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变化

 我来答
粘致0gh
2022-09-26 · TA获得超过950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3.8万
展开全部

1. 古文的变化

以上所说的“古文”,是相对于唐宋之际盛行的“今文”或“时文”(即骈文)而来的。韩愈曾说他“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答李翊书》),“三代两汉”之文就是“古文”,是唐宋古文家心仪的写作模范文本。文学史上,将唐宋两代古文家写作“古文”以取代骈文的这个创作思潮,称为“古文运动”。

“古文”和“骈文”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两种文体。“古文”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散行之文,通晓流畅,没有种种形式上的束缚;“骈文”是古代散文发展到魏晋之际的一个变化——通体对偶而且讲究声律。骈文的兴起,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形式上唯美化的一个趋势,唐宋古文家创作古文,反对骈文,也是一种文学审美发展变化的一个趋势。此涨彼消,兴衰替代,其间还包含有社会的、哲学的原因,但主要是两种文体的因革变化。

先秦至汉魏的散文,其文体都是散行的,句子长短伸缩变化,大体保持口头语言的随意性、灵活性的风貌。魏晋之际,通体讲究对偶的文章逐渐形成,到齐梁间,受声律说的影响,文章不但通体对偶,还讲求四声的交错搭配,这就是骈文。自齐梁至唐,骈文盛行,几乎一切公私文翰,甚至学术文章都骈化了。

骈文的对偶和声律的美,反映了古代作家在散文形式美上的一种追求,而且也确实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骈文作家和声情兼美的作品。但是,骈文的弊端也很多,主要是它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和由此导致的内容与形式的脱离,不但远离了社会人生,也远离了作家的真情实感。另外,因为对偶和声韵的追求,骈文的语言也难免陈陈相因、了无生气。于是,一批有识见的作家开始倡古文、反骈文,

2. 如何理解文言文中的词义变化

文言文中词义的变化主要涉及两种: (1) 说话或写文章时起的变化 在具体的语言交际过程中,由于语言 环境(即语言交际中的主观环境、客观环 境、场合、气氛以及上下文)的作用,一个 词的含义可以发生变化。

这个变化在特定 的语言环境下是明确的,但脱离特定的语 言环境以后,它就不再具有这个含义。 这 种变化不涉及词义的历史演变,与词义的 多义性无关。

(2) 语言发展历史上产生的变化 文言文中所涉及的词义变化一般是 指词义在语言发展历史上所产生的变化。 语言学称这类演变为词义的历时性变 化。

词义的历时性变化与临时性变化是 有联系的。 临时性的词义变化,往往是历时性词义变化的先导。

如果词义的临时性 的变化符合人们的表达需要而被人们所 接受,那它就会被巩固在语言里,成为约 定俗成的全民的词义义项,但是由临时性 词义转变为历时性词义常常需要经历很长段时期。 比如“肺腑”,原义指脏腑。

司马迁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以肺腑为 京师相。”其中的“肺腑”比喻帝王的近 亲。

班固《汉书•刘向传》:“臣幸得托肺 腑。”中的“肺腑”也沿用了这个意义。

这 说明“肺腑”的临时性的词义演变,已经 被人们所接受。唐初颜师古《汉书》注: “旧解云,肺腑如肝肺之相附著也。

”说 明有许多人对“肺腑”的词义变化还缺 乏理解。唐代司马贞在其《史记索隐》中 对“肺腑”的理解也沿用了旧日的错误 注释:“腑音府,肺音废,言如肝肺之相 附。”

直到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才 纠正了颜师古和司马贞的错误,指出“肺 腑”比喻皇帝的近亲。 后来,“肺腑”由 “近亲”之义又演变为心腹之人。

顾野王 说:“肺腑,腹心也。”这些例子说明,词 义的临时性变化,是可以被群众接受而巩 固在语言里的。

3. 文言文的发展历史

文言文的发展历史: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文言文的主要特点:

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中国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4. 文言文发展分为几个阶段

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古人的口语,我们是听不到了,甲骨文,从甲骨文算起,这样的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跟任何事物无不发展变化一样,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结论:文言文发展可以简单分为三个阶段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

5. 文言文怎么演变成现代汉语的

汉语历史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是至今通用语言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

汉语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非表音文字,不能如表音文字那样直接知道同一个字历史上的发音。

幸运的是,在汉字(特别是形声字)、诗歌的韵律以及对外国人名的翻译中可以找到有效的信息。 上古汉语 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时还有三千国,周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

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纪),文字记录有青铜器上的刻铭、《诗经》、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易经》。 据《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可见周朝建立时期就开始实行语言文字的统一。 春秋初期,见于记载的诸侯国还有170多个。

至战国时期,形成“七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 先秦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称为“雅言”的共同语。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 秦朝重新统一之后,进一步规范了文字,以小篆作为正式官方文字。

中古汉语 这种汉语使用于南北朝、隋朝、唐朝和宋朝前期(公元7世纪到10世纪),可以分为《切韵》(公元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广韵》(公元10世纪)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汉把这个阶段称为“古代汉语”。

语言学家已能较自信地重构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这种证据来自几个方面:多样的现代方言、韵书以及对外语的翻译。

正如印欧语系的语言可以由现代印欧语言重构一样,中古汉语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国古代的文学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总结汉语的语音体系,这些资料仍然是现代语言学家工作的基础。

最后,汉语的语音可以从对外国语言的翻译中了解到。 近代汉语 近代汉语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

6. 【文言知识一、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主要有几种情况

一、词义:主要分为本义和别义,别义有假借义和引申两种二、单音词演化为复音词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在在单音词上词头或词尾,比如:燕--燕子,公---阿公,石----石头;第二种原词为一个语素再加一个同义(或近义)的语素,比如:难---艰难,恐---恐慌,洪----洪水,减---减少;第三种原单音词换成词形全异的复音词,比如途----道路,伐---攻打 师---军队.三、词的本义指词的本来意义,是通过分析字形和考核文献资料所得出的最早的意义.词的引申义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包括比喻义. 分析本义的方法: 第一,分析字形,(1)分析字形应依据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文字(包括像形字、指示字、会意字),比如:山、石、田,木,保、众、本、末等,(2)形声字的形符虽不直接反映本义,却标明了本义所属的范畴,为掌握本义指出了方向.如鸡、鸭、鹅等; 第二、考核文献,如:向 朝北的窗子 塞向墐户. 《诗经·七月》 已, 以也.篆文象蛇形. 《说文解字》。

7. 【帮忙解释几句古文的意思1天地变化,二端而已

1\天地变化,二端而已.宋·张载《正蒙*太和》二端:指阴阳两体.天地间的一切变化,无非是阴阳二端发生交感的作用.2\柳宗元认为,宇宙无极,元气浑然而处其中.阴阳二气“吁炎吹冷,交错而动”,呈现出各种状态.天地、元气、阴阳,没有意志,不可能赏功而罚祸.向天呼号,希望它有赏罚,希望得到它的怜悯,是极其谬误的.柳宗元的思想有唯物主义的成分和无神论的精神.3\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古时,七尺为一仞,“篑”就是装土的筐子.要建成一座九仞高的山,连土带石,一筐一筐地往上堆积,堆到差不多九仞高了,只要再加一筐,就能大功告成.可惜,建山的人没能坚持到底,只差最后一筐没有加上去,因此,这座九仞高的山,就没有建成.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终,踏踏实实,坚持到底,否则,虽然只差一点,也会前功尽弃.历代许多激励人们坚持不懈的格言警句都出自于这句话,如“功勤一篑可成山,由少而多莫惧烦”等.4\物极必反5\万物皆备于我矣”作为一句名言,被认为是典型的主观唯心 主义哲学观.这里面的是与非不在我们关心的范围.我们关心的 是孟子说这话的意思.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并不是像有些人所 理解的那样,说是“万物都为我而存在.”(由此来归结孟子为典 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者.)我们理解孟子的意思,是说天地万物我都 能够思考,认识,所以天地万物我都具备了.这样才会有下面的 一句话,“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躬自问,我所认识的一切都 是诚实无欺的,所以非常快乐.这是一种认识的快乐,探求真理 的快乐.但是,仅有认识,仅有自身的发现还不够,所以要“强 恕而行”,尽力按恕道办事,这样来实行仁道.所谓恕道,我们在 本书中已经多次提到,这就是孔子反复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论语·颜渊》、《论语·卫灵》)它的积极方便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总起来说,是 一种将心比已,推己及人的思想,用这种思想来处理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如果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是一种认识的快乐,局 限于自身;那么,“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就是一种实践的快乐,涉及到他人与社会了.由此可见,“万物皆备于我矣”所引出的,是认识和实践两大 领域的儒学追求:一是“诚”,二是“恕”,都是儒学的核心内容.单从“万物皆备于我矣”这句话给我们的感觉,则是一种充满主 体意识,乐观向上的心态,的确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那著名的命 题”政思故我在”的精神风貌,给人以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勇 气和信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