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触龙说赵太后》中的“龙”是念long二声 还是念zhe二声 ?

如题是不是说在人名里“龙”字应该读zhe二声... 如题
是不是说 在人名里 “龙”字应该读zhe二声
展开
 我来答
民生无小事hY
高粉答主

2019-06-18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94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22万
展开全部

“触龙”之“龙”读音是“lóng”。

只有这一个读音,在人名里也是读“lóng”。

触龙,原作“触詟(zhé),《史记·赵世家》作“触龙”,《汉书·古今人表》也作“左师触龙”。今本《战国策》误合“龙言”二字,遂成“詟”。

这一句正确的读音是:触(chù) 龙(lóng)说(shuì) 赵太后,说,是说服的意思。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节选原文: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译文: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

触龙缓慢的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我自己宽恕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

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前265年,赵惠文王死,其子赵孝成王继位,年幼,由赵太后摄政。赵太后就是赵威后,赵惠文王的妻子,赵孝成王的母亲。当时,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赵国三座城市。

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触龙在这种严重的形势下说服了赵威后,让她的爱子出质齐国,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作品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写的就是在强敌压境,赵太后又严历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她的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的故事,歌颂了触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才能。

在封建时代,等级制度森严。因此,对大臣来说话语交际更需要倍加小心,如履薄冰,可以说,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对此时的触龙来说,更是如此,稍有失误,便有飞来之祸。既要保全性命,又要成功说服太后,保全赵国,触龙稍有不慎,就会全功尽弃,没有高超的游说艺术是难以想象的。

触龙以自己的睿智、严密的逻辑、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深深打动了一时糊涂的赵太后。二人情趣相投,风格一致,自然话语投机。恐怕这也是别的老臣难以做到的。

触龙抓住太后爱子情切,将心比心,充满了智慧和情感。在谈到燕后时,说到太后“持其踵,为之泣”,祈祷时“必勿使返”,条分缕析,感情真挚。指明太后对女儿的前途是有长远的考虑的,从对燕后的态度来看,太后是深明大义的。

最后从“三世以前”“赵之为赵”,谈到“虽曰爱之,其实害之”“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欲擒故纵,击中对方要害。赵太后当然也不是不懂政治的女人,因此就痛快地答应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触龙说赵太后

文以立仁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6-12-04 · 文化领域创作者
文以立仁
采纳数:10372 获赞数:113484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应该读作“lóng”。
  长久以来,因版本不同,这个名字因字不同,读音也不同。
  《史记·赵世家》作“触龙”,《战国策》作“触詟”。
  龙:读lóng;詟:读zhé。
  除了上述文献以外,史料再没有见到过关于这个人的较为完整的其它文字记载,因此,两个名字、不同读法并存。
  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经曾巩校补,此后传世的《战国策》版本都是“触詟”。期间,曾有人认为《战国策》有误,误将“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刊印为“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因为古籍是竖排的,刊印时误将上下两字合二为一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持此观点的,也只能是“一家所言”而已,并没有改变并存的局面。
  幸运的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一部类似于传世的《战国策》,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该书共27篇,其中11篇内容和文字与传世的《战国策》和《史记》大体相同。有意思的是,帛书中有《触龙说赵太后》这一篇,不同于传世《战国策》,而是“触龙”。后将传世的《战国策》称作“今本”,依据出土的“古本”统一订正为“触龙”。
  统一后,不再存在读音差别,只读“lóng”。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42b2e6af1
推荐于2016-12-02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关于这个问题,著名的训诂学家王念孙曾经考证过,“触龙”之“龙”确读其本音“lóng”无误。
之所以会产生读“zhé”的误会,是因为在古本《战国策·赵策》、《史记·赵世家》中都有这么一句话:“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因古书是竖排的,所以后来的版本,以为龙和言是一个字,便合其为“詟”(zhé)字。后人们遂以为“触龙”实名“触詟”,然而其实不然。下面我将王氏的考证录于下方,供大家参考:
王念孙案:此《策》(指古本《战国策•赵策》)及《赵世家》(指《史记•赵世家》)皆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今本龙、言二字误合为詟耳。太后闻触龙愿见之言,故盛气以待之,若无“言”字,则文义不明。据姚(宏)云:“一本无言字”,则姚本有“言”字明矣。而今刻姚本亦无言字,则后人依鲍(彪)本改之也。《汉书•古今人表》正作“左师触龙”。又《荀子•议兵篇》注曰:“《战国策》赵有左师触龙”,《太平御览•人事部》引此《策》曰“左师触龙言愿见”,皆其明证矣。又《荀子•臣道篇》曰:“若曹触龙之于纣者,可谓国贼矣。”《史记•高祖功臣侯者表》有“临辕夷侯戚触龙”,《惠景间侯者表》有“山都敬侯王触龙”,是古人多以触龙为名,未有名詟者。
王氏将古本与今本,姚本与鲍本对校,依据《史记》、《汉书》、《荀子》、《太平御览》等书中的引文他校,同时又依“若无言字,则文义不明”进行理校。本证、佐证并列,材料充实,持之有据。1973年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正作“触龙”。
所以,“触龙”之“龙”确读其本音“lóng”。

参考资料: 郭芹纳著:《训诂学》,第131页。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zh...x@163.com
2008-07-31 · 超过2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0.6万
展开全部
触龙,也叫触詟。战国时赵国大臣。官左师。赵孝成王新立,太后掌权,秦急攻赵。赵求救于齐。齐欲以太后所爱少子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他进谏说“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太后为其所动。即谴长安君到齐为质。今本《战国策》误将“龙”“言”合为一字,称为“触詟”

触龙,原作“触詟”,《史记·赵世家》作“触龙”,《汉书·古今人表》也作“左师触龙”。今本《战国策》误合“龙言”二字,遂成“詟”。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战国纵横家帛书,中有触龙见赵太后章,正作触龙。现据以改正。

今为“龙”,则读 lóng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沙鸥溪灵
2008-07-31 · TA获得超过236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7.4万
展开全部
“龙”字应该读zhe二声

没错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