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夫晋何厌之有
1. 课内文言翻译(10分)(1)夫晋,何厌之有
(1)有什么能让晋国满足的呢?已经把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大西边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领地)呢?
(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的能力。这是一道课内翻译题。文言翻译要抓住重点词语、特殊句式及其他特殊文言现象,这些既是知识点又是考点,只要平时用心学习并注意积累,此题难度就不大,但实际这两句所包含的文言知识比较多。本题重点词语和句式:(1)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封:疆界;肆:扩大;焉:哪里。(2)所以:……的原因;者……也:判断句式;备:防备;出入:偏义复词,偏指进来;非常:外的变故。
2. 夫晋,何厌之有(翻译)
意思是: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出自: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选段: 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释义: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厌:通“餍”,满足。
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
这里作用动词。肆,延伸,扩张。
封:疆界。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
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作者思想成就: 左丘明很重视礼的作用。
他认为礼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造福人民的依据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须遵行的规范;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把礼和义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意思是:一思考问题就要想到礼,一做事就要考虑到义,不为利而丧失意志,不为义而感到内疚。
体现礼的众多礼节也要和义结合,对失礼行为持坚决批评的态度。 受重礼思想的影响,左丘明特别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
这些修养包括忠、孝、信、义、让等。左丘明认为国君也必须注重品德修养:国君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自己要贤明,做到秉正无私、心胸博大、知人善任; 治理国家,还必须把德政和刑罚结合起来,用德政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纠正邪恶,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邪恶才能消除。
3. 《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中
(原文)“夫晋,何厌之有?”厌”怎么翻译?
(翻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厌,通“餍”,满足。
('餍'yàn,本意是指吃饱。也指满足,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吾闻之,以险徼幸者,其求无餍。”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六:“循良慈惠,深餍人心。” 鲁迅 《坟·人之历史》:“不变之说,遂不足久餍学者之心也。”。)
(何……之有:表示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
4. 夫晋,何厌之有 的特点并翻译
【特点】:倒装句,原句是,夫晋,有何厌之。
【翻译】:晋国,有什么知道满足的呢?
1.夫晋,何厌之有里面哪个是通假字?
夫晋,何厌之有”通假字为:厌,通“餍yàn”,意思为:满足。
2.简介
【出自】:《烛之武退秦师》
【作者】: 先秦·左丘明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