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应对孩子叛逆情绪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本文导读:孩子进入青春期,出现叛逆情绪,变得敏感,对父母的言行是百般反抗。这时父母该如何应对父母的叛逆情绪?
孩子有了负面感受时,最需要的是父母接纳和尊重他的感受。
有4个超级技巧:
1.安静专心地倾听
2.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的感受。
3.说出他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的愿望。
下面我们来解答在技巧使用过程中家长们的一些常见问题。
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产生共情?
不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孩子的对话大多都是些生活琐事。比如:孩子说:“妈妈,我今天放学后要去大卫家。”这时候,妈妈没必要回答他:“哦,你决定下午去朋友家啊?”只需要简单地说“谢谢你告诉我”,就足够了。只有当孩子期望我们了解他们感受的时候,再和孩子产生共情。回应孩子的正面感受其实并不难。比如:孩子兴奋地告诉你:“我今天得了朵小红花!”家长只需要用同样的语气回应他:“真棒啊!你一定很开心噢!”
当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时,则需要我们使用沟通技巧。我们需要抛弃以往常用的忽略、否定、说教的方式。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身体一样需要得到及时认真的关注。当你开始设身处地地把孩子的伤心、难过等负面感受想象成孩子身体上的伤痛时,你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就会变得敏感起来。
如果直接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觉得那样?”有什么错吗?
有的孩子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们惊恐、生气、不开心,但多数情况下,孩子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生气或难过。也有的时候,孩子不敢说出他们的理由,因为他们担心在大人眼里,他们说出的'理由不够充分--“就为这点小事哭啊?”
当孩子难过的时候,我们说“看起来你好像很难过。”对孩子会很有帮助。而不是“怎么了?”或者“你为什么有那样的感受?”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而不是逼着他们做出解释)的成人沟通。
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认同他的感受吗?
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的感受。类似“你做得对”这样的回应方式,也许能让孩子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却妨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省。如: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你们彩排了很多次了!你说得对。她就是够讨厌的!
对话结束。
相反,从下面的对话方式中,可以看出:如果接纳孩子的感受,就能让孩子积极地思考问题。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那你一定很失望。你期待了那么长时间!
孩子:是啊。就因为彩排的时候,有几个同学捣乱。那也是他们的错啊!
家长:(安静地听)
孩子:而且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该演什么。老师很生气。
家长:原来是这样啊。
孩子:她说如果我们好好演,就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准备再复习一次我那部分。你今天晚上提醒我,好吗?
总结:所有年龄段的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不在乎别人是否同意,需要的只是有人能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
我能不能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
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孩子并不相信你。他们可能会说“不,你根本不了解!”但是,如果能把问题细化,比如:“上学的第一天是有些紧张,那么多新东西需要去适应”,那么孩子就知道你真正理解了他。
我试图说出孩子的感受,结果弄错了,该怎么办?
没有关系。孩子会很快把你纠正过来的。例如:
孩子:爸爸,我们的测验推迟到下周了。
爸爸:那你就可以清闲几天了。
孩子:不,我不高兴。同样的功课还得再学一个星期。
爸爸:哦。你是希望赶快考完。
孩子:对了!
不必要求自己每次都对他人的感受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虽然不一定每次都成功,但孩子能体会到我们的努力。
我知道应该接纳孩子的感受,但是,当孩子对我说“你讨厌”或者“我恨你”时,我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如果“我恨你”这样的话让你感到难过,你也应该让孩子知道你的感受。“我不喜欢我刚才听到的话,如果你对什么事情生气了,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告诉我。也许我能帮你。”
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什么都听不进去,怎么办?
当孩子处于极度难过的时候,身体上的发泄可以帮助他缓解痛苦,比如砸枕头、摔旧纸箱、捏陶泥、大吼大叫、扔飞镖,之后,他会慢慢安静下来。还有一个方法既能让家长感觉舒服,又能让孩子满意,那就是“画出心里的感受”--给孩子纸和笔,对他说:“来,告诉我你有多生气,把你的感受画出来。”
最重要的是,当孩子砸东西、摔东西或者乱画时,你能在他身边,让他知道即使是最极端愤怒的感受也是被接纳和理解的。
接纳孩子的所有感受,是不是意味着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对的?这样做是不是在溺爱孩子?
只有当孩子的所有行为都被许可时,才会变成溺爱。而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允许他做你不能接受的事情。例如:当孩子用勺子在饭碗上乱敲时,你可以对他说“这样挺好玩的吧?”随后,你应当拿走勺子和碗,并告诉他:“饭碗不是用来敲的,如果你想敲,可以去敲你的小鼓和木琴。”
当孩子的感受被接纳和理解了,他也就更能遵守我们为他设立的界限。
我不假思索就说了否定孩子感受的话,把事情弄糟了。现在我该怎么办?
和孩子相处的日子很多,我们总能找到机会对孩子说:“我想了想,你刚才告诉我同学在操场捉弄你的事情,是挺让人生气的。”
或早或晚,我们和孩子产生共情总能被孩子体察到的。
来自妈妈们的实战经验
小羽毛妈妈:
前段时间,两岁多的儿子突然死活不肯刷牙了,任我们软硬兼施都没用。
我打算试试学过的方法:接纳孩子的感受。于是我耐心地问儿子:“你不想刷牙是么?”
“嗯。”(哭腔)
“我能理解,你不喜欢,是吧?”(我随即抱着他,安抚他的后背,让他尽情释放)
“不是??”
“那是为什么呀?”
“疼??”(哭腔)
“哪里疼呀?”
“这里??”儿子指着嘴里。
“哦??”我突然想到,最近刚给他换了把新牙刷,是不是儿子不太习惯呀?
我把这个假设告诉儿子,并爱抚他说,“对不起,妈妈太粗心了,没有注意这个问题,我们换个小点的牙刷,你就能刷了,对吗?”
“嗯??”
后来,我们买了新牙刷,儿子刷牙再也不是难题。
龙儿妈:
有一次儿子生病了,不肯吃药,老公连哄带骗都没用,最后气得说:“我不管你了,病死活该。”
我蹲下来,用手搂着儿子,对他说:“你是觉得药很苦,是吗?”
他说:“对,我不想吃药,我就是不要吃药。”
“你是特别不想吃药。”我表示接纳他的这种感受。
然后,我又用上“幻想”的技巧:“你生病就是怪兽在你体内作怪呢,要有奥特曼进去,才能把这个怪兽打败。你吃了这些药,就是给奥特曼输送兵源,让他打败怪兽。你是支持奥特曼的,对不对?”
儿子点点头:“对,我要吃药。”
吃药难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孩子有了负面感受时,最需要的是父母接纳和尊重他的感受。
有4个超级技巧:
1.安静专心地倾听
2.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的感受。
3.说出他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的愿望。
下面我们来解答在技巧使用过程中家长们的一些常见问题。
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产生共情?
不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孩子的对话大多都是些生活琐事。比如:孩子说:“妈妈,我今天放学后要去大卫家。”这时候,妈妈没必要回答他:“哦,你决定下午去朋友家啊?”只需要简单地说“谢谢你告诉我”,就足够了。只有当孩子期望我们了解他们感受的时候,再和孩子产生共情。回应孩子的正面感受其实并不难。比如:孩子兴奋地告诉你:“我今天得了朵小红花!”家长只需要用同样的语气回应他:“真棒啊!你一定很开心噢!”
当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时,则需要我们使用沟通技巧。我们需要抛弃以往常用的忽略、否定、说教的方式。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身体一样需要得到及时认真的关注。当你开始设身处地地把孩子的伤心、难过等负面感受想象成孩子身体上的伤痛时,你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就会变得敏感起来。
如果直接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觉得那样?”有什么错吗?
有的孩子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们惊恐、生气、不开心,但多数情况下,孩子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生气或难过。也有的时候,孩子不敢说出他们的理由,因为他们担心在大人眼里,他们说出的'理由不够充分--“就为这点小事哭啊?”
当孩子难过的时候,我们说“看起来你好像很难过。”对孩子会很有帮助。而不是“怎么了?”或者“你为什么有那样的感受?”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而不是逼着他们做出解释)的成人沟通。
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认同他的感受吗?
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的感受。类似“你做得对”这样的回应方式,也许能让孩子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却妨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省。如: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你们彩排了很多次了!你说得对。她就是够讨厌的!
对话结束。
相反,从下面的对话方式中,可以看出:如果接纳孩子的感受,就能让孩子积极地思考问题。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那你一定很失望。你期待了那么长时间!
孩子:是啊。就因为彩排的时候,有几个同学捣乱。那也是他们的错啊!
家长:(安静地听)
孩子:而且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该演什么。老师很生气。
家长:原来是这样啊。
孩子:她说如果我们好好演,就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准备再复习一次我那部分。你今天晚上提醒我,好吗?
总结:所有年龄段的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不在乎别人是否同意,需要的只是有人能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
我能不能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
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孩子并不相信你。他们可能会说“不,你根本不了解!”但是,如果能把问题细化,比如:“上学的第一天是有些紧张,那么多新东西需要去适应”,那么孩子就知道你真正理解了他。
我试图说出孩子的感受,结果弄错了,该怎么办?
没有关系。孩子会很快把你纠正过来的。例如:
孩子:爸爸,我们的测验推迟到下周了。
爸爸:那你就可以清闲几天了。
孩子:不,我不高兴。同样的功课还得再学一个星期。
爸爸:哦。你是希望赶快考完。
孩子:对了!
不必要求自己每次都对他人的感受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虽然不一定每次都成功,但孩子能体会到我们的努力。
我知道应该接纳孩子的感受,但是,当孩子对我说“你讨厌”或者“我恨你”时,我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如果“我恨你”这样的话让你感到难过,你也应该让孩子知道你的感受。“我不喜欢我刚才听到的话,如果你对什么事情生气了,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告诉我。也许我能帮你。”
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什么都听不进去,怎么办?
当孩子处于极度难过的时候,身体上的发泄可以帮助他缓解痛苦,比如砸枕头、摔旧纸箱、捏陶泥、大吼大叫、扔飞镖,之后,他会慢慢安静下来。还有一个方法既能让家长感觉舒服,又能让孩子满意,那就是“画出心里的感受”--给孩子纸和笔,对他说:“来,告诉我你有多生气,把你的感受画出来。”
最重要的是,当孩子砸东西、摔东西或者乱画时,你能在他身边,让他知道即使是最极端愤怒的感受也是被接纳和理解的。
接纳孩子的所有感受,是不是意味着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对的?这样做是不是在溺爱孩子?
只有当孩子的所有行为都被许可时,才会变成溺爱。而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允许他做你不能接受的事情。例如:当孩子用勺子在饭碗上乱敲时,你可以对他说“这样挺好玩的吧?”随后,你应当拿走勺子和碗,并告诉他:“饭碗不是用来敲的,如果你想敲,可以去敲你的小鼓和木琴。”
当孩子的感受被接纳和理解了,他也就更能遵守我们为他设立的界限。
我不假思索就说了否定孩子感受的话,把事情弄糟了。现在我该怎么办?
和孩子相处的日子很多,我们总能找到机会对孩子说:“我想了想,你刚才告诉我同学在操场捉弄你的事情,是挺让人生气的。”
或早或晚,我们和孩子产生共情总能被孩子体察到的。
来自妈妈们的实战经验
小羽毛妈妈:
前段时间,两岁多的儿子突然死活不肯刷牙了,任我们软硬兼施都没用。
我打算试试学过的方法:接纳孩子的感受。于是我耐心地问儿子:“你不想刷牙是么?”
“嗯。”(哭腔)
“我能理解,你不喜欢,是吧?”(我随即抱着他,安抚他的后背,让他尽情释放)
“不是??”
“那是为什么呀?”
“疼??”(哭腔)
“哪里疼呀?”
“这里??”儿子指着嘴里。
“哦??”我突然想到,最近刚给他换了把新牙刷,是不是儿子不太习惯呀?
我把这个假设告诉儿子,并爱抚他说,“对不起,妈妈太粗心了,没有注意这个问题,我们换个小点的牙刷,你就能刷了,对吗?”
“嗯??”
后来,我们买了新牙刷,儿子刷牙再也不是难题。
龙儿妈:
有一次儿子生病了,不肯吃药,老公连哄带骗都没用,最后气得说:“我不管你了,病死活该。”
我蹲下来,用手搂着儿子,对他说:“你是觉得药很苦,是吗?”
他说:“对,我不想吃药,我就是不要吃药。”
“你是特别不想吃药。”我表示接纳他的这种感受。
然后,我又用上“幻想”的技巧:“你生病就是怪兽在你体内作怪呢,要有奥特曼进去,才能把这个怪兽打败。你吃了这些药,就是给奥特曼输送兵源,让他打败怪兽。你是支持奥特曼的,对不对?”
儿子点点头:“对,我要吃药。”
吃药难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