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lxb/notice.png)
诉说自己罪过的文言文篇目
1. 课外古文 急求
《邹穆公有令》——《新书·春秋》
邹穆公有令,食凫雁者必以粃,毋敢以粟。于是,仓无粃而求易于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粃。吏以请曰:“粟食雁,为无费也。今求粃于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粃,以粃食雁,则费甚矣。请以粟食之。”公曰:“去!非而所知也。夫百姓煦牛
而耕,曝背而耘,苦勤而不敢惰者,岂为鸟兽也哉?粟米,人之上食也,奈何其以养鸟也,且汝知小计而不知大会。周谚曰:‘囊漏贮中’,而独勿闻欤?夫君者,民之父母也。取仓之粟移之与民,此非吾粟?鸟苟食邹之粃,不害邹之粟而已。粟之在仓与其在民,于吾何择?”邹民闻之,皆知其私积之与公家为一体也。
翻译:邹穆公下了命令,饲养鹅的人,一定要用粃作饲料,不可用粟。粮仓里供给公家喂鹅的粃,于是断缺了,便向民间去换取,二石粟才换来一石粃。管理粮仓的官吏向穆公请示,说:“用粟喂鹅,不用花钱(粮仓里能供应)。现在向农民去收购粃,要二石粟才换一石粃。再拿粃饲鹅,耗费太大了。请求仍以粟喂食。”穆公说:“这,你就不明白了。百姓把牛喂饱而耕地,而自己却在烈日下光着脊背锄地,耐苦勤劳,不敢有点怠惰,难道是为了鸟兽劳累的吗?粟米,这是上等的食粮,怎么可以拿它来喂鹅。这是你只会打小算盘而不懂得大盘算了。周人有句俗话说:‘盛粮食的袋子漏了,也都是漏在仓里。’难道你没有听说过?做一国之主,应是百姓生活的依靠。拿仓里的粟去换百姓的粃,难道就不是我们自己的粟了?只不过鹅吃的是邹国的粃,没有糟蹋邹国的粟子。粟子贮存在粮仓里跟收藏在百姓家中,对我来说有什么可以选择的?”邹国的百姓听了,都懂得了各家的藏粮和 *** 的储存完全是一回事呀!
《北郭氏修屋》
一个姓北郭的人家的老差役和童仆争执家政,房屋坏了,不修将要倒塌了,主家才召集工匠商量修房的事。工匠们请求先发给点粮食,主家说:“没有时间给你们发粮食,你们暂且吃自己的粮食吧。”那些役仆们也都诉说家里没有吃的了,管事的不愿替他们去禀告,反而向他们索取贿赂,他们不给,管事的就始终没有向主人禀告。于是工匠们都疲惫不堪,十分怨恨主家,便拿着斧凿坐着不干活。正逢阴天,接连几天下起大雨,走廊的柱子折断了,两侧的小屋子已经倒塌了。眼看着就要危及到正房,这时主家才采纳了他们的要求,先发放粮食,又准备了熟食赠送工匠们,并召集他们说:“你们的要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决不吝惜。”工匠们到了工地,看那房屋快要倒塌了,便都推辞起来。第一个工匠说:“先前,我们饥饿,请求给点粮食却得不到,如今我们能吃饱了。”第二个工匠说:“你们的饭已变味了,不能吃了。”第三个工匠又说:“你们的房梁、檩木都糟烂了,我们无法修复它了。”于是就争相离去,房屋因不能及时修整而倒塌了。
《鹦鹉》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翻译:
一只鹦鹉从别处来的这座山,山上的飞禽走兽都对它很友善,鹦鹉在这里的日子过得相当舒适自在,但此处虽好,却不是自己久留之地,鹦鹉还是离开了这些给它带来欢乐的伙伴,飞到别处去了。
不久,这座山发生火灾火焰高耸入天,在远处的鹦鹉看见后,将身子钻进水里,要用羽毛上的水珠浇灭火山,天神对鹦鹉的这种行径很不理解,鹦鹉回答说:「我也知道我这点小力救不了火,但我曾经在这山上居住过,山里的动物们曾带我如兄弟,我实在不忍心见它们面临这场大火,只好尽我所能来帮助它们!」天神对鹦鹉的话很感动,就把大火灭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