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去世,该怎么跟孩子谈死亡?
保持冷静
在和孩子交流前,我们应该先理清思路、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如果你试图避免讨论”死亡“,那不妨想一想:是什么阻止我和孩子谈论这一话题?我个人对死亡的看法是什么?我的反应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你可以表达自己对这个不幸的感受,但应避免在孩子面前失控。你稳定的状态会让孩子在一片不确定中感到安全,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去理解你想传达的信息。
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词汇向他们解释发生了什么
与其让孩子从不熟悉的人那里得知这个不幸的消息,不如由一个他们信任的人告知他们。这样做对孩子的冲击会相对小一些,此人也可以奠定这整个对话的基调。请考虑到孩子的认知发展阶段,可以用举例子的方式向他们解释某些抽象的概念。但是,你不需要透露不必要的、会严重冲击孩子的信息。向孩子传达这个信息——他们的情绪(震惊、难过、无助......)是真实的,也一直有人关心着他们。
观察孩子的反应,跟随他们的节奏
如果孩子愿意的话,询问他们对这件事(例如,xx的去世)了解多少,允许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请不要judge他们。让孩子觉得和你讨论这个件事、这个话题是ok的、安全的。请避免告诉孩子他们“应该”如何反应、如何感受。
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去理解和感受所发生的的不幸,给他们问问题的机会。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回答问题的目的是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避免他们不必要的猜测和恐慌。请不要说谎,也不要吓唬孩子。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回答某些问题,don’t be afraid to say u don’t have all the answers. 如果孩子当下不能承受这个事实,可以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再尝试与他们沟通。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存在egocentric的现象——他们可能会认为同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你可以与孩子身边的其他人联系,向他们解释孩子的担忧,鼓励他们和你一起帮助孩子度过这个特殊时期。如果孩子表现出一些safety behavior(例如,一个白血病儿的病友因病情恶化而去世。医生叮嘱这个孩子饮食上需要有一些忌口,因而孩子严格遵守医嘱),你可以适当表扬孩子、reassure他们这么做的合理性。
纪念逝者(可能涉及一些心理咨询技巧)
如果孩子愿意,可以让他们以绘画、讲故事等形式来纪念和逝者一起度过的时光,也可以举办一些道别、纪念仪式(例如,放气球、点烛灯)。
相信孩子的心理韧性
有时候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他们的恢复力可能超出我们的预期。
给家长的额外建议
这段时间抽时间多陪陪孩子。当孩子不安时,陪伴能让他们感到安心。组织一些家庭活动并鼓励孩子参与其中。
生活中,我们总是讳忌谈“死”,说到这个字也会觉得不吉利。但实际上,生老病死是人很自然的一个过程之一。假如孩子的生活中有重要的人离世,孩子做出的消极反应的潜在影响将是十分复杂的,当万一遇到这种情况时,大人们最好不要避而不谈,而是积极采取办法进行疏导,让孩子理解和接受这个不幸。
第一,你应该如实地告诉孩子亲人离世的不幸消息,并且是用符合他所处的发展阶段所能理解的语言。比如,对于小一些的孩子,可以告诉孩子说是“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再也不会回来了”等;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也可以说“去了天堂,重新在那里开始了新生活”等。
第二,家里人的感情流露,包括震惊、无法想象、内疚、伤心和愤怒等,都是正常和有益的。其他亲人通过跟孩子一块承担他们的感情和回忆,可以缓解孩子的孤独感。比如,一起看照片或者回忆故事等。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故意表现得过于平静,这样孩子会对自己的感情感到困惑:为感觉到很痛苦,为什么别人看起来好像很平静?是不是我错了?
第三,你要让孩子确信,他将得到在世的亲人不变的照料和爱,亲人们会密切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此外,你还要让孩子确信,亲人们的离世不是他们的错,有时哪怕是意外,但这也是无法避免的,他们也不能让死去的亲人复活。家人应该维持家庭生活的习惯以及对孩子的教导。
第四,庄重的葬礼为孩子哀悼亲人的离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式,前提是孩子在葬礼中的参与得到了适当的支持和理解。同时,鼓励孩子以某种参与方式,加入到纪念逝去亲人的葬礼。比如,画一幅画、种一棵树或者留下心爱之物,来表达对亲人离世的纪念,这可以增加孩子的参与感,使得整个葬礼变得更有意义。
第五,孩子表达哀痛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的过程。一开始的震惊和对亲人离世的否认,将演变为持续数周或者数月的哀伤和愤怒。最终,如果情况理想的话,孩子将接受这个现实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总之,在不幸事件发生的时候,家人依然要让孩子感受到充足的爱,并且及时对孩子的感情和心理进行疏导,才能帮助孩子尽快走出悲伤。
动画片中的主角离去,电视剧里的英雄牺牲,新闻里也时常播放地震、车祸等灾难,“死亡”正无可避免地冲击着孩子幼小的心灵。“爸爸妈妈,你们也会死吗”“死了的人去了哪里”“人死了会不会再有一个我”……孩子关于“死亡”的提问困惑着不少家长。作为父母,我们如何解释才能既让孩子理解“死亡”,又不给他们留下心理阴影呢?不同阶段如何解释死亡1、3岁以下3岁以下的儿童通常有分离焦虑,很难理解分离与死亡的区别。不要告诉你的孩子你的家人要离开,而应该用更具体的事情来描述死亡。例如,他已经死了,就代表他不能呼吸、不能吃饭、不能走路或不能笑了,并以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来解释死亡,孩子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当孩子长大后,他们会提出有关死亡的新问题,这时候再深入解释死亡。2、3~5岁一个3-5岁的孩子可能会认为死亡是暂时的。就像奥特曼和机器人已经失去动力一样,充电就会再次活跃起来。以一种简单而真诚的方式告诉孩子,死亡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普遍的和不可逆的。每个人都会体验这个过程,帮助孩子们发泄情绪,抚慰孩子。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借助绘本或者动画片、电影给孩子进行死亡教育。3、5~9岁5-9岁的孩子已能理解死亡是生命的终点,需要给予孩子安抚,鼓励他们寻找身边可信任的人宣泄自己的情绪,参与外部的活动,给予他们心理支持。4、9岁以上9岁以上的孩子基本能正视死亡。父母可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解释人类生老病死的规律,告诉孩子们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也能通过捐献器官让其他生命得以延续,死亡并不是完全无意义,告诉孩子生命是美好的,应该珍惜、享受生命。父母对待死亡的错误态度1、“他在睡觉”这样说的话孩子不仅怀疑死亡,还怀疑睡觉。睡着了为什么从不醒来?在严重的情况下,他的担忧和怀疑可能会让他开始害怕或抵制睡眠。2、“科技发达了人不会死”当恐惧死亡的时候,有些人想永远活下去。父母的这种说法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应对死亡问题,而且让他生活在幻想中。有时候也不得不说这是父母对死亡恐惧的投射。3、“什么死呀活呀的,你懂啥?”这会让孩子的疑虑保持在心中,并让他觉得死亡是一种耻辱或不敢提及的事情。这应该是非常可怕的,带来不幸。如果孩子害怕死亡,父母如果这样做会感到更加无助。
第一,你应该如实地告诉孩子亲人离世的不幸消息,并且是用符合他所处的发展阶段所能理解的语言。比如,对于小一些的孩子,可以告诉孩子说是“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再也不会回来了”等;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也可以说“去了天堂,重新在那里开始了新生活”等。第二,家里人的感情流露,包括震惊、无法想象、内疚、伤心和愤怒等,都是正常和有益的。其他亲人通过跟孩子一块承担他们的感情和回忆,可以缓解孩子的孤独感。比如,一起看照片或者回忆故事等。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故意表现得过于平静,这样孩子会对自己的感情感到困惑:为感觉到很痛苦,为什么别人看起来好像很平静?是不是我错了?
第三,你要让孩子确信,他将得到在世的亲人不变的照料和爱,亲人们会密切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此外,你还要让孩子确信,亲人们的离世不是他们的错,有时哪怕是意外,但这也是无法避免的,他们也不能让死去的亲人复活。家人应该维持家庭生活的习惯以及对孩子的教导。第四,庄重的葬礼为孩子哀悼亲人的离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式,前提是孩子在葬礼中的参与得到了适当的支持和理解。同时,鼓励孩子以某种参与方式,加入到纪念逝去亲人的葬礼。比如,画一幅画、种一棵树或者留下心爱之物,来表达对亲人离世的纪念,这可以增加孩子的参与感,使得整个葬礼变得更有意义。第五,孩子表达哀痛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的过程。一开始的震惊和对亲人离世的否认,将演变为持续数周或者数月的哀伤和愤怒。最终,如果情况理想的话,孩子将接受这个现实并进行相应的调整。总之,在不幸事件发生的时候,家人依然要让孩子感受到充足的爱,并且及时对孩子的感情和心理进行疏导,才能帮助孩子尽快走出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