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去世,该怎么跟孩子谈死亡?
亲人去世,可以把孩子当作一个朋友,一个有思想的人来告诉他这件事。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死亡是一件很正常并且不可避免的事情。现在的孩子对于死亡是有自己的的理解的,他们没有长辈想得那么无知。我儿子四岁多的时候我们就谈论过亲人去世的事情,当时因为觉得孩子年纪小,离死亡很远,所以告诉他去世的亲人去天上当星星去了,他听了之后很沉默。直到晚上睡觉的时候,才说,我知道他就是死了,以后都看不到了。
现在的咨询发达,孩子们远比我们想象得更懂事,他们对于死亡也有自己的理解。与其用无数个谎言来掩饰一个事实,还不如开诚布公地告诉他,给他一个正确的引导,能让孩子更快从失去亲人的悲伤中走出来。
其次,选择他能够接受的环境和与其告诉他这件事。与其让别人告诉孩子亲人去世的事实,还不如自己以更温和的方式让他知晓。就像四川遂宁的这个小女孩,她的妈妈虽然极力掩饰她爸爸去世的消息,一定也是太爱孩子,拍孩子因此受到伤害。可是孩子不可能一直都在家人的保护中生活,她会接触到社会,接触到其他的人,她能够得到咨询的渠道也很多,这个时候温和的沟通远比猝不及防的噩耗更让人容易接受。
与其给孩子留下隐瞒亲人去世的消息的不定时炸弹,不如自己选择一种可以让孩子最大限度因这件事受到伤害的方式告诉他,让他更能接受现实。
最后,引导孩子和去世的亲人告别,让他心里留下对亲人温馨的回忆。过多的隐瞒可能会让孩子失去和去世亲人好好告别的机会,会带来一些遗憾。很多孩子对死亡是一知半解的,所以更需要亲人正确的引导,告诉他亲人虽然去世了,但是彼此之间曾经美好温馨的回忆是不会消失的。只是人都是需要不停向前看的,所以要好好告别,也好好好开始新的生活。
关于亲人去世的事情是非常沉重的,但是不能因为沉重而对其避而不谈。只是在和孩子谈论这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把他看作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你对待他的态度可以决定他面对事情的能力,然后在给予对方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大程度的理解和接受死亡。
第一,你应该如实地告诉孩子亲人离世的不幸消息,并且是用符合他所处的发展阶段所能理解的语言。比如,对于小一些的孩子,可以告诉孩子说是“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再也不会回来了”等;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也可以说“去了天堂,重新在那里开始了新生活”等。

第二,家里人的感情流露,包括震惊、无法想象、内疚、伤心和愤怒等,都是正常和有益的。其他亲人通过跟孩子一块承担他们的感情和回忆,可以缓解孩子的孤独感。比如,一起看照片或者回忆故事等。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故意表现得过于平静,这样孩子会对自己的感情感到困惑:为感觉到很痛苦,为什么别人看起来好像很平静?是不是我错了?

第三,你要让孩子确信,他将得到在世的亲人不变的照料和爱,亲人们会密切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此外,你还要让孩子确信,亲人们的离世不是他们的错,有时哪怕是意外,但这也是无法避免的,他们也不能让死去的亲人复活。家人应该维持家庭生活的习惯以及对孩子的教导。
第四,庄重的葬礼为孩子哀悼亲人的离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式,前提是孩子在葬礼中的参与得到了适当的支持和理解。同时,鼓励孩子以某种参与方式,加入到纪念逝去亲人的葬礼。比如,画一幅画、种一棵树或者留下心爱之物,来表达对亲人离世的纪念,这可以增加孩子的参与感,使得整个葬礼变得更有意义。

第五,孩子表达哀痛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的过程。一开始的震惊和对亲人离世的否认,将演变为持续数周或者数月的哀伤和愤怒。最终,如果情况理想的话,孩子将接受这个现实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总之,在不幸事件发生的时候,家人依然要让孩子感受到充足的爱,并且及时对孩子的感情和心理进行疏导,才能帮助孩子尽快走出悲伤。
在我们国家,如果家里的亲人离开,对孩子会这样说,他们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或者说他们去月亮上生活了等等这样的话语,以这样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给孩子说死亡,但是总体上来说,孩子对于死亡还是缺乏理解。

给孩子讲述死亡,就要讲述出生。只有正确地认识生命、认识死亡,才能让孩子理解生命的意义。
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必须走过的路,孩子,你也会长大,爸爸妈妈也会变老,不能永远的陪在孩子身边,就算那一天爸爸妈妈走了,离你而去,但只要没有遗忘,我们就还在你身边,死亡并不可怕,有出生,就有死亡,死亡每天都会发生,就像医院每天都会有新生儿出生一样。

你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死亡就好像是睡觉一直睡过去了,正常的人只有每天晚上睡觉,如果一个人死亡了,就会一直睡觉,永远不会醒过来了。永远离开我们了。
以后清明,农历七月十五,农历十月一日去扫墓上坟时候,有机会可以带孩子去老人坟墓去看看,告诉孩子这是谁,告诉他人死亡后,都会有这样一个坟墓,在墓碑上会写上曾经发生的事迹。
在国外,小学会上死亡教育课,甚至会带孩子去殡仪馆,让小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死亡。同时如果班级中养育的小动物死了,老师也会召集学生们给小动物举办葬礼,给小动物开追悼会,老师会引导孩子进行关于死亡讨论,让小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把它作为情感教育的一部分。

以后,如果孩子还问关于死亡的问题,作为家长应该坦陈给孩子们最简单的回答,不要再回复哪些模糊的答复,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别漏掉死亡教育这一个重要的教育点。
面对亲人的去世,给孩子谈论死亡,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既不感到害怕,又能感受到生命的宝贵。
可以对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可以引导Ta们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人,应该如何有意义地度过这一生?同时生命教育的方法根据年龄,家庭教育的不同和外界因素的影响,表现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拓展资料
关于生命教育这个话题,孩子0-6岁关于“死亡”这个话题的讨论:
婴幼儿期间(0-3岁),用比喻法解释。对婴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刚把吃喝拉撒和说话学会的他们,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从爸爸妈妈嘴里知道,死亡是件不好的事,不开心的事。这个阶段,家长可以用一些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也可以把死亡比喻为人生很厉害的病,救不活了,要离开很长一段时间了,家里有老人去世时,就可以这样告诉他们,让他们对死亡有个粗浅的认识。
幼儿期间(4-6岁),死亡教育能提高危险认知的能力。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在家长的教育下,能辨别一些最基本的是非。孩子们已经慢慢学会思考,一味用比喻举例子的做法,孩子反而要被弄混了,这时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诉Ta,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个阶段,生命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安全,告诉孩子,危险的东西很疼,不能去碰,哪里有危险,都要说清楚。
第一,你应该如实地告诉孩子亲人离世的不幸消息,并且是用符合他所处的发展阶段所能理解的语言。比如,对于小一些的孩子,可以告诉孩子说是“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再也不会回来了”等;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也可以说“去了天堂,重新在那里开始了新生活”等。
第二,家里人的感情流露,包括震惊、无法想象、内疚、伤心和愤怒等,都是正常和有益的。其他亲人通过跟孩子一块承担他们的感情和回忆,可以缓解孩子的孤独感。比如,一起看照片或者回忆故事等。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故意表现得过于平静,这样孩子会对自己的感情感到困惑:为感觉到很痛苦,为什么别人看起来好像很平静?是不是我错了?
第三,你要让孩子确信,他将得到在世的亲人不变的照料和爱,亲人们会密切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此外,你还要让孩子确信,亲人们的离世不是他们的错,有时哪怕是意外,但这也是无法避免的,他们也不能让死去的亲人复活。家人应该维持家庭生活的习惯以及对孩子的教导。
第四,庄重的葬礼为孩子哀悼亲人的离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式,前提是孩子在葬礼中的参与得到了适当的支持和理解。同时,鼓励孩子以某种参与方式,加入到纪念逝去亲人的葬礼。比如,画一幅画、种一棵树或者留下心爱之物,来表达对亲人离世的纪念,这可以增加孩子的参与感,使得整个葬礼变得更有意义。
第五,孩子表达哀痛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的过程。一开始的震惊和对亲人离世的否认,将演变为持续数周或者数月的哀伤和愤怒。最终,如果情况理想的话,孩子将接受这个现实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家里至亲去世,很多家长第一时间都是隐瞒孩子,后面要用无数个谎言去隐瞒。其实,很多东西都是需要和孩子讲清楚的 ,有很多家长会说 “这些事情别和孩子说 他还太小了 。”这种说法其实有一部分是不对的 ,不要让孩子在别人嘴里听到事情 ,仔细的把事情说给他 ,让他也了解事情的经过 ,除非实在心智达不到 ,只要他到了能了解的阶段 ,一定多和他交流 。
儿童最早可能从四五岁开始会关注死亡这个现象,如果遇到至亲离世,孩子可能会有较大的心理波动。所以当孩子主动提起时有必要向他/她解释死亡并进行情绪的安抚。
对孩子进行解释时不应该把死亡说成比如像上天堂享福这样一种美好结局,但同时也要避免过于写实,使孩子把死亡看作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我们可以用温暖的形象化比拟,引导孩子把死亡理解为是一种虽然永远离去但依然可以让活着的人有所怀念和寄托的事情。例如叶落归根。我们可以用一些怀念的仪式或者阅读某些死亡主题的绘本,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安抚和转移。
只要我们活着的人没有忘记逝去的亲人,他们就没有真正逝去。
这样孩子就会把对死亡的悲痛和恐惧转化成对亲人的怀念。
至亲的离世,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深浅,孩子多长时间才能走出痛苦,这取决于孩子本人的情商,而不是大人如何给孩子说的问题。
试问,你让一个几岁的孩子,怎么去“理性地”面对妈妈的突然离开?
恐怕不管大人怎么与孩子沟通,孩子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要想让孩子走出痛苦,只能交给时间。
我认为,最佳的办法不是正面跟孩子沟通这件事,而是言行中不去触及这个事,不能老去勾起孩子对至亲的思念。
大人应该更多地给孩子关爱,让孩子慢慢淡忘那份伤心。
3岁以下的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死亡的含义,最好的方式就是告诉他“这个人不见了”。就像秋天的落叶、枯萎的花朵或不再游动金鱼,那个人“不见了”,以浅显的方式让孩子明白死亡的自然性。
大一些孩子一般会明白死亡的后果,我们可以讲一些具体的死亡概念,比如,“人死了,心脏就不跳动了,也不呼吸了,我们无法再看到他们了”。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在较长的时间里感受到悲伤,也能把心里的悲伤说出来。
在帮助孩子处理至亲去世的问题上,大人要帮助他们面对并接受亲人的死亡,不要因为自己的恐惧和避讳而逃避问题。
如果孩子想哭,就鼓励他们哭,也要鼓励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帮他们把内心的痛苦发泄出来。孩子越早从哀伤的情绪中走出来,就越能坚强地开启新生活。
生活中,我们总是讳忌谈死”,说到这个字也会觉得不吉利。但实际上,生老病死是人很自然的一个过程之一。假如孩子的生活中有重要的人离世,孩子做出的消极反应的潜在影响将是十分复杂的,当万一遇到这种情况时,大人们最好不要避而不谈,而是积极采取办法进行疏导,让孩子理解和接受这个不幸。
第一,你应该如实地告诉孩子亲人离世的不幸消息,并且是用符合他所处的发展阶段所能理解的语言。比如,对于小一些的孩子,可以告诉孩子说是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再也不会回来了”等;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也可以说去了天堂,重新在那里开始了新生活”等。
第二,家里人的感情流露,包括震惊、无法想象、内疚、伤心和愤怒等,都是正常和有益的。其他亲人通过跟孩子一块承担他们的感情和回忆,可以缓解孩子的孤独感。比如,一起看照片或者回忆故事等。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故意表现得过于平静,这样孩子会对自己的感情感到困惑:为感觉到很痛苦,为什么别人看起来好像很平静?是不是我错了?
第三,你要让孩子确信,他将得到在世的亲人不变的照料和爱,亲人们会密切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此外,你还要让孩子确信,亲人们的离世不是他们的错,有时哪怕是意外,但这也是无法避免的,他们也不能让死去的亲人复活。家人应该维持家庭生活的习惯以及对孩子的教导。
第四,庄重的葬礼为孩子哀悼亲人的离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式,前提是孩子在葬礼中的参与得到了适当的支持和理解。同时,鼓励孩子以某种参与方式,加入到纪念逝去亲人的葬礼。比如,画一幅画、种一棵树或者留下心爱之物,来表达对亲人离世的纪念,这可以增加孩子的参与感,使得整个葬礼变得更有意义。
第五,孩子表达哀痛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的过程。一开始的震惊和对亲人离世的否认,将演变为持续数周或者数月的哀伤和愤怒。最终,如果情况理想的话,孩子将接受这个现实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总之,在不幸事件发生的时候,家人依然要让孩子感受到充足的爱,并且及时对孩子的感情和心理进行疏导,才能帮助孩子尽快走出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