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说到柳永的《雨霖铃》,我们在授课时往往会从词牌入手,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在马嵬坡赐死杨玉环。当日阴雨连绵,在蜀中栈道上听到铃声无比凄切,于是作了此曲以寄托离愁别恨。 所以我们有一种条件反射,一看到这个词牌,就知道是应该抒写离别之苦和别后思念的作品。
而柳永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以他的《雨霖铃》书写一个仕途失意的流浪诗人,在屡试不中的凄凄切切中,又与心爱之人无奈痛别的雪上加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道尽了萧瑟凄凉的清秋里缠绵之间萦绕心头的离愁别怨。“醉不成欢惨将别”,既然不得不别,又通过放荡在勾栏瓦肆里哀怨,缓缓流淌在笔端。
一般我们分析这首送别词的时候,往往通过锁定词眼“伤离别”在时间维度上整体把握。离别前通过寒蝉、长亭勾勒离别关键,“骤雨初歇”渲染凄清氛围;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白描进行了动作、神态的细节刻画,“此时无声胜有声”地表现了分别时的眷恋不舍又无可奈何。以上两节是实写,而一句“念去去”转入了对别后情景的想念,开始了大量的想象虚写。烟波暮霭是别后的去向,境界虽然壮阔,却暗淡沉闷压抑,衬托的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和情人相见无期的哀怨;酒醒于晓风残月是别后生活状态的写照,因情设景,成为千古绝唱。至于良辰好景虚设的惆怅,风情无人诉说的苦闷怕是要分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
于是在教学的重点上,我们往往侧重点在于情景交融(以哀景写哀情)、虚实相生的手法鉴赏,加上本词有三处非常精彩的点染手法的运用,更是让人拍手叫绝,成为本次为人津津乐道的杀手锏。
而作为本词情景交融、最为人称道的千古绝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我们历来在教学鉴赏时,比较注重的是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融情入境寓情与景、想象虚写和设问,比如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入词,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其中我们会逐一分析典型意向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在传统诗词表达中,“酒”是用来消愁的,“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酒勾连的是愁绪;“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时往往折柳相赠,“年年柳色,霸陵别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表达想要让远人留下来的期盼,那依依杨柳牵动的是绵延不断的离愁别绪;“晓风”凉,秋天的宵风更凉,除了那瑟瑟西风里冰凉的身体,更有因为别离倍感孤寂的内心凄凉;“残月”本来应该象征团圆的满月,此时也似人孤单而不圆,将离别之后一个人的顾忌落寞怅然若失写到可无以复加的地步,不愧为千古绝唱。
而我在读孙绍振《名作细读》他使用的还原法让我眼前一亮,在分析诗作时容易断章取义,忽略了诗歌的整体性,就分析而分析,为了做题而做题的功利性让人汗颜。
所谓的还原法是把此句还原成“昨夜酒醉何处”,那么可以展开详细分析了。第一,酒醒是酒醉的结果,前面有“都门帐饮无绪”时的“对长亭晚”,说明昨夜就开始喝,因为这是饯别时滴酒浇愁不胜酒力的表现。第二,什么时候酒醒?晓风残月说明醉了一夜。第三,在什么地方醒来?才发现自己身在野外,漂泊的孤舟之上,倍感深秋之寒,当时喝多了随地而卧,已然喝到彻底断片,可见醉之酣。第四,为什么醉成这样?“多情自古伤离别”。第五,全无醉汉酒气熏人的污秽之状狼狈之感,只有所见的杨柳残月、所感的晓风吹拂。“词人用三个细节把醉汉醉酒转化成写意画幅,把狼狈的姿态转化为自我炫耀。可见感情多么深沉,心态多么自如。”
正如孙教授所说,“只有具有深邃的认知图式的教师才能得心应手,建构起历史经典文本和当代青少年精神这巨大跨度之间的桥梁”,少一些功利冒进,多一些情境还原的身临其境,也许在语文教学中会另辟一片天地,绽放不一样的芬芳。
(备注:,文字有感于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
而柳永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以他的《雨霖铃》书写一个仕途失意的流浪诗人,在屡试不中的凄凄切切中,又与心爱之人无奈痛别的雪上加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道尽了萧瑟凄凉的清秋里缠绵之间萦绕心头的离愁别怨。“醉不成欢惨将别”,既然不得不别,又通过放荡在勾栏瓦肆里哀怨,缓缓流淌在笔端。
一般我们分析这首送别词的时候,往往通过锁定词眼“伤离别”在时间维度上整体把握。离别前通过寒蝉、长亭勾勒离别关键,“骤雨初歇”渲染凄清氛围;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白描进行了动作、神态的细节刻画,“此时无声胜有声”地表现了分别时的眷恋不舍又无可奈何。以上两节是实写,而一句“念去去”转入了对别后情景的想念,开始了大量的想象虚写。烟波暮霭是别后的去向,境界虽然壮阔,却暗淡沉闷压抑,衬托的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和情人相见无期的哀怨;酒醒于晓风残月是别后生活状态的写照,因情设景,成为千古绝唱。至于良辰好景虚设的惆怅,风情无人诉说的苦闷怕是要分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
于是在教学的重点上,我们往往侧重点在于情景交融(以哀景写哀情)、虚实相生的手法鉴赏,加上本词有三处非常精彩的点染手法的运用,更是让人拍手叫绝,成为本次为人津津乐道的杀手锏。
而作为本词情景交融、最为人称道的千古绝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我们历来在教学鉴赏时,比较注重的是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融情入境寓情与景、想象虚写和设问,比如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意象入词,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其中我们会逐一分析典型意向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在传统诗词表达中,“酒”是用来消愁的,“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酒勾连的是愁绪;“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时往往折柳相赠,“年年柳色,霸陵别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表达想要让远人留下来的期盼,那依依杨柳牵动的是绵延不断的离愁别绪;“晓风”凉,秋天的宵风更凉,除了那瑟瑟西风里冰凉的身体,更有因为别离倍感孤寂的内心凄凉;“残月”本来应该象征团圆的满月,此时也似人孤单而不圆,将离别之后一个人的顾忌落寞怅然若失写到可无以复加的地步,不愧为千古绝唱。
而我在读孙绍振《名作细读》他使用的还原法让我眼前一亮,在分析诗作时容易断章取义,忽略了诗歌的整体性,就分析而分析,为了做题而做题的功利性让人汗颜。
所谓的还原法是把此句还原成“昨夜酒醉何处”,那么可以展开详细分析了。第一,酒醒是酒醉的结果,前面有“都门帐饮无绪”时的“对长亭晚”,说明昨夜就开始喝,因为这是饯别时滴酒浇愁不胜酒力的表现。第二,什么时候酒醒?晓风残月说明醉了一夜。第三,在什么地方醒来?才发现自己身在野外,漂泊的孤舟之上,倍感深秋之寒,当时喝多了随地而卧,已然喝到彻底断片,可见醉之酣。第四,为什么醉成这样?“多情自古伤离别”。第五,全无醉汉酒气熏人的污秽之状狼狈之感,只有所见的杨柳残月、所感的晓风吹拂。“词人用三个细节把醉汉醉酒转化成写意画幅,把狼狈的姿态转化为自我炫耀。可见感情多么深沉,心态多么自如。”
正如孙教授所说,“只有具有深邃的认知图式的教师才能得心应手,建构起历史经典文本和当代青少年精神这巨大跨度之间的桥梁”,少一些功利冒进,多一些情境还原的身临其境,也许在语文教学中会另辟一片天地,绽放不一样的芬芳。
(备注:,文字有感于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