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故事,莫言的故事
附上莫言的三个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了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莫言的故事
“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倒塌。”
第一个故事的含义莫言已经说出来:“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我画蛇添足翻译一下,这个故事的意思是:一个社会应当允许各种不同声音存在,而当主流声音只是在做秀时,更应当允许正确的声音存在。
第二个故事,长官看到自己却视而不见,我认为这个故事说明了社会中普通存在的“非人”现象。“非人”属于社会学概念,是指将无关的人视为无人格属性的物体,与之类似也有“工具人”的说法,都是忽视他人人格属性的意思。“非人”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例如我们在搭电梯时对同梯乘客视而不见,把其他人与搬进的家具做同样对待就是这个意思。“非人”现象代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是现代城市社会的典型问题。莫言的故事发生于三十年前的部队里,当然这种城市病无关,因此除了上述含义外也可能有另外的意思。前面我们讲到的“非人”现象是指单人对单人,属于个人行为。还有一种集体对个人的“非人”现象,那就不仅是冷默而应该算是冷酷了。在某些社会里,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完全忽视个体存在,个人的情感人格都是多余属性,个体完全沦为工具,例如一块砖。这种时候,一个人只有在有使用价值时才会受到别人的关注,否则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中国社会中,无论集体或个人均长期存在忽视个体感受的习惯,这也是当下社会冷漠的原因之一。
第三个是破庙倒塌的故事。这个故事有点像沙子掺米,一锅粥里七粒沙子一粒米,这锅粥仍可算是米粥,虽说不是好米粥。可是等七粒沙子把仅有的一粒米排挤出去的时候,那么米粥将不再是米粥而只能算是烂泥了。一个组织尽管腐败,可能里面仍有一丝正气尚存,而邪气将仅有的正气驱出之日,也就是这个组织倒闭之时。
破解三个故事的人很多,我的看法只是万众一点而已,真正的答案相信只有莫言自己知道,可惜他永远不会说出来。可是艺术的魅力正在于此:即每个人对于艺术都有自己的理解,正如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林黛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