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解析是什么?
具体如下:
《红楼梦》问世不久,曾经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了三十年,被人们视为珍品。“当时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价,得金数十,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程刻《红楼梦》程伟元序)及用活字印刷出版后,立即流行南北。
据清代一些文人笔记的零星记载,《红楼梦》当时已成为人们谈论的中心。京师流传的竹枝词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在谈论时,有时因双方争执不下,“遂相龃龉,几挥老拳”。
民间戏曲、弹词演出《红楼梦》时,观众为之“感叹欷,声泪俱下”(梁恭辰《劝戒四录》)。甚至有人读了《红楼梦》,由于酷爱书中人物以至痴狂(见《三借庐赘谈》《庸床斋笔记》等书)。
版本很多:
1、梦稿本:《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咸丰年间于源题曰“红楼梦稿”,杨继振旧藏,亦称“杨藏本”、“脂稿本”。第78回末有“兰墅(高鹗字)阅过”字样。1959年出现于北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购藏。梦稿本最大的特征是拥有完整的120回,原文吴语特多,它是一部手稿,但无论原文和改文都不是高鹗的笔迹。其改文被其他脂本及程本所继承。
2、庚辰本:存78回(1-80回,内缺64、67两回)。此本有与己卯本相同的双行小字批。1933年徐星署花八块大洋购于隆福寺,后燕京大学图书馆以二两黄金辗转购得,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3、郑藏本:仅存两回(23、24回),原由郑振铎藏,后捐国家图书馆。
4、甲辰本:乾隆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亦称“梦觉本”。题“红楼梦”,脂批较少,文字简约,其文字基本被程甲本所继承。1953年出现于山西,现藏国家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