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深山老林避世的诗句
展开全部
1. 关于避世的诗句
关于避世的诗句 1. 有关避世的诗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赏析 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
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未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
但个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新的困境与背谬的发现与开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永恒的宇宙的对立。
人们不断发出哀伤的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无限存在对有限人生的压迫。
但是,即使说困境与背谬注定要伴随人类的全部进程(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诗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完美的生命形态。
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在他的这《饮酒》第五首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
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
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
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于是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意味着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所谓“冠带自相索”。
因为陶渊明喜欢诉穷而人们又常常忘记贵胄之家的“穷”与平民的“穷”全不是一回事,这两句诗的意味就被忽视了。实在,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
所以,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门无车马终究是不寻常的。所以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
进一步说,“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
高明在这种结构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难怪连造语峻峭的王安石也大发感慨: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字宙而存在。
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来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迁变的表现,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竞逐中,以至丧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诗人(题名叫《饮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另一种版本,“见南山”的“见”字作“望”。最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批评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东坡先生非常聪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处,他的话说得不错。这里不能作“望”,是因为“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
还可以深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
2. 有关隐居的诗句
关于“隐居”的诗句包括:
1、东晋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2、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3、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译文:
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
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4、唐代王维《山居即事》
原文: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译文:
沉寂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在苍茫暮色中望着斜晖。鹤栖宿遍布周围的松树,柴门来访的人冷落疏稀。
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渡口处的渔火星星点点,是处处采菱人荡舟来归。
5、唐代李白《山中问答》
原文: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译文:
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饮酒·结庐在人境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山居秋暝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归园田居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山居即事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山中问答
3. 急
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王炎的《和陈丞彦能韵》东山林壑自盘旋,健步翩翩似壮年。
退不求名如避世,清而寡欲可成仙。
悬知身外浑无事,不羡壶中别有天。
珍重与君频问信,二松遗爱满修川。 唐婉回陆游的《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 求描写归隐的,积极人生态度诗句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
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滕斌〔中吕•普天乐〕《归去来兮四时辞》(一)
〔贺新郎〕奴耕婢织足生涯。随分村疃人情,赛强如宪台风化。趁一溪流水
浮鸥鸭,小桥掩映蒹葭。芦花千顷雪,红树一川霞。长江落日牛羊下。山中宰相,
林外野人家。〔隔尾〕诵诗书教子无闲暇,奉甘旨萱堂到白发。伴辘轳村翁说一会
挺膊子话。闲时节笑咱,醉时节睡咱,今日里无是无非快活煞。
-------孛罗御史〔南吕•一枝花〕《辞官》套曲(节选)
滕斌的《归去来兮四时辞》(一),用绿柳、碧草、红花、游人等寻常景物,写富有人情味的村居生活,衬托急切的归隐之心。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把田园生活描绘的是那么美好,是那么令人向往。孛罗御史的《辞官》,写了他幻想中的农居生活,奴耕婢织、不愁吃穿,在小桥流水、蒹葭苍苍、芦花似雪、红花映霞、牛羊归圈的生活环境中,赏美景,诵诗书,课儿孙,和村民无拘无束的交谈。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羡慕田园的心态。后者如: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
个鹅。闲快活。
------关汉卿〔南吕•四块玉〕《适意》
宾也醉主也醉仆也醉,唱一会舞一会笑一会。管什么三十岁五十岁八十岁,你
也跪他也跪恁也跪。无甚繁弦急管催,吃到红轮日西坠,打的那盘也碎碟也碎碗也
碎。
-------无名氏〔正宫•塞鸿秋〕《村夫饮》
闲中放牛,天连野草,水接平芜。终朝饱玩江山秀,乐以忘忧。青箬笠西风
渡口,绿蓑衣暮雨沧州。黄昏后,长笛在手,吹破楚天秋。
-------赵显宏〔中吕•满庭芳〕《牧》
关汉卿的《适意》与无名氏的《村夫饮》都是通过尽情饮酒,写出作者想象中适意、任情的村居生活。在这种生活中,没有官场的虚伪,没有读书人的斯文,更没有世俗的繁褥礼节,一切的一切,都撕下了伪装,有的只是尽兴率真,任情适意,透露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与羡慕之情,从而隐约传达出他们隐逸避世的人生观。赵显宏的《牧》,通过写牧人“乐以忘忧”的生活,显示了牧人潇洒的人生态度。其中“青箬笠西风渡口,绿蓑衣暮雨沧州”两句,表面上写牧人任意东西,自在逍遥,实际上是塑造了一个隐者形象。“沧州”一词,古代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杜甫有“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悲伤未拂衣”(《曲江对酒》)的诗句,作品暗用其句意,婉转含蓄地表达了隐逸之意。
弃了官,辞了朝,归去来
隐逸散曲第三种表达方式是描写官场险恶,直言仕途坎坷,表达归隐之叹。“书会才人”散曲家的这类作品,因为他们没有官场生活的经历,所以,他们作品中所描写的官场情形,是他们主观想象的产物,只不过借助想象的官场,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抒发隐逸生活的乐趣。如乔吉的〔南吕•玉交枝〕《失题》:
青春空过,早两鬓秋霜渐多。运筹帷幄簪笔坐,费心如安乐窝。黄尘黑海万丈
波,绿袍槐简千家货。算世人难蹬脱,脱这金枷玉锁。问小哥,你省么?拍手笑呵
呵。穿袖衫调傀儡,搭套项推沉磨。我如今得空便都参破,得清闲才是我。
乔吉一生,穷困潦倒,根本没有出仕的机会,作品形象把当官说成是“金枷玉锁”,做官的人,就像是任人摆弄的傀儡和供人驱使的推磨牲畜,这些认识完全是感性化的,对于官场的明争暗斗、如履薄冰,显然没有官宦学者们写得深刻。作者就是通过对官场感性的描述,以此来否定追求功名的为官之路,表达自己林泉之志。
5. 饮酒表达了作者欲避世隐居的诗句
《饮酒二十首》小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
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解读:诗人一下笔,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一个矛盾现象: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实上可谓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齐饿死在西山(首阳山)。诗人又举出荣启期的事迹,证明善有善报之类的说教是空话。
但是伯夷、叔齐也好,荣启期也好,他们生前没有得到善报,死后名声却流传后世。他们所以能名声传世,依赖的就是固守贫困的节操。
陶渊明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固守穷节的贫士。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倐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解读:这首诗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读: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解读: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这首诗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
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其七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解读:这首诗写作者饮酒食菊,远离世情。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
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解读: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
但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作者要学习松树的风格,为人品格要坚贞,要高尚。
其九 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解读:这首诗假托田父与自己的问答,来表示终身归隐的坚决态度,以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回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解读:陶渊明这首诗回忆了自己过去的一段离家求官而中途受阻的往事,表明自己如果不因为温饱是不会踏上这条漫长遥远、风波四起的为官道路的。其十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莸年,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解读:这首诗的前八句说名不足贵,后四句说身不足惜,都是愤世之言。
其十二 长公1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2归大泽,高风始在兹。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其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解读:这首诗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较,认为醒者拘与世俗之见,显得愚钝可怜;醉者能勘破虚伪,倒见出他的清醒。说明世事昏昏,不堪闻问,只好用沉饮迷醉,以示愤慨。
其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解读:陶渊明过着宁静的乡居生活。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识消失了,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
其十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解读:读这首诗使人想到了唐代诗人陈子昂那为历来所传诵的名篇《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不能不说这两首诗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屈原《远游》中“惟天地之无穷,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的影响。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解读:作者感叹自己少年好六经,有济世之志,而世道艰险,淹留无成。
乃安道守贫,隐居躬耕,。
关于避世的诗句 1. 有关避世的诗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赏析 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
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未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
但个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新的困境与背谬的发现与开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永恒的宇宙的对立。
人们不断发出哀伤的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无限存在对有限人生的压迫。
但是,即使说困境与背谬注定要伴随人类的全部进程(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诗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完美的生命形态。
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在他的这《饮酒》第五首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
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
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
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于是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意味着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所谓“冠带自相索”。
因为陶渊明喜欢诉穷而人们又常常忘记贵胄之家的“穷”与平民的“穷”全不是一回事,这两句诗的意味就被忽视了。实在,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
所以,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门无车马终究是不寻常的。所以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
进一步说,“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
高明在这种结构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难怪连造语峻峭的王安石也大发感慨: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字宙而存在。
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来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迁变的表现,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竞逐中,以至丧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诗人(题名叫《饮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另一种版本,“见南山”的“见”字作“望”。最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批评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东坡先生非常聪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处,他的话说得不错。这里不能作“望”,是因为“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
还可以深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
2. 有关隐居的诗句
关于“隐居”的诗句包括:
1、东晋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2、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3、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原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译文:
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
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4、唐代王维《山居即事》
原文: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译文:
沉寂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在苍茫暮色中望着斜晖。鹤栖宿遍布周围的松树,柴门来访的人冷落疏稀。
嫩竹节已添上一层新粉,老荷花早落下片片红衣。渡口处的渔火星星点点,是处处采菱人荡舟来归。
5、唐代李白《山中问答》
原文: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译文:
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饮酒·结庐在人境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山居秋暝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归园田居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山居即事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山中问答
3. 急
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王炎的《和陈丞彦能韵》东山林壑自盘旋,健步翩翩似壮年。
退不求名如避世,清而寡欲可成仙。
悬知身外浑无事,不羡壶中别有天。
珍重与君频问信,二松遗爱满修川。 唐婉回陆游的《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 求描写归隐的,积极人生态度诗句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
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滕斌〔中吕•普天乐〕《归去来兮四时辞》(一)
〔贺新郎〕奴耕婢织足生涯。随分村疃人情,赛强如宪台风化。趁一溪流水
浮鸥鸭,小桥掩映蒹葭。芦花千顷雪,红树一川霞。长江落日牛羊下。山中宰相,
林外野人家。〔隔尾〕诵诗书教子无闲暇,奉甘旨萱堂到白发。伴辘轳村翁说一会
挺膊子话。闲时节笑咱,醉时节睡咱,今日里无是无非快活煞。
-------孛罗御史〔南吕•一枝花〕《辞官》套曲(节选)
滕斌的《归去来兮四时辞》(一),用绿柳、碧草、红花、游人等寻常景物,写富有人情味的村居生活,衬托急切的归隐之心。在这些作品中,作者把田园生活描绘的是那么美好,是那么令人向往。孛罗御史的《辞官》,写了他幻想中的农居生活,奴耕婢织、不愁吃穿,在小桥流水、蒹葭苍苍、芦花似雪、红花映霞、牛羊归圈的生活环境中,赏美景,诵诗书,课儿孙,和村民无拘无束的交谈。流露出作者厌恶官场,羡慕田园的心态。后者如: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
个鹅。闲快活。
------关汉卿〔南吕•四块玉〕《适意》
宾也醉主也醉仆也醉,唱一会舞一会笑一会。管什么三十岁五十岁八十岁,你
也跪他也跪恁也跪。无甚繁弦急管催,吃到红轮日西坠,打的那盘也碎碟也碎碗也
碎。
-------无名氏〔正宫•塞鸿秋〕《村夫饮》
闲中放牛,天连野草,水接平芜。终朝饱玩江山秀,乐以忘忧。青箬笠西风
渡口,绿蓑衣暮雨沧州。黄昏后,长笛在手,吹破楚天秋。
-------赵显宏〔中吕•满庭芳〕《牧》
关汉卿的《适意》与无名氏的《村夫饮》都是通过尽情饮酒,写出作者想象中适意、任情的村居生活。在这种生活中,没有官场的虚伪,没有读书人的斯文,更没有世俗的繁褥礼节,一切的一切,都撕下了伪装,有的只是尽兴率真,任情适意,透露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与羡慕之情,从而隐约传达出他们隐逸避世的人生观。赵显宏的《牧》,通过写牧人“乐以忘忧”的生活,显示了牧人潇洒的人生态度。其中“青箬笠西风渡口,绿蓑衣暮雨沧州”两句,表面上写牧人任意东西,自在逍遥,实际上是塑造了一个隐者形象。“沧州”一词,古代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杜甫有“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悲伤未拂衣”(《曲江对酒》)的诗句,作品暗用其句意,婉转含蓄地表达了隐逸之意。
弃了官,辞了朝,归去来
隐逸散曲第三种表达方式是描写官场险恶,直言仕途坎坷,表达归隐之叹。“书会才人”散曲家的这类作品,因为他们没有官场生活的经历,所以,他们作品中所描写的官场情形,是他们主观想象的产物,只不过借助想象的官场,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抒发隐逸生活的乐趣。如乔吉的〔南吕•玉交枝〕《失题》:
青春空过,早两鬓秋霜渐多。运筹帷幄簪笔坐,费心如安乐窝。黄尘黑海万丈
波,绿袍槐简千家货。算世人难蹬脱,脱这金枷玉锁。问小哥,你省么?拍手笑呵
呵。穿袖衫调傀儡,搭套项推沉磨。我如今得空便都参破,得清闲才是我。
乔吉一生,穷困潦倒,根本没有出仕的机会,作品形象把当官说成是“金枷玉锁”,做官的人,就像是任人摆弄的傀儡和供人驱使的推磨牲畜,这些认识完全是感性化的,对于官场的明争暗斗、如履薄冰,显然没有官宦学者们写得深刻。作者就是通过对官场感性的描述,以此来否定追求功名的为官之路,表达自己林泉之志。
5. 饮酒表达了作者欲避世隐居的诗句
《饮酒二十首》小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
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解读:诗人一下笔,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一个矛盾现象: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实上可谓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齐饿死在西山(首阳山)。诗人又举出荣启期的事迹,证明善有善报之类的说教是空话。
但是伯夷、叔齐也好,荣启期也好,他们生前没有得到善报,死后名声却流传后世。他们所以能名声传世,依赖的就是固守贫困的节操。
陶渊明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固守穷节的贫士。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倐如流电惊。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解读:这首诗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读: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解读: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这首诗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
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其七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解读:这首诗写作者饮酒食菊,远离世情。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
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解读: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
但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作者要学习松树的风格,为人品格要坚贞,要高尚。
其九 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解读:这首诗假托田父与自己的问答,来表示终身归隐的坚决态度,以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回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解读:陶渊明这首诗回忆了自己过去的一段离家求官而中途受阻的往事,表明自己如果不因为温饱是不会踏上这条漫长遥远、风波四起的为官道路的。其十一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莸年,长饥至于老。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解读:这首诗的前八句说名不足贵,后四句说身不足惜,都是愤世之言。
其十二 长公1曾一仕,壮节忽失时。杜门不复出,终身与世辞。
仲理2归大泽,高风始在兹。一往便当已,何为复狐疑?去去当奚道,世俗久相欺。
摆落悠悠谈,请从余所之。其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解读:这首诗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较,认为醒者拘与世俗之见,显得愚钝可怜;醉者能勘破虚伪,倒见出他的清醒。说明世事昏昏,不堪闻问,只好用沉饮迷醉,以示愤慨。
其十四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解读:陶渊明过着宁静的乡居生活。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识消失了,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
其十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解读:读这首诗使人想到了唐代诗人陈子昂那为历来所传诵的名篇《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不能不说这两首诗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屈原《远游》中“惟天地之无穷,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的影响。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解读:作者感叹自己少年好六经,有济世之志,而世道艰险,淹留无成。
乃安道守贫,隐居躬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