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资料
展开全部
分类: 教育/学业/考试 >> 学习教材
解析:
刘禹锡(公元772-824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因是汉代中山王刘胜后代,又称刘中山,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耳灞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22岁中进士,23岁登宏辞科,24岁登吏部取士科,三登文科,享誉京华。他29岁入仕,先后任过节度使掌书记、主薄、监察御史、监察史、州司马、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太子宾客,死后受赠兵部郎中。他在从政之余笔耕不辍,有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政治上关心国家命运刘禹锡同情人民疾苦,坚持整肃官吏,主张“功利存乎人民”。他做地方官时更是守政不阿,重土爱民,兴教重学,深得人民爱戴。
哲学上朴素唯物主义刘禹锡的此类文论不少,如《天论》、《问大钧赋》等。其《佛衣铭》更有极好的表述:“初必有终,传岂无已。物必归尽,衣胡持久。”
文学上与白居易齐名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前期刘柳(宗元)相知、诗文互递,时称“刘柳”;后与白居易诗文唱和,时称“刘白”,堪称“四海齐名白与刘”。其诗歌题材广阔、取境优美、词藻瑰丽、精炼含蓄、思出常格、开朗流畅、可语可歌而又不流于平浅。刘禹锡又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以论说文的成就最大。一是专题性的,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二是杂文,词藻瑰丽,题旨隐微。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传世。
刘禹锡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散文家、诗人和朴素唯物论者,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贬任连州刺史。清乾隆本《连州志。名宦传》说:“吾连文物媲美中州,禹锡振起之力居多。”刘禹锡牧连州4年半,政绩斐然,著作甚丰。白居易曾称其为“诗豪”,唐宋两代对其诗文评价甚高,可见刘禹锡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刘禹锡生逢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国家政治腐败,宦官擅权于内,藩镇割据于外,政权陷入严重危机之中,朝中改革与保守力量发生激烈对抗。刘禹锡与王叔文、柳宗元参与了“永贞革新”,以惩酷吏、罢宫市、免欠赋、禁额外加征为主旨。革新失败后,改革派遭到了无情打击,参与“永贞革新”的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被贬放外地,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后,途至荆南(今湖北江陵)时,朝廷又以刺史“不足偿责”为由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没有到达连州任职。10年后,他被召回长安任主客郎。游玄都观时写了首题为《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的诗,因这诗“语涉讥讽、执政不悦”,刘禹锡再被贬为连州刺史。
身心受到重大打击的刘禹锡来到了“天下山水,非无美好”的连州时,发现这里是一个适宜发挥政治能力和文学才华的地方。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解析:
刘禹锡(公元772-824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因是汉代中山王刘胜后代,又称刘中山,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耳灞目染,加上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22岁中进士,23岁登宏辞科,24岁登吏部取士科,三登文科,享誉京华。他29岁入仕,先后任过节度使掌书记、主薄、监察御史、监察史、州司马、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太子宾客,死后受赠兵部郎中。他在从政之余笔耕不辍,有中唐“诗豪”之称,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政治上关心国家命运刘禹锡同情人民疾苦,坚持整肃官吏,主张“功利存乎人民”。他做地方官时更是守政不阿,重土爱民,兴教重学,深得人民爱戴。
哲学上朴素唯物主义刘禹锡的此类文论不少,如《天论》、《问大钧赋》等。其《佛衣铭》更有极好的表述:“初必有终,传岂无已。物必归尽,衣胡持久。”
文学上与白居易齐名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前期刘柳(宗元)相知、诗文互递,时称“刘柳”;后与白居易诗文唱和,时称“刘白”,堪称“四海齐名白与刘”。其诗歌题材广阔、取境优美、词藻瑰丽、精炼含蓄、思出常格、开朗流畅、可语可歌而又不流于平浅。刘禹锡又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以论说文的成就最大。一是专题性的,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二是杂文,词藻瑰丽,题旨隐微。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传世。
刘禹锡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散文家、诗人和朴素唯物论者,元和十年(公元815年)贬任连州刺史。清乾隆本《连州志。名宦传》说:“吾连文物媲美中州,禹锡振起之力居多。”刘禹锡牧连州4年半,政绩斐然,著作甚丰。白居易曾称其为“诗豪”,唐宋两代对其诗文评价甚高,可见刘禹锡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刘禹锡生逢唐王朝由盛转衰时期,国家政治腐败,宦官擅权于内,藩镇割据于外,政权陷入严重危机之中,朝中改革与保守力量发生激烈对抗。刘禹锡与王叔文、柳宗元参与了“永贞革新”,以惩酷吏、罢宫市、免欠赋、禁额外加征为主旨。革新失败后,改革派遭到了无情打击,参与“永贞革新”的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等被贬放外地,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后,途至荆南(今湖北江陵)时,朝廷又以刺史“不足偿责”为由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没有到达连州任职。10年后,他被召回长安任主客郎。游玄都观时写了首题为《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的诗,因这诗“语涉讥讽、执政不悦”,刘禹锡再被贬为连州刺史。
身心受到重大打击的刘禹锡来到了“天下山水,非无美好”的连州时,发现这里是一个适宜发挥政治能力和文学才华的地方。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皇帝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