“我爱你”。但王小波却不这样想,他始终觉得爱是自由的,爱是超越时间的第四空间。所以,他大胆而又自然的对李星河说,“我爱你。爱你就像爱生命。”如此的豪言,即便放在当下,我也很难说出口。或许是因为爱的不够深刻吧。
我原以为他们的爱情不会像现在的爱情一样,有太多世俗的羁绊。但,我又错了,但我的错是被时代所允许的。在王小波写给李星河的信件中,我隐约看到了他的爱火在羁绊中摇曳,却始终没有要熄灭的势头。他见过了她的父母,对他不甚满意。他懊恼之极。他写了一封“绝情”的信给她,让她另择良人。寄出后他又后悔了,于是他又补发了一封,说了很多道歉的话,却又表现出无可奈何的顺从。我懂他文字的凌乱,也懂他无处安放的心。可喜的是,李银河没有埋怨他,也没有不理他,而是很理性的选择和他继续交往。
也就是从那时起,王小波开始了猛烈的而又狂热的向她诉爱。他想用言辞证明她唯有和他在一起才是快乐的,才是最应该的,才是最好的。在他写给她的信件中,他无时无刻无不在宣誓着爱。因为距离的存在,他对她的爱与思念,比任何时候都要来的更加猛烈,更加让人难以忍受。虽然在他的信件里没有流露任何的世俗的土味情话,但他的每一言每一个语无不诉说着他的特有情话。哪怕是讲一件无关紧要的事,他都会联想到她可能有的反应,随之又在信中为可能有的后果而道歉说明。从最初的“你好哇,李银河”到后来的“银河,你好”。几字之差,却也证明着,他对她爱的由浅如深的全过程。爱,有时候无需多言,更无需修饰,有时候一个标点符号的变化也能凸显出爱的转折。
也许是那个年代还不流行用“亲爱的”这样的爱称吧,也许他是一个不兴时髦的人吧,再也许他只想用自己特有的文风书写他对她绵绵不绝的爱吧。在他给她的所有信中,始终都伴有“你好、银河”这四个字。爱,需要必要的尊重,无论爱的多么热切,多么深沉。他做到了,同样的,她也做到了。即便是遭到了李银河父母的反对(我个人的臆断),写了那封有点赌气绝情意味的信,但他的字里行间依旧流露着他对她的尊重,关爱与不舍。
在后面李银河给他的回信中,我得知了他们的后来。彼此相伴相随二十年,相约只为爱情,相约不为世俗的婚姻所打搅,相约只过属于他们的世界。奈何他们的相约只坚持到1997年的4月11日。从那日起,彼此的相约却成了另一个人的孤守。我想那天的夜应该是最漫长且又是最煎熬的吧。多年后,当她再次提起他时,她依旧深情难忘,依旧爱如涌泉。
时间的镌刻,让原本就很笃定的爱情变得更加深且沉;时间的飞流,让原本只属于他们间的秘密,成了更多人争先效仿的爱的箴言。如此深而厚重的爱,也让我一下子迷失了爱的方向和可能。我想我很难找到一位像李银河这样的女子,懂我说的言辞习性,明白我的所思所想。同样的,我也很难做到像王小波那样爱一人如爱生命。我确信在生死与爱恋之间,我会选择活着。
书看完了,但我的思绪任未停歇。我不知道这本书对我今后会有什么影响,但它确确实实的让我看到了两个互懂互通的人在一起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是多么令人艳羡的一件事。他们的故事成功了打破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一谬论。也正是这一谬论,不知影响了多少对本可以走进婚姻却又退缩了的灵魂伴侣。正真的爱情不在于你能给我什么,而我又能回赠你什么?而是在于,你想要的恰好是我最想给的。
好的爱情没人会舍得与人共享,腐烂了爱情才是人们争相追逐的焦点。如若不是,又该如何解释各种铺天盖地的爆料?说到底,他人之事与你我又有何关系?为何我们非要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看他人或亲自口诛笔伐的击垮或是毁掉一个人?或许这就是当今社会的“真香定律”吧。我们只有在咀嚼他人糟粕之事时,才会觉得香,才会嚼的满口溢香。等到了正真的弥足珍贵的东西,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都不约而同的捂住口鼻选择了“退避三舍”,生怕沾染一点正确的东西坏了自己“好事者”的身份。
咀嚼他人的糟粕,用来填补自己空虚且空洞的内心情感世界与现实生活。这不知是多少活着的人共同的选择。出淤泥焉有不染者?确实没有,但咱的保持住自己的本性啊。
如果不是偶然间遇到这本书,也许我这一辈子都不可能真正的了解到上一辈的爱情是什么样的。更不可知什么样的爱情才算是爱情,什么样的爱情才是正真的婚姻缔造者,什么样的爱情才是我今生最应追求的理想,什么样的爱情才值得的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守候。读过之后,我懂了。如果一头牛能懂我的琴声,它亦可成为我的伴侣。随即,我又明白了一人——林逋。他的一生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他也曾因失去一个懂他的人,便弃离尘世归隐田园,种起了梅花养起了仙鹤。他辞世那年,他的鹤在他的坟头环绕三匝后撞石陪葬。谁又能说,动物真的不懂人情呢?
读过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不是我读到了什么,而是它向我传递了什么。人活一世难得糊涂,我却总想清醒活着。他爱她的那些年,恰也是她爱的他的那些年。正所谓,“无巧不成书。”这次还真是巧了。
对于王小波我鲜有认知,对于李银河更是无从谈起。太过理性的他在中国文坛犹如一个另类的存在,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从他的文字中可见一斑。
我在读这一本书信体的散文时我是有些似懂非懂的,主要集中在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信件里。我总觉得他文字间跳跃的太厉害,总是会说一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话,而且还说的那样认真且诚恳。我不知道李银河看后会是什么反应,但在后面的信件中看得出,她懂他。
我一直以为,那个年代的爱情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直白、开放,动不动就说“我爱你”。但王小波却不这样想,他始终觉得爱是自由的,爱是超越时间的第四空间。所以,他大胆而又自然的对李星河说,“我爱你。爱你就像爱生命。”如此的豪言,即便放在当下,我也很难说出口。或许是因为爱的不够深刻吧。
我原以为他们的爱情不会像现在的爱情一样,有太多世俗的羁绊。但,我又错了,但我的错是被时代所允许的。在王小波写给李星河的信件中,我隐约看到了他的爱火在羁绊中摇曳,却始终没有要熄灭的势头。他见过了她的父母,对他不甚满意。他懊恼之极。他写了一封“绝情”的信给她,让她另择良人。寄出后他又后悔了,于是他又补发了一封,说了很多道歉的话,却又表现出无可奈何的顺从。我懂他文字的凌乱,也懂他无处安放的心。可喜的是,李银河没有埋怨他,也没有不理他,而是很理性的选择和他继续交往。
也就是从那时起,王小波开始了猛烈的而又狂热的向她诉爱。他想用言辞证明她唯有和他在一起才是快乐的,才是最应该的,才是最好的。在他写给她的信件中,他无时无刻无不在宣誓着爱。因为距离的存在,他对她的爱与思念,比任何时候都要来的更加猛烈,更加让人难以忍受。虽然在他的信件里没有流露任何的世俗的土味情话,但他的每一言每一个语无不诉说着他的特有情话。哪怕是讲一件无关紧要的事,他都会联想到她可能有的反应,随之又在信中为可能有的后果而道歉说明。从最初的“你好哇,李银河”到后来的“银河,你好”。几字之差,却也证明着,他对她爱的由浅如深的全过程。爱,有时候无需多言,更无需修饰,有时候一个标点符号的变化也能凸显出爱的转折。
也许是那个年代还不流行用“亲爱的”这样的爱称吧,也许他是一个不兴时髦的人吧,再也许他只想用自己特有的文风书写他对她绵绵不绝的爱吧。在他给她的所有信中,始终都伴有“你好、银河”这四个字。爱,需要必要的尊重,无论爱的多么热切,多么深沉。他做到了,同样的,她也做到了。即便是遭到了李银河父母的反对(我个人的臆断),写了那封有点赌气绝情意味的信,但他的字里行间依旧流露着他对她的尊重,关爱与不舍。
在后面李银河给他的回信中,我得知了他们的后来。彼此相伴相随二十年,相约只为爱情,相约不为世俗的婚姻所打搅,相约只过属于他们的世界。奈何他们的相约只坚持到1997年的4月11日。从那日起,彼此的相约却成了另一个人的孤守。我想那天的夜应该是最漫长且又是最煎熬的吧。多年后,当她再次提起他时,她依旧深情难忘,依旧爱如涌泉。
时间的镌刻,让原本就很笃定的爱情变得更加深且沉;时间的飞流,让原本只属于他们间的秘密,成了更多人争先效仿的爱的箴言。如此深而厚重的爱,也让我一下子迷失了爱的方向和可能。我想我很难找到一位像李银河这样的女子,懂我说的言辞习性,明白我的所思所想。同样的,我也很难做到像王小波那样爱一人如爱生命。我确信在生死与爱恋之间,我会选择活着。
书看完了,但我的思绪任未停歇。我不知道这本书对我今后会有什么影响,但它确确实实的让我看到了两个互懂互通的人在一起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是多么令人艳羡的一件事。他们的故事成功了打破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一谬论。也正是这一谬论,不知影响了多少对本可以走进婚姻却又退缩了的灵魂伴侣。正真的爱情不在于你能给我什么,而我又能回赠你什么?而是在于,你想要的恰好是我最想给的。
好的爱情没人会舍得与人共享,腐烂了爱情才是人们争相追逐的焦点。如若不是,又该如何解释各种铺天盖地的爆料?说到底,他人之事与你我又有何关系?为何我们非要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看他人或亲自口诛笔伐的击垮或是毁掉一个人?或许这就是当今社会的“真香定律”吧。我们只有在咀嚼他人糟粕之事时,才会觉得香,才会嚼的满口溢香。等到了正真的弥足珍贵的东西,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都不约而同的捂住口鼻选择了“退避三舍”,生怕沾染一点正确的东西坏了自己“好事者”的身份。
咀嚼他人的糟粕,用来填补自己空虚且空洞的内心情感世界与现实生活。这不知是多少活着的人共同的选择。出淤泥焉有不染者?确实没有,但咱的保持住自己的本性啊。
如果不是偶然间遇到这本书,也许我这一辈子都不可能真正的了解到上一辈的爱情是什么样的。更不可知什么样的爱情才算是爱情,什么样的爱情才是正真的婚姻缔造者,什么样的爱情才是我今生最应追求的理想,什么样的爱情才值得的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守候。读过之后,我懂了。如果一头牛能懂我的琴声,它亦可成为我的伴侣。随即,我又明白了一人——林逋。他的一生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他也曾因失去一个懂他的人,便弃离尘世归隐田园,种起了梅花养起了仙鹤。他辞世那年,他的鹤在他的坟头环绕三匝后撞石陪葬。谁又能说,动物真的不懂人情呢?
读过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不是我读到了什么,而是它向我传递了什么。人活一世难得糊涂,我却总想清醒活着。他爱她的那些年,恰也是她爱的他的那些年。正所谓,“无巧不成书。”这次还真是巧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