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有多少人能明白它的真正意思?
水可凝冰,冰比水硬,
百折不挠,愈挫愈勇;
水可化气,气热蒸腾,
聚气生财,大象无形;
水向低流,持续做功,
水滴石穿,柔克其硬;
水变形态,任意因盛,
能屈能伸,随变随形;
水性虽寒,仁善不争,
惠泽万物,弃私而公;
水可聚散,有形无形,
顺势而为,成不争功。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人善利人,故而不争。
道德之精,诠释人生!
《老子》名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是什么?“善跟恶相对”。“上善”就是品质高的:善良、善举、善策、、、惟善以为宝,有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之人的行善,象水一样利生天下万物而不争回报。而不是“善欲人见之,非出真心行善而实窃“钓名沽誉”。
“若水”实际提示人们:在行善举之时的“初心”更要象水原来的本质一样《无色、无味》。若水变了色、成了恶水,增加了臭味,“何来君子之交淡如水”?
可见时下多有“名人”欲借行善之名,实为“钓名沽誉”而恐人知、实为大恶之人!
之前恰好看到一篇解读这句话的文章,提出了很多人的回答。我蛮喜欢里面的一个解读的。
大意是,你把水倒进杯子里,它就是杯子。你把水倒进碗里,它就是碗。它可以被倒进装满石头的杯子里,也可以被倒进平坦的地面。它可以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形态去适应环境。
它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几乎可以千变万化。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可以理解为做人的上等形式应该像水一样。
写的不够好,请勿介意。
水能辅育万物生长。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没有人能知道,因为要想明白“上善若水”的真正含义,就需要真正的理解《道德经》,要想真正的没纤理解《道德经》,就需要真正的理解中国正统的由天文而人文的思想和文化。
在有文字记载的 历史 上,这样的人屈指可数。
老子和庄子等先秦诸圣之外,估计就是饱读诗书,道儒法三家集于一身而并行不悖的主席了吧。
而今天,能够懂得“上善若水”的人,更是寥寥无几。
接下来,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叫做“ 上善若水 ”吧。
上善若水“上善若水”一词,出自道家经典《道德经》的第八章:
“ 上善若水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
“ 上善若水 ” 的意思是: 在圣人看来,天道就像水一样 。
在很多流俗的解读中,这句话被发散为:“ 好人就像水一样温柔。 ”这样的理解,并不是本意。
《道德经》这本道家经典,从根本原理和具体实践两方面,反复论述了圣王应该如何以天道治理天下,才能使天下得以长治久安,可以永续的生存,获得自然和谐的发展。
在《道德经》中,“善”这个字出现过许多次,比如第二章中的“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二十七章的“ 善行无辙迹… ”;第四十九章的“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卖谈德善。 ”;第六十二章的“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等等,但几乎无一处是单纯的指人伦意义上的那种善良,好人好事。
“上”,指的是“最高的”。
“善”,指圣人为天道。合于天道则为善,不合于天道则不善。
为什么说天道,如同水一样呢?
本章下一句给出了原因: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天道治天下,利万物而不争,水,同样可以通利万物,不与万物相争;天道所处,不物不形,不积不争,正是常人所恶,水,同样处下,不处上,亦人之所恶;因此,用水喻道,表达圣人不弊于物,不积不争,所以才能上善若道。
“上善若水”最好的寓意是水利于万物,但却与世无争,这是至善者的品行,或者说,如果一个人只讲奉献,不讲索取,无论处于怎样恶劣的环境,都能做到内心平静,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帮助他人,甚至忍辱负重,那么这样的人,便具有水的品质,是枯配仿上善君子。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一书的第八章,原文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陈鼓应先生在他的《老子注译及评介》一书中翻译这段文字的意思为:“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陈鼓应先生作为享誉世界的道家文化学者,旧学深厚,行文简古,且表达十分优美。他还对老子这段文字阐述说,老子用水性比喻上德之人的人格,水的最显著的特征和作用,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之相争。
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应该具有“处众人之所恶”的心态,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愿意做,他能够忍辱负重,有责任担当,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他能尽其所有帮助人,尽其所能服务人,但不和别人争名夺利,所谓“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是柔情万种的圣物,他给人们奉献自己的美丽,给万物以全身心的倾注,但从不指望回报。水处事圆时圆,方是方,在大海中是大海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茶杯中是茶杯之形,随物赋形,形态万千。水是胸怀博大的圣物,至柔至善,当万物需要他时,他倾其所有,而且从不见识低下,争长论短,滋养万物而坦荡宽容,包容天下。
世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相,而无法透视事物的内核,老子看事物不仅看表象,而且要看实质,尤其是实用主义通常借用的一面,老子反其道,往往从实用的反面去揭示出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
与水德如出一辙,他得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道理。委曲反而能保全,屈就反而能伸展,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反而迷惑。正因为不同人争,故天下没有人与他争;也正因为不同人争,故天下没人能与他争。
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这就是水的品性。世间最至圣的君子,其道德就如水一样,只讲奉献,不讲回报,只讲馈赠,不讲索取,不择贵贱,随遇而安,这样的人,便能一辈子内心平静,功德圆满。
这四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近十年,我一直在读《道德经》,读了无数遍,真不敢说读懂了,我相信没人敢说读懂了。
但我有个感觉,每读一遍就会有更深一层的领悟。常读常新。每次读完,都能静心。我想,这就是《道德经》的浩瀚之处。我说过, 要求术,就读《资治通鉴》; 要求道,就读《道德经》。
接下来,我试着分享一下我对“上善若水”四字的理解过程。
上善若水,后面接着的一句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一次读到此句时,我的理解是:水就像母亲,无声滋润,无怨无悔,是一种博大。上善若水,是一种博爱胸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二次读到,我发现自己漏掉了“不争”二字。在《道德经》中,辩证法随处可见,不争,实际上是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那么,水就是以不争而大争。那就是什么?是以柔克刚。
正像《孙子兵法》的核心是不战而战一样,《道德经》的核心是不争而争。以柔克刚,杀敌于无形,就是《道德经 》的斗争哲学。
第三次,我又读到了“量才器使”“道法自然”的意思。
水是天下至柔,看似毫无主张,你把它倒进圆形容器,它就是圆的;你把它倒进方形容器,它就是方的。高处有水,便流向低处;遇到阻碍,它就绕过去。
这是什么?这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却又合乎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做作,就像至高的武功,看似毫无技巧,其实已经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第四次再读,我惊出一身冷汗。我觉得,我之前的所有解读都错了。为什么?因为我想到了可怕的惊涛骇浪,以及摧毁一切的洪水。
水,真的只有柔弱温婉、顺其自然的一面吗?
不是。水拥有至高无上的力量。滴水能够石穿,盆水可浇灭火焰,大水可冲毁堤坝,水厉害得很。
所以,什么是上善若水?就是心地善良,柔婉自然,善利万物,但又能金刚怒目,扫清邪恶。
这就是我最后的理解。
随着时代的久远,很多字义已经发生了演变,并在人们的意识里形成了固化的概念,从而失去了它的本意,要了解“上善若水”的含义,需要理清字义,以及理清《道德经》的认知框架。
现在一般都解释为至高的品德像水一样至柔不争,滋养万物,其实,这只是在字面上解读,但还是无法了解其深意,道德经也好,易经也好,儒家学说也好,都是在解读太极,也即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不要抱着西哲那种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思维去单独解读一阴或者一阳,因为阴阳是不可分割的,不然就是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了。
这里的善,不是现代的“善良”的单独意义,跟 止于至善 一样,它是阴阳俱全的一种圆满,包含了所有,所以并不与“恶”相对,比如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都可以看到,"恶“是与“美"相对的。
“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继承并遵循这种道性即为“善”,从上面的古字也可以看出,"善"与“道”一样,也是一阴一阳俱在的(二“言”),水也如此,可柔可刚,可冷可热,能滋养万物,也能毁灭万物,人们要做的是继承并利用这种阴阳的特性,形成一个和谐生动的整体,才能生生不息,不然孤阴独阳的,就是死水一潭了。
再比如“ 人之初,性本善 ”,并不是在说人刚出生的时候是“善良”的,而是说刚人生下来,都是秉承了这种道性,并没有现代“善恶”的概念,因此,性都是相近的,如水一样,并没有太多个人的意愿以及喜好,是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本性,但随着成长,个人所受的教育、认知等等原因,导致了“习相远”。
所以,上善若水,是说人要具有如水般的特性,无欲无求,该柔则柔,该刚则刚,不管是柔也好刚也好,都是构成水(也是“道”)不可或缺的特性,人不可能只保留单独一面,但有了阴阳俱全的特性,也不能凭个人喜好处世,只有这样,才能处众人之所恶,利万物而不争,反之为“不善”。
我个人对“上善若水”的理解是这样的:
一个人他不仅要心善如水,还要行善如水,更要跟水一般顺势而为。
以上为本人一点浅薄之见,愿能够帮到你。
关于“上善若水”有太多的解释,而且都非常精彩,出自老子《道德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主要指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以我之见:“上善若水”之“水”,水之柔,至柔则至刚;水之绵,至绵则至密;水之急,至急则至势;水之缓,至缓则至静;水之下,至下则至上;水之宽,至宽则至容。总而言之,水之无形胜似有形,水之无骨胜似有骨,水之无常胜似有常,上善若水,道家之精华也!做人之圭臬也!一个人需终身学习感悟的格言!
2024-08-07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