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线是一条人口分界线还是一条地理分界线
胡焕庸线是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
胡焕庸线(Hu Line,或Heihe-Tengchong Line,或Aihui-Tengchong Line),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
扩展资料:
胡焕庸线线从黑龙江省爱辉(1983年改称黑河市,今黑河市爱辉区)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首先,它是一条人口地理的分界线。由东北至西南,从黑龙江爱辉到云南腾冲作一直线,就是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以此线为界,约有94%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43%的东南部地区,约6%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57%的西北部地区。
其次,它是一条自然地理的分界线。它基本上和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两边地理、气候迥异,所以它不仅是我国人口民族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自然地理分界线。线东南方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
再次,它是历史地理分界线。从历史上看,这条线是中原王朝直接影响力和中央控制疆域的边界线,是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战争与和平的生命线,还是中国历史地理分界线。从这条线的周边,可以清晰寻找中国的疆域、今天我们称之为中华文明的影响是如何从中原地带,一点点拓展到西部与北部的踪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胡焕庸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黑河—腾冲线
一般人不知道的胡焕庸线,竟然是这么多事物的分界线,真是开眼了
看更多图片
“胡焕庸线”(Hu Line、Heihe-Tengchong Line、Aihui-Tengchong Line)原称“瑷珲-腾冲一线”、“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是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年11月20日-1998年4月30日)在1935年提出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起点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县,终点位于云南省腾冲县。
社会意义
中国人口密度图
自古以来,中国东南地狭人稠、西北地广人稀,没有人对模糊的认识加以有力佐证。瑷珲-腾冲线的出现廓清了人口数量分布分界,影响深远,成为研究和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的全国各区县人口数据并手绘而成的点子密度图上,胡焕庸沿黑龙江瑷珲向西南至云南腾冲画出一条人口分布悬殊的界线,其中,全国96%的人口分布在线之东南。
“胡焕庸线”主要描述中国人口密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并得出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被附于1935年发表在《地理学报》上的论文《中国之人口分布》之后。
“胡焕庸线”以西是唐代边塞诗描写的景象,游牧民族粗犷、豪迈、辽远的风情;以东是农耕文明主流的的小巧玲珑、秀美细腻和略显局促的景象。
已故经济地理学家、人文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吴传钧曾回忆他的老师胡焕庸:“当时中国总人口估计有4.75亿,他(胡焕庸)以1点表示1万人,根据掌握实际情况将2万多个点子落实到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