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稻单产在60年代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什么的利用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国水稻单产在60年代的提高主要得益于矮秆基因的利用。
在我国水稻发展史上,单产出现过3次重大突破。第一次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矮化育种,主要通过降低株高,使品种的耐肥抗倒性和收获指数大幅度提高。
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杂种优势利用,我国水稻平均亩产由此提高到400公斤以上,高产地区突破500公斤,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而超级稻是通过理想株型塑造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选育的单产大幅度提高、品质优良、抗性较强的新型水稻品种,被誉为“水稻第三次革命”。
矮秆基因的作用:
株高是影响小麦株型和产量的重要性状。降低株高可以增强小麦的抗倒伏能力,同时提高收获指数,从而实现小麦的增产与稳产。
上世纪中叶以来,矮秆基因的育种利用,特别是Rht1(Rht-B1b)和Rht2(Rht-D1b)位点的广泛使用,带来了小麦的“绿色革命”,使全世界小麦产量大幅度提升,极大地保障了全球粮食安全。
除已克隆的Rht1和Rht2之外,位于2D染色体短臂上的Rht8也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为广泛的小麦矮秆基因之一,该基因降低株高的同时并不表现出明显的负效应,对小麦的半矮化育种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到目前为止,该基因一直未被克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