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第Ⅰ阶段对应的是二元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供给具有无穷弹性,刘易斯拐点尚未出现。这个阶段,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买方市场,资本所有者获得绝大部分“剩余价值”。如图1所示,劳动供给曲线以上、需求曲线以下的部分为资本所有者的收益,当需求曲线在的位置时,资本所得为三角形BDG,劳动所得为矩形DEFG。当需求曲线右移到的位置时,资本所得总额为三角形ADH,劳动所得总额为矩形DEIH,劳动工资以线性速度增加,资本回报则是非线性的。
二:,第Ⅲ阶段一般来说1970年代之后,城市化进程显著放缓,而在此之前,速度相对较快。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意大利以外,其他国家在出现城市化放缓的现象之后,城市化率基本都在70%以上,而中国在刘易斯拐出现的200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41.7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30.76%。
三:第Ⅲ阶段为被追赶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劳动力工资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同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完成,国内的投资机会变得稀缺,资本的不断累积使得资本回报率不断下降。
整体而言,第Ⅰ阶段属于经济起飞阶段,第Ⅱ阶段是高速发展阶段,第Ⅲ阶段一般意味着高水平发展阶段。如果仅仅从速度和质量这两个维度来划分的话,前面两个阶段的共同特点是高速度,第Ⅲ阶段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其中第Ⅱ阶段也可以被理解为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过渡阶段。
拓展资料:
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特点是,起步较晚的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向发达国家学习,而且,由于发展阶段存在差异,后发国家的工资更低,资本报酬更高。投入产出比的差异导致先发国家发生资本外流和产业转移,以利用后发国家(或地区)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和充分的投资机会。这种产业链的迁移现象类似于大雁的迁徙,故在理论上被称为“雁阵模型”,用以描述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国家(或地区)向劳动力廉价的国家(或地区)迁移的现象。自然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出口国变为进口国。
随着产业的外迁,以及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进入到被追赶阶段的国家的劳动力需求出现停滞,整体工资水平停滞不前,不同收入阶层内部出现分化,高技能劳动者工资上涨更快。随着制造业的外迁,国内制造业出现空心化现象,技术进步将放缓。以美国为例,Fischer_tanley(2016)提供的数据表明,美国非农商业部门的生产率增速在1952-1973年平均为3%,到1974-2007年,平均增速下降到2.1%,2008-2015年,进一步下降到1.2%(Fischer_tanley2016)。
可以看出,从二战后到70年代末这段“黄金时期”,真实工资涨幅较快,这对应的是发展的第Ⅱ阶段,而在此之后,工资指数增长明显放缓。图4考察了美国不同收入阶层的对比情况,可以看出,在黄金时期,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不再拉大,最高的5%与最低的20%的收入差距甚至还在缩小,但进入到“被追赶阶段”之后,工资涨幅开始出现分化,收入差距再一次被拉大,特别是高收入阶层的工资出现快速上涨。
二:,第Ⅲ阶段一般来说1970年代之后,城市化进程显著放缓,而在此之前,速度相对较快。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意大利以外,其他国家在出现城市化放缓的现象之后,城市化率基本都在70%以上,而中国在刘易斯拐出现的200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41.7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30.76%。
三:第Ⅲ阶段为被追赶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劳动力工资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同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完成,国内的投资机会变得稀缺,资本的不断累积使得资本回报率不断下降。
整体而言,第Ⅰ阶段属于经济起飞阶段,第Ⅱ阶段是高速发展阶段,第Ⅲ阶段一般意味着高水平发展阶段。如果仅仅从速度和质量这两个维度来划分的话,前面两个阶段的共同特点是高速度,第Ⅲ阶段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其中第Ⅱ阶段也可以被理解为从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过渡阶段。
拓展资料:
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特点是,起步较晚的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向发达国家学习,而且,由于发展阶段存在差异,后发国家的工资更低,资本报酬更高。投入产出比的差异导致先发国家发生资本外流和产业转移,以利用后发国家(或地区)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和充分的投资机会。这种产业链的迁移现象类似于大雁的迁徙,故在理论上被称为“雁阵模型”,用以描述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劳动力成本高的国家(或地区)向劳动力廉价的国家(或地区)迁移的现象。自然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出口国变为进口国。
随着产业的外迁,以及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进入到被追赶阶段的国家的劳动力需求出现停滞,整体工资水平停滞不前,不同收入阶层内部出现分化,高技能劳动者工资上涨更快。随着制造业的外迁,国内制造业出现空心化现象,技术进步将放缓。以美国为例,Fischer_tanley(2016)提供的数据表明,美国非农商业部门的生产率增速在1952-1973年平均为3%,到1974-2007年,平均增速下降到2.1%,2008-2015年,进一步下降到1.2%(Fischer_tanley2016)。
可以看出,从二战后到70年代末这段“黄金时期”,真实工资涨幅较快,这对应的是发展的第Ⅱ阶段,而在此之后,工资指数增长明显放缓。图4考察了美国不同收入阶层的对比情况,可以看出,在黄金时期,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不再拉大,最高的5%与最低的20%的收入差距甚至还在缩小,但进入到“被追赶阶段”之后,工资涨幅开始出现分化,收入差距再一次被拉大,特别是高收入阶层的工资出现快速上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