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贴春联作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我爱贴春联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爱贴春联作文 篇1
除夕的下午,爷爷叫我帮他贴春联。
现在人们都住上了商品楼房,大门也不是从前那种两扇门,只有一扇独门,一次贴春联也移风易俗的改成了贴“福”字。可我的爷爷很“守旧”,他门上不仅不“改革”贴“福”字,而且还要用买来的红纸,用毛笔写自己喜爱的内容做春联。也许因为门框太狭的原因,爷爷的春联就没有“横批”了。
首先我帮爷爷在大门上贴上了一副红红的春联,内容是:“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接着又到楼下在车库们上贴上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春联。后来,又在爷爷送我上学的电动三路车上贴上了“遵守交通法规,珍惜美好生活”的春联。最后,爷爷把写好了的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的“福”字,要我贴在自行车上、电动车上、邮箱上……
我问爷爷:“这些春联是什么意思?”爷爷说:大门上的'春联是歌颂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正确,天下人心顺从;做干部的清正廉洁,老百姓就能太平安宁。车库上的春联是赞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现在的盛世大好情景。车子上的春联是提醒自己,告诫人们要遵守交通法规,珍惜美好的生活,这是利用三轮车四面八方行走,流动宣传交通安全的公益广告。这些春联和大大小小的“福”字,都表达了爷爷对国家改革开放盛世的热爱和喜悦之情,也表达了爷爷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我们贴好了春联的时候,四周传来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同时也传来了浓浓的春节欢乐气氛。这时,我不由想起了宋代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爱贴春联作文 篇2
过春节的时候,人们都穿着干净整洁的新衣服。你发现了吗?家家户户的大门也穿上了红彤彤“新衣服”——春联。春联在我的眼中是高雅、博才的象征,着浓厚的含义。说到贴春联,我更是喜欢,因为我喜欢两只手被春联染得红红的。
今天是大年三十,我和爸爸、弟弟一起贴春联,我不仅见识了一幅幅有着深刻含义的春联,还知道了一些关于春联的知识。
天快黑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准备贴春联。“好多的春联啊!”爸爸让我先帮他们分类。我在那分类,爸爸一本正经的说:“来我给你们讲讲关于春联的知识吧!”他接着说:“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在唐诗中有许多对联,但对联成为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元964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手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春联的种类可多啦,有街门对、屋门对、大春条、短春联。每一副春联都有横批和一个“福”字,还有斗方和隐蔽单贴、门心和抱柱。”爸爸得意扬扬地说完这些,机灵一动,又说,“就有你帮对联找家吧!”我信心十足地说:“没问题!”
春联找家开始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肯定是贴在灶王爷旁的。“读书破万卷,落笔超群英”。一定是书房联“烹调应从俭,包涵莫铺张”这是哪的呢?哦,是厨房的。“招财进宝”应贴在最显眼的地方……没过多久,我帮全部的春联都找到家了。
今天贴春联,真把快乐和知识都“一网打尽”呀!
我爱贴春联作文 篇3
除夕那天,这是我最快乐的一天,也是我最难忘的一天。除夕那天,家家户户伴随着笑声和朝阳,开始贴春联,迎接新年的第一天,当然我家也不例外。终于开始贴了,只见爸爸贴了一副又一副。我看着看着,心想:“不就是贴春联嘛?太简单了。”摩拳擦掌,也想露两手。于是便走到爸爸的身边央求道:“爸爸,您就让我贴几幅吧!”刚开始爸爸不同意,但在我再三央求下,他无可奈何,只好给了我两幅。让我试着去贴,我爬上了梯子。再过了一会儿,梯子有点摇摇晃晃,好像是在跟我故意作对似的。
别看别人贴春联容易,自己做可就难了。从梯子上下来一看,春联东倒西歪,像一只不倒翁似的,气得我两眼直瞪。妈妈连忙走了过来安慰我:“贴春联哪是一学就能学会的吗?总得慢慢来,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巧能生妙,一回生,二回熟嘛。”听了妈妈的话,我这才消了气,爸爸也走过来一边说一边做示范给我看。把春联撕了下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才把一张春联贴在了大门上。第二张,开始贴了。我小心地贴上去,由于吸取了前次的教训,第二张整整齐齐地贴在大门的对面。从梯子上下来看看,明显好多了。妈妈夸赞我说:“我们的儿子懂事了,能帮我们减轻负担。”爸爸也夸我说:“我们的儿子长大了,能做事了不起呀!此时此刻,我的心中像吃了蜜还要甜。
通过这次贴春联,我明白了做事要多练、多学、多问,要熟能生巧,要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