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果过度焦虑,如何养出优秀的孩子?
有媒体做过一项“家长焦虑”调查,结果显示:92.8%的家长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焦虑。焦虑似乎已经成为很多家长教育孩子时的常见状态。
我们以为伴随着家长对孩子教育投入的增加,这种常见的焦虑状态会减少。恰恰相反,不仅没有丝毫缓解,焦虑反而愈加严重!
01.要学会控制情绪,克制焦虑
为人父母的两大修行,一个是控制情绪,一个是克制焦虑。特别是后者,简直就是 育儿 路上的最大障碍。焦虑在心中,路就很容易走偏航。
不知道在你们身边有没有那种特别焦虑的家长。原来总觉得父母太唠叨,太过于小心谨慎,没想到等自己有了孩子,却也不由自主地担心了起来。
是啊,在父母眼中,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了太多危险。在关于孩子的自身安全方面,我们似乎每天都在接收网络上各种各样的“坏消息”。
意外、灾害、暴力、疾病、拐骗、伤害……在资讯爆炸的时代,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危险。
在安全的考虑以外,孩子的学业与成长更让我们不放心。但凡他们在这方面表现出一点偏差,做了什么不够好的事,我们就会脑补出他们未来十几年之后一事无成,被别人甩开很远的样子。
02.换个角度思考,自身原因引发焦虑
焦虑让我们成为同一个世界的同一个妈。焦虑的背后,往往都是恐惧在作祟。让我们成为焦虑的“奴隶”,被它支配着自己的 育儿 策略。
对孩子限制太多过度保护,不能适当放手。之前在一档 育儿 节目中看到过,演员马雅舒因为担心孩子会受伤,在家里对孩子各种say no。孩子开个门,她要禁止;孩子爬个沙发,她要禁止;孩子在菜场摸个鱼,她也要禁止。
孩子在家里难免会磕到碰到,所以她索性把客厅里的家具全部清理掉,只留下一个大地毯,一家人干啥都要席地而坐。
有人可能会觉得马雅舒简直做到了极致,但其实现实生活中,如此小心翼翼的父母并不在少数。
总是放大孩子眼前的困难和错误,对孩子的一切都过分干预,包办所有。看到孩子不太和同学们说话交朋友,就自动联想到孩子长大后社恐的样子,觉得他们“吃不开”,不分场合强迫孩子必须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这些 育儿 策略,从长远来看,其实对于孩子如何规避危险,如何学会保护自己,管理自己并没有什么益处。
所有这些都只是我们为了让自己安心,让一切都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缓解自己的担心和焦虑。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想这个问题,也许并不是孩子做了什么让我们担心和焦虑,而是我们自身的原因才引发了焦虑。要改变这种担心,我们要先改变自己。
03、需要改变“想法”,也就是思维模式
让自己不焦虑的方法,不是改变孩子,而是改变自己如何改变呢?
如果想要改变过分焦虑的状态,首先需要改变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思维模式。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认知会引发极为不同的结果。
就好像我们的大脑里有着一个想法岔路口,会把我们引向不同的目的地。比如,当我们接到老师的“投诉”,说孩子上课总是和同座的同学聊天讲话,不认真听课。
焦虑的父母通常就会首先想到自己的孩子终究是个学渣,开始担心孩子会不会考不上好的学校,会不会成绩很差,再一想到班里那些总是名列前茅的孩子,就会更加生气,甚至会觉得孩子是不是故意和自己作对,不让自己省心。
但有的父母能更为平静和理智的看待老师的“投诉”,觉得这也许是一个了解孩子在学校真实情况的机会,也可以借此和孩子好好聊一聊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把它当做一个走近孩子内心的机会,听听他上课开小差的真正原因,到底是因为对老师不满意、对所学学科没兴趣、讲的内容都会了还是和同桌的关系太铁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头脑,可能都存在着这样两条不同的通道,有着对事物完全不同的看法。只不过,焦虑的人会首选那条“焦虑通道”,对于习惯性焦虑的人来说,这样的选择已经变成了一种本能反应。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我们的大脑选择另外的那条轨道。孩子未来会怎样,没人会知道。所谓的三岁看老,其实也带有过分绝对和武断的嫌疑。担心未来,不如着眼于当下。
比如,如果孩子英语启蒙半年仍然不见效,要考虑下如何找到更适合孩子的启蒙方式和节奏,而不是把心思都用来担心孩子以后的英语水平。如果不能给孩子买学区房,要多考察下线下机构学习英语,侧面了解一下学校的教学风格,想想有哪些是父母可以用家庭教育弥补的地方,而不是脑补孩子以后就彻底完蛋一事无成。
通常,焦虑就是我们大脑中的“错误警报”。希望这句话能像警示牌一般被我们记住,在需要的时候也能将我们大脑中的“错误警报”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