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裹斯多德的主要思想。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苏格拉底对于西方思想最重要的贡献或许应该是他的辩证法(用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来提出问题,这被称为苏格拉底教学法或诘问法,苏格拉底将其运用于探讨如上帝和正义等许多重要的道德议题上。这最早的记载是出自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对话录上,苏格拉底通常被视为是人类政治哲学和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奠基之父,也是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想根源之一。 在这种方法下,苏格拉底会运用一系列的问题协助一个人或一群人来判断他们的信仰,例如上帝或正义是否存在的问题,并从他们的回答中寻找漏洞加以击破,借此增长他们的知识。这种方法是属于假说消除的被动方法,随着受测者承认更进一步的假说,在消除之前的假说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矛盾。这种方法是用于逼使一个人检视他自己的信仰和这种信仰的真实性。 柏拉图主义经常被分类为一种形上学的二元论,有时候也被称为柏拉图现实主义。依据这种解释,柏拉图的形上学将世界切割为两个不同的区块:「形式的」智慧世界、以及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是从有智慧的形式或理想里所复制的,但这些复制版本并不完美。那些真正的形式是完美的而且无法改变的,而且只有使用智力加以理解才能实现之,这也表示了人的智力并不包含知觉能力或想像力。这种区分方式也可以在琐罗亚斯德的哲学里发现,他也将世界二分为智慧(Minu)和感觉(Giti)。另外琐罗亚斯德想像中的国家也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模型类似。琐罗亚斯德对柏拉图的影响程度依然未知,虽然他比柏拉图还要早出现好几百年,但他的著作大多都已被窜改过 柏拉图主义经常被分类为一种形上学的二元论,有时候也被称为柏拉图现实主义。依据这种解释,柏拉图的形上学将世界切割为两个不同的区块:「形式的」智慧世界、以及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是从有智慧的形式或理想里所复制的,但这些复制版本并不完美。那些真正的形式是完美的而且无法改变的,而且只有使用智力加以理解才能实现之,这也表示了人的智力并不包含知觉能力或想像力。这种区分方式也可以在琐罗亚斯德的哲学里发现,他也将世界二分为智慧(Minu)和感觉(Giti)。另外琐罗亚斯德想像中的国家也与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模型类似。琐罗亚斯德对柏拉图的影响程度依然未知,虽然他比柏拉图还要早出现好几百年,但他的著作大多都已被窜改过
参考: zh. *** /wiki/Portal:%E9%A6%99%E6%B8%AF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zh/thumb/c/cd/Socrates/200px-Socrates 姓名: Σωκράτης 出生: 约前470年 去世: 前399年 学派/流派: 古希腊,苏格拉底派 主要领域: 科学哲学、伦理学苏格拉底教学法 苏格拉底对于西方思想最重要的贡献或许应该是他的辩证法(用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来提出问题,这被称为苏格拉底教学法或诘问法,苏格拉底将其运用于探讨如上帝和正义等许多重要的道德议题上。这最早的记载是出自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对话录上,苏格拉底通常被视为是人类政治哲学和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奠基之父,也是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想根源之一。 在这种方法下,苏格拉底会运用一系列的问题协助一个人或一群人来判断他们的信仰,例如上帝或正义是否存在的问题,并从他们的回答中寻找漏洞加以击破,借此增长他们的知识。这种方法是属于假说消除的被动方法,随着受测者承认更进一步的假说,在消除之前的假说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矛盾。这种方法是用于逼使一个人检视他自己的信仰和这种信仰的真实性。 [编辑] 哲学信仰 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才是正确的一直是争论的话题。有些人认为苏格拉底其实没有任何特定的信仰,而是只会加以盘问每种信仰;在《理想国》中他发表的冗长理论也被人认为其实是柏拉图的想法。有些人主张他其实没有半点自己的信仰和理论,但对此又有许多争论,因为要从记载中区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两人的概念相当的困难,同时要解释他们的概念又更为困难。也因此,要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的记载中寻找苏格拉底的理念并不简单,同时还必须留意这些理念很可能不是苏格拉底本人所提出的,反而可能更接近于这些记载者自己的看法。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b/b7/%C2%A7Platone_%28ca._427-347_a.C.%29_-_Monaco%2C_Glyptotek_-_%28foto_mia%2C_24-01-2002%29_-_02.JPG/200px-%C2%A7Platone_%28ca._427-347_a.C.%29_-_Monaco%2C_Glyptotek_-_%28foto_mia%2C_24-01-2002%29_-_02.JPG 姓名: 柏拉图 出生: 约前427年–前428年 去世: 前347年 学派/流派: 古希腊,柏拉图学派 主要领域: 形上学、知识论、伦理学、美学、政治、教育、数学哲学 著名思想: 柏拉图主义 许多柏拉图撰写的对话录都参杂了人为成分。在每次讨论和争辩开始前,柏拉图会先预留舞台的空间和时间,使读者能有参与其中的感觉。对话经常是以某个没有参与最初对话过程的人所记载的,也经常是以多人的角度聆听整个对话过程。一般而言同时积极参与对话的人在任何场合都不会超过三人,有时候不同的人也会加入或退出对话。一些对话录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而没有第三者的参与,柏拉图的其中两篇对话录(知名的《申辩篇》以及不知名的《美涅克塞努篇》)则只是苏格拉底自己一个人的演讲文。对话的人为成分在判断对话录的解释方式上也提供了相当重要的线索。 不同对话录之间的对比也令人难以琢磨。苏格拉底经常将哲学与小孩做对照,并且总是否定后者而倾向前者(《会饮篇》 209a-e),他也曾将哲学与食物做对照(《普罗泰戈拉篇》 313c- 314c)。苏格拉底经常将哲学家与医生(iatros)做对比,形容哲学家能治愈人们最严重的疾病—头脑的无知(psyche),这也是今天心理医生(psych-iatrists)一词的由来。苏格拉底主张人的身体是为灵魂的监狱,而身体与灵魂之间是很难调和的,这种区分方式一直到今天都还被经常提起。苏格拉底也将自己形容为是一名心灵的助产士,要帮助其他人培育出正确的哲学思想。 对话录里关注的话题都围绕于人性和政治美德之间。而在这两者之下进行的讨论还包括了宗教虔诚、自我克制、勇气、友情、以及爱情。经常被提起的问题之一在于美德是否能被传授,以及美德究竟是什么。而知识和舆论、感觉和现实、自然和人为、身体和灵魂、快乐和痛苦、犯罪和惩罚等等,这些议题都在超过一篇对话录里被讨论过。其他包括了灵魂的不朽、艺术和文学的作用、对妇女和奴隶的对待、 *** 的形式等等,很少有人类知识领域是柏拉图不感兴趣的,也很少有知识领域是柏拉图所不曾深刻探讨的。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a/a4/Aristoteles_Louvre/180px-Aristoteles_Louvre 图片参考:zh. *** /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亚里士多德 哲学观 虽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却是第一个公开批评柏拉图的人。他特别反对的是柏拉图哲学中有关数学的部分。有人认为虽然亚里士多德熟知当时的数学,他却从来没有理解柏拉图的数学。 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相论也有批评。虽然他同意一个事物的「形式」是恒古不变的,但他认为这个「形式」本身并不存在,而是人们在感受到实物后形成的概念。因此他认为,「形式」其实就是事物本身的特征。他指出,我们所拥有的任何一种想法、观念都是透过我们的感官进入我们的意识。 但是亚里士多德并不否认人有理性,正是有了理性,人才能将不同的感官印象区分开来。但是他同时指出,在人的感官经验到任何东西之前,理性是完全真空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有因果关系的存在。他认为自然界有四种不同的原因,古希腊人的「原因」观念不同于近代以来的「因果性」观念,「原因」与「为什么」相对应,并不与「结果」相对应。即「目的因」、「质料因」、「动力因」和「形式因」。 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方面则提出了所谓的三段论。他的这个理论在后来的两千年内,在西方一直是唯一被承认的论证形式。 伦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所谓「黄金比例」。这或许和希腊自然派哲学家的「和谐」概念类似。他认为,人不应该偏向哪一个极端,惟有平衡,人才能过快乐和谐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不生存在社会中便不是真正的人。他还提出三种良好的政治制度:君主制、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他称之为「Polity」)。
参考: zh. *** /
一、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希腊三哲人中的第一位,和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洋文化的哲学基础。由于他出生在古希腊战争的混乱时期,道德价值低落,因此苏格拉底认为,若要支持当时生活中的伦理局面,人人就必须「认识自己」。苏格拉底一生没有著作,他的言行和思想是靠他的弟子柏拉图和齐诺芬替他记述流传下来的。而他最主要的思想有: 1.教育的目的与方法: 苏格拉底是伟大的哲学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求至善和品德的培养及心理能力的发展;并以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在求得至善,人类之所以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则在致力于道德的修养,以完成理想的人格。苏氏承认客观真理之存在,同时又主张自我努力的必要;前者为知,后者为德;知德合一乃苏格拉底理想中的人格。他的用意在以道德为具体的间架,以知识为抽象的内容,而建立一表里兼赅的体系。他以「友谊」、「勇敢」、「谦逊」等为道德之概念,而人格的扩大,即系于观念知识的充实。而「知汝自己」或内省(Insight),则为达到此教育目的之不二法门。 苏格拉底和人讨论有关问题时,常用诘问法,又称苏格拉底法(The socratic method)。这种方法有下列的几种特点:(1)怀疑的,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氏所谓「怀疑」是研究学问和讨论问题的方法,以怀疑为目的,始于怀疑,而终于怀疑,结果则毫无所得。(2)在讨论时,采用谈话的方法,以辩论为技术,而寻求真理和概念的正确定义。其真理的发现,是在讨论和问答法中进行,所以有人叫这种方法为「产婆法」,为知识接生的艺术(The art of intellectual midwifery),以为知识原存于对方的心灵内,不过他自己因受其他错误的观念所蔽,而没有发现罢了。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谈话是借助于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irony。苏格拉底的整个方法,是启发的,又可叫探求法(A method of finding)。经过归纳过程而归结到一个定义。亚里士多德(Aristatle)曾说:「归纳和定义二者,恰可归功于苏格拉底」。 2.苏氏思想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思想,对当时混乱的雅典思想界,有振聋发瞆的作用;苏格拉底的人格,对于一般趋炎附势的雅典公民,也有使「贪夫廉」「懦夫立」的启示作用。他对后世的贡献大致有三: (1)对哲学方法的改进-建立归纳法(Inductive method)的初步基础 (2)是有系统研究知识条件的第一人-建立认识论Epistemology的体系 (3)构成伦理学的体系-建立道德科学 事实上苏氏的诘问法,是「综合」和「分析」相互为用的方法,本质上就是辩证法。而在认识论方面,苏格拉底应属于理性主义(Rationali ***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的来源是理性,真实的知识是普遍的而非特殊的,是形式的而非偶然的,是永恒的而非变动的。最终的是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思想,苏氏以智慧统摄诸德,将实践道德建基于功利主义或权宜主义之上,再融合他所持对「中庸」的看法,也造就了他不凡的情操,因此很受青年们的敬仰。他的智慧,照亮了学生的心灵;他的勇敢殉道精神,为青年们树立了守正不阿的楷模,也为他写下了不朽的见证 二、柏拉图 作为一位哲学家,柏拉图对于欧洲的哲学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认识论,数学哲学和数学教育思想,在古希腊的社会条件下,对于科学的形成和数学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推进作用。 柏氏主张英才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国家专业人才。他将教育分作两部分﹐即音乐与体育。它们每一种都具有比今天更广泛得多的意义﹕“音乐”是指属于文艺女神的领域之内的一切事物﹐而“体育”则指有关身体的训练与适应的一切事物。 “音乐”差不多与我们所称的“文化”同样广泛﹐而“体育”则比我们所称的“运动” 更要广泛。 从事文化是要使人成为绅士.﹐成为正是为英国所熟悉的﹙大部分是由于柏拉图的缘故﹚那种意义上的绅士。在柏拉图当时的雅典﹐威严﹑礼仪和勇敢似乎就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主要品质。从最早的年岁起﹐对于青年 所接触到的文学和允许他们能听到的音乐﹐就有着一种严格的检查制度。母亲和保姆只能向孩子们讲说官定的故事。荷马和赫西阿德都因为某些原因而不许讲述。首先是荷马 和赫西阿德所说的神有时候行为很不好﹐这是不能起教育作用的﹔必须教给青年人知道﹐ 邪恶决不会来自神﹐因为“神”并不是一切事物的创造者而只是美好的事物的创造者。其次﹐教育里的一切东西都应该使青年人愿意效死疆场。必须教给我们的孩子们认识到奴役比死还要坏﹐因 此他们决不应该听到好人居然也哭气流泪的故事﹐哪怕那是为了朋友的死亡而哭气流泪。第三﹐礼仪要求人们绝不可放声大笑﹐然而荷马提到过“那些幸福的神大笑不止”。要是孩子们能够引征这段话﹐那末老师还怎么能够有效地谴责孩子们的嬉戏呢﹖第四﹐荷马诗中有些段是赞颂盛大的宴会的﹐又有些段是描写诸神的欲望的﹔这些都是有碍于节制的。最后﹐也绝对不许有坏人幸福而好人不幸的故事﹔这对于柔弱的心灵可能有着最 不幸的道德影响。 他同时主张适性教育,认为,在施行教育之前,就该先分出每个人的才能与程度,再针对其适合的知识与学习方向给予适当的教育,他认为,教育除了注重心灵与知识的学习,身体的锻炼亦是相同的重要,他在国家篇里就提到,他对身体的训练是非常严厉的。除了烤鱼烤肉而外﹐谁都不许吃其他方法烹制的鱼 和肉﹐而且既不许加任何作料﹐也不许吃任何点心。他说﹐按照他的食品养生的人绝不会需要医生。在另一方面,青年人到达一定的年龄以前﹐是不许看到丑恶与罪恶的。但是到了适当的时候﹐就 必须让他们去见识种种“诱惑”了。这即可看出柏拉图对身、心、灵三者间并重的教育观了。 三、亚里斯多德 亚里斯多德曾说:「防止革命所必须的三件事情就是﹕ *** 的宣传教育﹐尊重法律﹙哪怕是在最小的事情上﹚﹐以及法律上与行政上的正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教育的重视。 亚里斯多德得非常重视教学方法,认为教学方法应重视演示与归纳,透过知觉及思考的活动,才能建立统整性的知识。他反对刻板的教学方式,于是他经常带着学生在花园林荫大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理,因此后人把亚里斯多德学派称作「逍遥学派」。 他在政治学者本说里谈到教育,他说:教育当然仅仅是为著那些将要成为公民的孩子们﹔奴隶们也可以教以有用的 技术﹐例如烹调之类﹐但这并不是教育的一部分。公民应该造就得适合于他自己所生存 于其下的那种 *** 形式﹐因此就应该视该城邦是寡头制还是民主制而有所不同。然而在 这一讨论里﹐亚里士多德假定公民们全都享有政权。孩子们应当学习对他们有用的东西﹐ 但不能庸俗化﹔例如不应该教给他们以任何歪曲身体形象的技术﹐或者是能使他们挣钱 的技术。他们应该适度地从事体育锻炼﹐但是不能达到获得职业性的技术的地步﹔受训 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孩子们的健康是受到了损害的﹐那些在幼时曾经是胜利者的人到 了成人以后几乎很少再能成为胜利者的这一事实﹐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孩子们应该学习 画图﹐为的是能欣赏人身的美﹔也应该教导他们能欣赏那些表现道德观念的绘画与雕刻。 他们可以学习唱歌和演奏乐器﹐使自己能够有品评地享受音乐﹐但又不足以成为技术熟 练的演奏者﹔因为自由人除非喝醉了酒的时候﹐是不会奏乐或唱歌的。当然他们必须学 习读书和写字﹐尽管这些也是有用的技术。但是教育的目的乃是“德行”﹐而不是有用。
参考: zh. *** /wiki/Portal:%E9%A6%99%E6%B8%AF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zh/thumb/c/cd/Socrates/200px-Socrates 姓名: Σωκράτης 出生: 约前470年 去世: 前399年 学派/流派: 古希腊,苏格拉底派 主要领域: 科学哲学、伦理学苏格拉底教学法 苏格拉底对于西方思想最重要的贡献或许应该是他的辩证法(用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来提出问题,这被称为苏格拉底教学法或诘问法,苏格拉底将其运用于探讨如上帝和正义等许多重要的道德议题上。这最早的记载是出自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对话录上,苏格拉底通常被视为是人类政治哲学和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奠基之父,也是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想根源之一。 在这种方法下,苏格拉底会运用一系列的问题协助一个人或一群人来判断他们的信仰,例如上帝或正义是否存在的问题,并从他们的回答中寻找漏洞加以击破,借此增长他们的知识。这种方法是属于假说消除的被动方法,随着受测者承认更进一步的假说,在消除之前的假说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矛盾。这种方法是用于逼使一个人检视他自己的信仰和这种信仰的真实性。 [编辑] 哲学信仰 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才是正确的一直是争论的话题。有些人认为苏格拉底其实没有任何特定的信仰,而是只会加以盘问每种信仰;在《理想国》中他发表的冗长理论也被人认为其实是柏拉图的想法。有些人主张他其实没有半点自己的信仰和理论,但对此又有许多争论,因为要从记载中区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两人的概念相当的困难,同时要解释他们的概念又更为困难。也因此,要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的记载中寻找苏格拉底的理念并不简单,同时还必须留意这些理念很可能不是苏格拉底本人所提出的,反而可能更接近于这些记载者自己的看法。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b/b7/%C2%A7Platone_%28ca._427-347_a.C.%29_-_Monaco%2C_Glyptotek_-_%28foto_mia%2C_24-01-2002%29_-_02.JPG/200px-%C2%A7Platone_%28ca._427-347_a.C.%29_-_Monaco%2C_Glyptotek_-_%28foto_mia%2C_24-01-2002%29_-_02.JPG 姓名: 柏拉图 出生: 约前427年–前428年 去世: 前347年 学派/流派: 古希腊,柏拉图学派 主要领域: 形上学、知识论、伦理学、美学、政治、教育、数学哲学 著名思想: 柏拉图主义 许多柏拉图撰写的对话录都参杂了人为成分。在每次讨论和争辩开始前,柏拉图会先预留舞台的空间和时间,使读者能有参与其中的感觉。对话经常是以某个没有参与最初对话过程的人所记载的,也经常是以多人的角度聆听整个对话过程。一般而言同时积极参与对话的人在任何场合都不会超过三人,有时候不同的人也会加入或退出对话。一些对话录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而没有第三者的参与,柏拉图的其中两篇对话录(知名的《申辩篇》以及不知名的《美涅克塞努篇》)则只是苏格拉底自己一个人的演讲文。对话的人为成分在判断对话录的解释方式上也提供了相当重要的线索。 不同对话录之间的对比也令人难以琢磨。苏格拉底经常将哲学与小孩做对照,并且总是否定后者而倾向前者(《会饮篇》 209a-e),他也曾将哲学与食物做对照(《普罗泰戈拉篇》 313c- 314c)。苏格拉底经常将哲学家与医生(iatros)做对比,形容哲学家能治愈人们最严重的疾病—头脑的无知(psyche),这也是今天心理医生(psych-iatrists)一词的由来。苏格拉底主张人的身体是为灵魂的监狱,而身体与灵魂之间是很难调和的,这种区分方式一直到今天都还被经常提起。苏格拉底也将自己形容为是一名心灵的助产士,要帮助其他人培育出正确的哲学思想。 对话录里关注的话题都围绕于人性和政治美德之间。而在这两者之下进行的讨论还包括了宗教虔诚、自我克制、勇气、友情、以及爱情。经常被提起的问题之一在于美德是否能被传授,以及美德究竟是什么。而知识和舆论、感觉和现实、自然和人为、身体和灵魂、快乐和痛苦、犯罪和惩罚等等,这些议题都在超过一篇对话录里被讨论过。其他包括了灵魂的不朽、艺术和文学的作用、对妇女和奴隶的对待、 *** 的形式等等,很少有人类知识领域是柏拉图不感兴趣的,也很少有知识领域是柏拉图所不曾深刻探讨的。 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 *** /mons/thumb/a/a4/Aristoteles_Louvre/180px-Aristoteles_Louvre 图片参考:zh. *** /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 亚里士多德 哲学观 虽然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却是第一个公开批评柏拉图的人。他特别反对的是柏拉图哲学中有关数学的部分。有人认为虽然亚里士多德熟知当时的数学,他却从来没有理解柏拉图的数学。 除此之外,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相论也有批评。虽然他同意一个事物的「形式」是恒古不变的,但他认为这个「形式」本身并不存在,而是人们在感受到实物后形成的概念。因此他认为,「形式」其实就是事物本身的特征。他指出,我们所拥有的任何一种想法、观念都是透过我们的感官进入我们的意识。 但是亚里士多德并不否认人有理性,正是有了理性,人才能将不同的感官印象区分开来。但是他同时指出,在人的感官经验到任何东西之前,理性是完全真空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有因果关系的存在。他认为自然界有四种不同的原因,古希腊人的「原因」观念不同于近代以来的「因果性」观念,「原因」与「为什么」相对应,并不与「结果」相对应。即「目的因」、「质料因」、「动力因」和「形式因」。 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方面则提出了所谓的三段论。他的这个理论在后来的两千年内,在西方一直是唯一被承认的论证形式。 伦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所谓「黄金比例」。这或许和希腊自然派哲学家的「和谐」概念类似。他认为,人不应该偏向哪一个极端,惟有平衡,人才能过快乐和谐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不生存在社会中便不是真正的人。他还提出三种良好的政治制度:君主制、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他称之为「Polity」)。
参考: zh. *** /
一、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希腊三哲人中的第一位,和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共同奠定了西洋文化的哲学基础。由于他出生在古希腊战争的混乱时期,道德价值低落,因此苏格拉底认为,若要支持当时生活中的伦理局面,人人就必须「认识自己」。苏格拉底一生没有著作,他的言行和思想是靠他的弟子柏拉图和齐诺芬替他记述流传下来的。而他最主要的思想有: 1.教育的目的与方法: 苏格拉底是伟大的哲学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求至善和品德的培养及心理能力的发展;并以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在求得至善,人类之所以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则在致力于道德的修养,以完成理想的人格。苏氏承认客观真理之存在,同时又主张自我努力的必要;前者为知,后者为德;知德合一乃苏格拉底理想中的人格。他的用意在以道德为具体的间架,以知识为抽象的内容,而建立一表里兼赅的体系。他以「友谊」、「勇敢」、「谦逊」等为道德之概念,而人格的扩大,即系于观念知识的充实。而「知汝自己」或内省(Insight),则为达到此教育目的之不二法门。 苏格拉底和人讨论有关问题时,常用诘问法,又称苏格拉底法(The socratic method)。这种方法有下列的几种特点:(1)怀疑的,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氏所谓「怀疑」是研究学问和讨论问题的方法,以怀疑为目的,始于怀疑,而终于怀疑,结果则毫无所得。(2)在讨论时,采用谈话的方法,以辩论为技术,而寻求真理和概念的正确定义。其真理的发现,是在讨论和问答法中进行,所以有人叫这种方法为「产婆法」,为知识接生的艺术(The art of intellectual midwifery),以为知识原存于对方的心灵内,不过他自己因受其他错误的观念所蔽,而没有发现罢了。苏氏自比产婆,从谈话中用剥茧抽丝的方法,使对方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而发现自己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知识观念。谈话是借助于问答,以弄清对方的思路,使其自己发现真理。唯在谈话进行中,苏氏则偏重于问,他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以谦和的态度发问,由对方回答中而导引出其他问题的资料,直至最后由于不断的诘询,使青年承认他的无知。在发问的过程中,苏氏给予学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irony。苏格拉底的整个方法,是启发的,又可叫探求法(A method of finding)。经过归纳过程而归结到一个定义。亚里士多德(Aristatle)曾说:「归纳和定义二者,恰可归功于苏格拉底」。 2.苏氏思想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思想,对当时混乱的雅典思想界,有振聋发瞆的作用;苏格拉底的人格,对于一般趋炎附势的雅典公民,也有使「贪夫廉」「懦夫立」的启示作用。他对后世的贡献大致有三: (1)对哲学方法的改进-建立归纳法(Inductive method)的初步基础 (2)是有系统研究知识条件的第一人-建立认识论Epistemology的体系 (3)构成伦理学的体系-建立道德科学 事实上苏氏的诘问法,是「综合」和「分析」相互为用的方法,本质上就是辩证法。而在认识论方面,苏格拉底应属于理性主义(Rationali ***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的来源是理性,真实的知识是普遍的而非特殊的,是形式的而非偶然的,是永恒的而非变动的。最终的是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思想,苏氏以智慧统摄诸德,将实践道德建基于功利主义或权宜主义之上,再融合他所持对「中庸」的看法,也造就了他不凡的情操,因此很受青年们的敬仰。他的智慧,照亮了学生的心灵;他的勇敢殉道精神,为青年们树立了守正不阿的楷模,也为他写下了不朽的见证 二、柏拉图 作为一位哲学家,柏拉图对于欧洲的哲学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认识论,数学哲学和数学教育思想,在古希腊的社会条件下,对于科学的形成和数学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推进作用。 柏氏主张英才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国家专业人才。他将教育分作两部分﹐即音乐与体育。它们每一种都具有比今天更广泛得多的意义﹕“音乐”是指属于文艺女神的领域之内的一切事物﹐而“体育”则指有关身体的训练与适应的一切事物。 “音乐”差不多与我们所称的“文化”同样广泛﹐而“体育”则比我们所称的“运动” 更要广泛。 从事文化是要使人成为绅士.﹐成为正是为英国所熟悉的﹙大部分是由于柏拉图的缘故﹚那种意义上的绅士。在柏拉图当时的雅典﹐威严﹑礼仪和勇敢似乎就是教育所要培养的主要品质。从最早的年岁起﹐对于青年 所接触到的文学和允许他们能听到的音乐﹐就有着一种严格的检查制度。母亲和保姆只能向孩子们讲说官定的故事。荷马和赫西阿德都因为某些原因而不许讲述。首先是荷马 和赫西阿德所说的神有时候行为很不好﹐这是不能起教育作用的﹔必须教给青年人知道﹐ 邪恶决不会来自神﹐因为“神”并不是一切事物的创造者而只是美好的事物的创造者。其次﹐教育里的一切东西都应该使青年人愿意效死疆场。必须教给我们的孩子们认识到奴役比死还要坏﹐因 此他们决不应该听到好人居然也哭气流泪的故事﹐哪怕那是为了朋友的死亡而哭气流泪。第三﹐礼仪要求人们绝不可放声大笑﹐然而荷马提到过“那些幸福的神大笑不止”。要是孩子们能够引征这段话﹐那末老师还怎么能够有效地谴责孩子们的嬉戏呢﹖第四﹐荷马诗中有些段是赞颂盛大的宴会的﹐又有些段是描写诸神的欲望的﹔这些都是有碍于节制的。最后﹐也绝对不许有坏人幸福而好人不幸的故事﹔这对于柔弱的心灵可能有着最 不幸的道德影响。 他同时主张适性教育,认为,在施行教育之前,就该先分出每个人的才能与程度,再针对其适合的知识与学习方向给予适当的教育,他认为,教育除了注重心灵与知识的学习,身体的锻炼亦是相同的重要,他在国家篇里就提到,他对身体的训练是非常严厉的。除了烤鱼烤肉而外﹐谁都不许吃其他方法烹制的鱼 和肉﹐而且既不许加任何作料﹐也不许吃任何点心。他说﹐按照他的食品养生的人绝不会需要医生。在另一方面,青年人到达一定的年龄以前﹐是不许看到丑恶与罪恶的。但是到了适当的时候﹐就 必须让他们去见识种种“诱惑”了。这即可看出柏拉图对身、心、灵三者间并重的教育观了。 三、亚里斯多德 亚里斯多德曾说:「防止革命所必须的三件事情就是﹕ *** 的宣传教育﹐尊重法律﹙哪怕是在最小的事情上﹚﹐以及法律上与行政上的正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教育的重视。 亚里斯多德得非常重视教学方法,认为教学方法应重视演示与归纳,透过知觉及思考的活动,才能建立统整性的知识。他反对刻板的教学方式,于是他经常带着学生在花园林荫大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理,因此后人把亚里斯多德学派称作「逍遥学派」。 他在政治学者本说里谈到教育,他说:教育当然仅仅是为著那些将要成为公民的孩子们﹔奴隶们也可以教以有用的 技术﹐例如烹调之类﹐但这并不是教育的一部分。公民应该造就得适合于他自己所生存 于其下的那种 *** 形式﹐因此就应该视该城邦是寡头制还是民主制而有所不同。然而在 这一讨论里﹐亚里士多德假定公民们全都享有政权。孩子们应当学习对他们有用的东西﹐ 但不能庸俗化﹔例如不应该教给他们以任何歪曲身体形象的技术﹐或者是能使他们挣钱 的技术。他们应该适度地从事体育锻炼﹐但是不能达到获得职业性的技术的地步﹔受训 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孩子们的健康是受到了损害的﹐那些在幼时曾经是胜利者的人到 了成人以后几乎很少再能成为胜利者的这一事实﹐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孩子们应该学习 画图﹐为的是能欣赏人身的美﹔也应该教导他们能欣赏那些表现道德观念的绘画与雕刻。 他们可以学习唱歌和演奏乐器﹐使自己能够有品评地享受音乐﹐但又不足以成为技术熟 练的演奏者﹔因为自由人除非喝醉了酒的时候﹐是不会奏乐或唱歌的。当然他们必须学 习读书和写字﹐尽管这些也是有用的技术。但是教育的目的乃是“德行”﹐而不是有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