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说法究竟有没有道理?
凡事要辩证地去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说走得近的人,会相互影响,潜移默化地会有某些改变,因而有此说,是有道理的。但有时候会出现"近朱者未必迟赤、近墨者未必黑"的情况,因为还有"山难改、性难移"之说。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华夏文明5千年,为我们留下穷不胜举的文化瑰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训诫便是其中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发散思维的推动下,这句话引起了一些争论,犹如题主的问题。零点拾韵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容怀疑,之所以有怀疑的声音,是因为持怀疑态度者对原文中“近”的涵义理解出现偏差。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中“近”的涵义——“亲近”而非“靠近”要理解“近”涵义,需要结合这句话的下文一起来看:“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这是西晋时期名臣及文学家、思想家傅玄给太子上课时说的话。前半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意是环境对人具有很大的影响,后半句“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直译就是:声音悦耳,听起来就清澈响亮;身子端正,影子也是直的。引申涵义是:人自己本身的作用至关重要。
那么,再回头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近”显然就不是简单的物理距离上的靠近,而是精神层面的亲近,也就是对所接触的人、物、事从内心上的认可,并将其作为模仿的对象或行为的准则。而是否“亲近”就隐含了主观能动性的道理,这也是我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容怀疑的主要依据。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深刻的见解。既不失客观地强调了外部环境对人有很大的作用,又很透彻地揭示了内在因素才是决定事物根本所在的道理,这与我们现在的唯物辩证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觉得很有道理。
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会让自己也变好,接近坏人会让自己也变坏。
一个人的成长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父母是至关重要的关键,因为父母不仅仅要教导他怎么做人,同时也要教导他怎么做事。若是身边的人都是坏人,若是长时间跟他们在一起也会变坏。
人和人之间具备一定的磁场,这种强烈的磁场就决定你的朋友圈。
当我们活在一个阶层里,一个圈子里,而我们需要的朋友,都是跟自己比较谈得来,比较像的朋友。当你和你的朋友之间,发生冲突,或者观念发生不一致的时候,就没有必要交往下去了。
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在冲突的时候,就能看清一个人,在吵架的时候,我们说得话往往是真心的。
环境虽然能影响自己,但是身边的人也会影响自己,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远离身边的人,远离身边的那些杂音,在一个焦躁的环境下,无法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
人这辈子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活,我们活在一个整体里,不是一个牢笼中,在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向其他的人求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个人都要走向自己认为最正确的道路,对于身边的人也要做出最准确的判断,不要被身边的人所影响,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是:
好的环境可以使人变好,
坏的环境可以使人变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句出自《太子少傅箴》,
其主要告诉了人们:
环境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与其意思相近的语句有:“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等。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一句出自荀子的《劝学》,
意思是:蓬草长在麻地里,
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
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
寓意为: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
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熏陶出什么样的人。
“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
一句出自《增广贤文》,
意思是:临近水边,时间长了,
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
靠近山林,时间长了,
就会知道林中鸟儿的习性。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